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众痹与周痹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病名,《灵枢》专以《周痹》立篇,同众痹作有详实论述。然而后世却对二者阐发不多。近年娄玉钤从风湿病角度,报告《痹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中国中医药报》2005、10、14、5版),对痹病名称,作过详细总结,但未能把“众痹”列入。笔者认为,该病与现今常见的骨骼性疾病颇多相近,故予讨究。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92年5月-2000年3月,采用热痹煎治疗热痹患者145例,并与治热痹的名方白虎加桂枝汤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犤1犦。随机选取。治疗组145例,男56例,女89例;年龄9-83岁,平均(43.1±2.9)岁;平均病程(6.02±5.30)月;症状积分(采用加权积分法判断症状轻重程度,权值中A为4,B为3,C为2。每个症状按轻、中、重计分,分值分别为0.2、0.3、0.4。权值与分值的乘积为每一症状的积分值,逐个累…  相似文献   

4.
1 病案举例 患者宫某,男,40岁,鸡西煤矿工人。初诊1999年3月12日。 主诉:21岁就患腰腿疼。近几年来逐渐指、腕、膝、踝各关节肿胀、积水,呈灼热,阵发性针刺痛,关节变形,走路困难。能食,乏力,但不能劳动。查体:中等身材,体胖微肿,面色鲜红,语言声壮,  相似文献   

5.
余策群 《四川中医》2002,20(8):14-15
痹证,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湿病、历节论治,认为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关节,及机体阳气、阴液亏虚,致经络痹阻而成,临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汗、温、清、补等。  相似文献   

6.
九味通痹散为纯中药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络通督,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自1998-04~2003-06,我院应用九味通痹散治疗298例风寒湿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吴氏宣痹汤治疗肺痹机理探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0011)吴难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10021)史锁芳关键词肺痹吴氏宣痹汤吴氏宣痹汤出自清·吴瑭之《温病条辨·上焦篇》,由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豆豉组成。原为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  相似文献   

9.
1 一般资料 73例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最高69岁,最低23岁,平均48.24岁;病程最长36年,最短2个月。 2 治疗方法 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味组成:防风、杏仁、滑石各15g,连翘、山栀、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各9g,忍冬藤、桑枝各30g,生石膏60g。……  相似文献   

10.
11.
通痹止痛汤     
张学文  李军 《陕西中医》1994,15(4):169-169
<正> 组成:制川乌(先煎)、制草乌(先煎)、羌活、独活、制乳香、桂枝各9g,地龙、木瓜、当归、川芎、台乌、海藻各12g,全蝎3g。 功效:温经通痹,舒筋止痛。 主治:寒湿偏盛之痛痹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甚剧,屈伸不利,痛处固定不移,每遇寒湿则痛重,痛处触之发凉,反复发作难愈者。苔薄白,脉弦紧或沉涩。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没药6g,三七粉3g(冲服),白芷8g,以增强舒筋活血止痛之效;寒盛肢体发冷者,加制附子(先煎)6g,以温阳通  相似文献   

12.
13.
史锁芳教授认为,肺痹是由肺气痹阻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病理机制为痰饮(痰湿)、痰浊、痰热、湿热、痰瘀为主,导致肺气痹而不通,以胸闷、胸痞、胸痛、舌苔腻质偏暗、脉滑为典型症状,同时可兼咳嗽、气喘、咽痒、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可见于肺系的咳嗽、哮证、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等疾病.开泄宣痹为其主要治法,通过开宣肺气,宣通气滞,化湿(痰)泄浊,使邪有出路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痿痹之证 ,诸方书无合称之名 ,而临床上有同见之实 ,散见于西医之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等病中。今据临床所见及运用吴氏中焦宣痹汤治疗该病的体会 ,书之于后。1 一般资料患儿 18例 ,男孩 15例 ,女孩 3例 ;年龄最大者 9岁 ,最小者 1.5岁 ;城镇患儿 1例 ,乡村患儿 17例 ;病程最长者 2个月 ,最短者 7d;所有患儿均以下肢疼痛 ,不能站立 ,而经西医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 ,西药治疗无效后方就诊中医 ;1例病前高热 (T 39.3℃ ) ,1例病发于菌痢后 ,其余病例均无明显外感史而突然发病 ;起病后 ,双下肢均疼痛不能站立者 10例 ,剧烈疼…  相似文献   

15.
孟玲 《黑龙江中医药》1999,(2):11-11,14
祖国医学将“痹证”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风寒湿痹,一类即为热痹。但在临床上,凡言痹证,即首先想到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痹而为热者论述较少,而在临床实践中,热痹并非少见,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罹患此病,因其“纯阳之体”,尤多见热痹。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热痹的症舌脉表现,自拟清热除痹汤,并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采用1998—4月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昆明)修订的“风湿四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伴发热者18例,经查血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试验、C反应蛋白、X光片等各项检查,西医确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者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痛风性关节炎1例,骨关节炎1例,坐骨神经痛1例。病程二周至四年不等,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11例,女性13例。  相似文献   

16.
郭会卿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39-2040
目的观察益胃益蜀痹丸治疗顽痹的疗效。方法通过对顽痹患者晨僵、关节肿胀、疼痛、压痛、重着麻木、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表现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正清风痛宁为对照,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分析3个月的治疗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量化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2.0%,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率46.6%,总有效率88.0%,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给对顽痹患者血沉的下降,C反应蛋白的转阴,类风湿因子的改善有显著作用。结论益肾益蜀痹丸治疗顽痹有确切疗效,尤其对寒湿型疗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热痹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笔者自 1988年以来利用“自拟清痹膏”外敷治疗热痹 ,临床疗效甚佳 ,现将有完整资料的74例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74例病例中 ,男 5 3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13岁 ,最大6 8岁 ;病程最短 3d ,最长 40浕 ;病位以下肢膝、踝关节居多 ;疗程最短 3d ,最长 15d ,平均 9d。2 治疗方法生石膏 3份 ,黄柏 2份 ,生大黄 1 5份 ,生栀子 1 5份 ,黄芩 1份 ,防己 1份。诸药按以上比例配制 ,共研细末 ,凡士林调配成膏备用。用时将膏药外贴患处 ,48h更换一次。3 疗效分析3 1 疗效标准 显效 :敷药 1~ 3帖 ,(一贴药连续敷 48…  相似文献   

18.
华佗论五痹     
《光明中医》2012,(7):1319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也。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  相似文献   

19.
风寒湿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 ,本人在 1 995年~1 998年临床诊治 6 0例风寒湿痹患者中 ,采用祖传蠲痹散外敷 ,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6 0例中 ,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最小 1 9岁 ,最大 80岁 ;病程最短三个月 ,最长 1 7浕 ;其中行痹 1 4例 ,着痹 2 4例 ,痛痹 2 2例。2 治疗方法2 .1 药物组成 生川乌 2 0 g ,生草乌 2 0 g ,北细辛 1 5g ,威灵仙 30g ,香白芷 30 g ,乳香 2 0 g ,没药 2 0g ,川芎 30 g ,樟脑30g ,山荼 2 0 g ,甘松 2 0 g ,乌贼骨 5 0 g ,煅石膏 5 0g ,6 0°白酒1 0 0 g ,陈醋 1 0 0g ,鸡蛋清…  相似文献   

20.
消痹通络汤治疗顽痹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贵德 《四川中医》2002,20(5):36-37
痹证日久不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骨失滋养,每形成顽痹证,采用自拟消痹通络汤治疗顽痹,经3个疗程(15天为1个疗程)的治疗,60例中治愈27例,近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表明祛风除湿,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对顽痹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