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黄维震 《河北中医》2010,32(6):918-918
<正>《温热论》是叶天士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总结。充分表达了叶氏治疗温病的心得。叶氏治病技法多而巧,而对温热病的治疗则独善透法,《温热论》文中多次提及"透"字,体现了叶氏用药以轻灵见长的特色。透法以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及肾病综合征均为肾病内分泌科常见病,且糖尿病与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肾脏病与肾病综合征在病机、治法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文章从3者的用药频次出发探讨吕仁和教授的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吕教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观念和"对病论治"的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思 《陕西中医》2010,31(9):1197-1198
目的:总结张智龙教授理论结合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病机、基本大法、针药并用的治疗原则及临床应用举例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以中医学理论作指导,"项腹针"和"四法四方"相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赵绍琴教授治疗温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赵绍琴》《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中所记载的治疗温病的医案和处方,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中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Kmeans算法聚类分析模块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对方剂中核心药物的性味归经、核心用药及类方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最终筛选出的256首方剂、涉及的211味中药进行分析,发现在治疗温热病的处方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芦根、前胡、杏仁、连翘、黄芩、甘草、白茅根、生地、麦冬、姜黄;而治疗湿热病的处方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杏仁、制半夏、厚朴、藿香、佩兰、栀子、淡豆豉、陈皮、白豆蔻、大豆卷。以上药物药味以苦味为主,药性以寒性居多,归经主入肺经,其次为胃经、脾经和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将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三位分别是"杏仁-前胡""芦根-前胡""芦根-白茅根"。处方规律分析得出,赵绍琴教授在治疗温热病时,常用白虎汤、增液汤、升降散、银翘散、栀子豉汤等方剂;在治疗湿热病时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方剂。K-means聚类分析,演化出治疗温热病的6个类方,如"僵蚕,连翘,姜黄,生石膏,芦根,蝉衣"、"栀子,淡豆豉,前胡,芦根,玉竹,白茅根"等;以及治疗湿热病的4个类方,如"佩兰,藿香,厚朴,大豆卷"、"厚朴,茯苓皮,制半夏,杏仁"等。结论:赵绍琴教授一般将温热病按卫气营血传变进行辨证,而湿热病多从三焦传变进行分析。温热病治疗重点包括:调畅气机、宣透郁热;透热转气;顾护阴液;消食导滞。湿热病治则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分析结果挖掘了赵绍琴教授治疗温病的用药经验,为赵绍琴教授临床经验的深入挖掘和学术思想传承提供依据,以期对急性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温热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志伟  翟玉祥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5-866
叶天士根据温热病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并相应地完善了温热病的治法治则,为诊治温热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叶天士承仲景等医家运用辛开苦降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不泥古,灵活化裁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方剂用于多种温热病的治疗,并根据温热病特点将辛开苦降法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用轻苦微辛法治疗温热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及其中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述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痰饮病篇的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北京中医医院已故名老中医,享有"金针"美誉的王乐亭先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老十针"穴位处方,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简述"老十针"的产生背景及命名渊源,分析其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周筱斋教授是新中国首批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大家,擅长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诊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卓有成效。认为治外感热病首先详辨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将"温热顾阴"、"透邪外达"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他治疗恶性疟疾,辨证结合辨病,制定十一种临床类型并自创和化裁古方;治疗天花险症,详辨虚实寒热,早期表里双解,后期祛邪与扶正。文中附验案3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跃庆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11-1211
自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及治疗理论,后世许多医家极重视透热祛邪法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温热病临床治疗观察认为,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应于苦寒泄热中加入、选用轻透祛邪之药,为邪热寻出路,以层层透邪,领邪外达而祛病.透邪与泄热两法,同为温热病治疗祛邪的一途径,其相互为补,有着同等重要意义,提示不可忽视轻透祛邪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林洪生教授长期从事肺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对肺癌的治疗首重病机,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分期、分阶段、规范论治。在继承前人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固本清源"治疗肿瘤的新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在具体治疗中,善用对药,强调肺癌作为一种慢性病,其治疗周期较长,要正确处理守方与变方的关系;强调要将现代药理学的最新进展有机的融入辨证论治的方药当中,临床处方用药时,既要合乎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论和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又要考虑将具有不同抗癌作用机制的中药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2.
梅应兵  甘爱萍 《世界中医药》2014,9(8):1036-1038
目的:总结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用药特点。方法: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甘爱萍教授的脾胃病中药处方进行归纳,总结其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剂量、剂型特点。结果:性平甘淡是脾胃病用药的基本特性;健脾益气、滋阴和胃是治疗的根本;清热理气、调神解郁是取效的关键;汤、膏、丸剂,因时因人而异;常用剂量是脾胃病的最佳剂量。结论: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核心是"益气健脾,滋阴和胃"。  相似文献   

13.
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疗效颇佳。本文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心系疾病经验,并附病案三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录了明末医药学家缪希雍的临床病案以及临证用方用药体会。缪氏对温热病有独到的认识,提出“邪气自口鼻而入”的病因理论;总结温热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论治,认为应速去邪气,以“药用辛温,佐以辛寒,以解表邪”为治疗温热病初起的治疗大法,组方遣药中重视阴液,以清润为原则,慎用汗、下之法以保存元气。他的思想为后世医家治疗温热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温热论》中有关湿邪致病理论的证治内容从发病特点、致病因素、传化规律、辨治内容、治疗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温热论》所论对湿热病的辨治为后世对湿热病从三焦辨治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湿温病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刚 《陕西中医》2010,31(10):1366-1367
目的:研究张仲景与温病学家在诊法及处方用药上的不同点,以利于完善和提高对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质量。方法:系统研读、分析《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及以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们的著述《外感温热篇》、《湿热病》、《《温病条辨》,对比其在诊法及处方用药上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梳理、归纳和总结。结论:在诊法上仲景重脉、温病学家重舌;在处方上,仲景组方严谨、精炼,且其疗效卓越,而温病学家虽然也在疗效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组方上不及仲景严谨、精炼;在药物剂量上,仲景极为讲究,剂量一变,则方名、主治病证也随之不同,而温病学家则明确提出对剂量不做硬性规定。  相似文献   

17.
《温热论》论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忠礼 《江苏中医》1999,20(10):7-8
本文对《温热论》中有关湿邪致病理的证治内容从发病特点,致病因素,传化规律,辨治内容,治疗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温热论》所论对湿热病的辨治后世对湿热病从三焦台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湿温病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在温病学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温热论》不仅为温病的确立治疗确立了准绳,而卫气营血的辩证理论在杂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的门人所辑的叶天士的医案,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叶天士的处方特点,与《温热论》比较可以探究其有关消渴的辩证与治疗方面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5):650-652
基于中医理论对经筋病的认识,发现络脉病变与经筋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并进一步探索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理论基础。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疏经通络,发挥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祛瘀生新,以达"补虚扶正"养筋之效;调和营卫,发挥营卫贯通以养筋的功用;振奋阳气,体现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等。以往对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壮 中 西医药治疗风毒病优势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毒病,壮医病名为"笨隆病"(壮名:Binghdoegfung),属于中医风疹,又名"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荨麻疹"。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常见病,治疗以抗过敏为主,但其治疗风毒病有一定局限性和毒副作用;中医对风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等;壮医理论认为风毒病是由于气血失衡所致,治疗上常采用壮医药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以其药效及温热的局部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而愈。通过对壮、中、西医药治疗风毒病优势解析,为风毒病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