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89-491
人身阳气的生长、充盛至衰竭的过程贯穿着人体的整个生命历程,阳气对维持人体各项生理机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阳气的功能特性影响着阳虚致病层次的复杂性和致病部位广泛性。文章从阳虚致病的五脏特点、阳虚合并外邪以及其它各种常见的阳虚兼杂病理状态三个角度对阳虚致病的内涵作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围绕神志病的"从痰论治"思想,认为痰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痰邪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神志病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活动失常。其致病部位十分广泛,病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3.
痰瘀互结是胸痹的重要证型,痰浊瘀血两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其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有关;其治疗原则不仅要遵循痰瘀共治,更要根据病情的复杂性,以及脏腑的亏损情况,分清气滞、气虚、阴虚、阳虚、痰热等的偏重。  相似文献   

4.
浅谈痹证治水湿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湿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因素,也是痹证临床缠绵不愈,病情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从水湿的致病特点入手,结合临床,对于水湿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和治疗水湿的方法作以总结,提出"利、化"二法是治疗痹证水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中医传统的阴阳辨证为基础,结合现代人因生活习惯等因素多为"阳虚"体质,探讨阳虚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痰和瘀,阳虚是痰瘀化生的基础,痰瘀又使阳虚更甚,同时影响病情的发展,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恶性肿瘤属"积聚"等病证范畴。根据《内经》相关论述,阳虚寒凝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阳虚既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表现,可以说阳虚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各个阶段,因此温阳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大法,在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简要探讨温阳法在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阳虚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帝内经》"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和"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认为阳虚、寒积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阳虚既是发病的内在条件,又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表现而贯穿于恶性肿瘤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对80例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动脉气血分析,检查结果中PaO2<60mmHg,不伴有PaCO2升高患者35例,为Ⅰ型呼吸衰竭;45例患者动脉气血分析PaO2<60mmHg,且PaC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37例患者呼吸衰竭发展迅速,致病因素严重影响通气换气功能,为急性呼吸衰竭;另43例病情进展缓慢,为慢性呼吸衰竭。结论:呼吸衰竭的诊断依赖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动脉气血分析、呼吸功能检查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呼吸衰竭应依疾病类型和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医理论比较注重心脾肾阳虚而相对忽视肝肺之阳虚。在论及肺病时,多涉及肺气肺阴而少关注肺阳,忽视肺阳在疾病传变过程的重要作用。在论及肝病时多涉及肝气肝阴,即使谈到肝阳也常常是肝阳上亢居多,甚至认为肝有泻无补。《素问》指出肝阳气不足,则会影响肝之生理功能,《金匮要略》提出的"肺中冷"也是寒邪伤及"肺阳"的肺阳虚表现。根据经典所述肝肺阳虚之病机,从肝肺阳虚论治疾病,验之临床,确属有效。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使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因其起病急、病情险、病死率高而成为肝病治疗中十分棘手的难题。笔者近几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秋华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20-1021
"阳气者,烦劳则张"是《素问》中对煎厥的病因病机描述,其致病本质为阴阳失衡,从表象上看,主要是阳亢为标,它反映的往往是阴虚于内的本质,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许多医家已经认识到烦劳首先耗伤体内之阳气而它又张于体表,进而阳虚不敛阴致阴虚,这个过程突出强调了阳虚为本,烦劳致阳气过用、阳气浮张、阴虚阳亢,最终将会导致阴阳两虚而发为煎厥,治疗上需要滋阴温阳清热兼顾,温阳的治疗方法,是因为病变本质中存在阳虚,但更重要的是仍要遵守滋阴清热的原则,因为原文同样提到"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的阴虚病机。对于烦劳所致之病,临床医师所犯之误是只予滋阴而忽略温阳,故本文强调温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阳虚体质是中医九大体质类型之一,多因元阳不足所致,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作为偏颇体质的重要类型,在体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阳虚体质对某些致病因素有较强的易感性,且发病倾向于虚寒证、寒湿证、血瘀证。如果在临床未病阶段,及时对阳虚体质进行调养,能有效地预防阳虚体质人群患病与病后传变,做到未病先防,对当代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阳虚体质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医膏方对阳虚质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丸剂、汤剂。膏方是临床方剂常见的一种剂型,对治疗阳虚偏颇体质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文围绕膏方在阳虚体质中的干预作用展开讨论,分析膏方干预的基础机制和临床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广膏方在阳虚体质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  包祖晓  陈宝君  何贵平 《中医杂志》2011,52(14):1253-1255
从阳虚烦躁的文献学源流、抑郁症"烦躁"的临床特点、相关治疗方药等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的关系,发现阳虚是抑郁症"烦躁"的重要病机,在抑郁症的临床辨治和证候研究中,应避免把"烦躁"的病机简单地归于阴虚或火热,而应该把"烦躁"症状放入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瘿病是一类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瘿病的抑郁症状较为突出,因此瘿病抑郁症状的治疗有助于瘿病的康复。要治疗瘿病的抑郁症状,首先需要认清其病机和证候。传统上,瘿病抑郁症状的病机一般认为是肝气郁结,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本文认为肝气郁结无疑是瘿病抑郁症状产生的重要病机,但当瘿病出现甲减时,除肝气郁结外阳虚也应在瘿病抑郁症状的产生中发挥一定作用,既需疏肝解郁也要温阳解郁。这是因为甲减有较明显的抑郁表现,而甲减与阳虚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瘿病甲减情况下抑郁症状"阳虚"病机的阐发,与郁证病机理论发展中的"阳虚致郁""温阳解郁"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痰热咳嗽临床十分常见,多因外感之邪入里,炼液成痰,痰热交阻,阻于气道,缠绵难解,加之蜀地潮湿,更使病情迁延。本文通过探讨通利二便在小儿痰热咳嗽中的运用,认为通过通降大便可有宣降肺气、祛除痰涎、和胃消积的作用,而清利小便则有清热、除湿的作用,由此,可以尽快解决痰热咳嗽中致病因素,促使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羟基脲制造"阳虚"动物模型,用~3H-TdR 体内掺入 DNA 的方法,研究淫羊藿肉苁蓉对"阳虚"动物 DNA 合成率的作用。作者认为羟基脲因其抑制核苷酸在二磷酸化水平的还原反应而导致 DNA 合成率降低,蛋白质、能量代谢紊乱造成"阳虚";淫羊藿肉苁蓉可能含有一种激活核苷酸还原酶的生物活因子,因而能显著地提高"阳虚"动物DNA 合成率。  相似文献   

17.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药理论的病因病机论,有关"毒"的论说是壮医药理论的特色内容,"毒"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虚"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痹症的发生发展是"毒"侵袭人体,因"毒"而"虚",人体两路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毒"是外部之因,"虚"是内在基础。探讨"毒虚致病论"在痹症发生发展中的学术思想,可加深对壮医药理论的认识,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中治疗肝病,尤以阳虚血瘀证大为棘手,肝之阳气虚衰与血瘀证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中医学认为:肝是机体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肝阳首当被损,从而造成血液流变学在功能和物质基础间平衡失调,引起虚实盛衰变化,阳虚而代偿不及,肝系失去温煦,气血不充,瘀滞于局部和全身,血液从量到质出现气滞血瘀的病机演变。我们从长期临床中观察到,肝阳虚所致血流瘀滞可出现心、脾、血系瘀血三种病理转归。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目前病因不明,以肺间质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刺激性干咳。病情一般持续进展,半数以上的患者死于呼吸衰竭。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有一定的致病作用。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致死率、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医学认为 ,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 ,这一认识在消渴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有统治地位 ,阴虚与消渴的关系是勿庸置疑的。通过参考古今文献 ,并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阳虚亦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并从阴阳的关系、阳虚的产生及治疗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阳虚消渴之义 ,旨在提醒临床医家治消渴当分阴阳 ,勿要见消渴即清 ,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