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10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对照组给予常规持续导尿,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及泌尿系感染.结果 1个月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间歇导尿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3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18)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间歇导尿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针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4.4%(17/18)显著高于对照组72.2%(13/18)(P0.05)。结论针灸结合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治疗中的效果较单纯间歇导尿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刺法与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耳针沿皮透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方法进行处理。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疗效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有效率占91.18%;对照组痊愈30例,好转17例,无效17例,有效率占73.44%。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膀胱排尿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恢复期并发尿潴留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并配合间歇性导尿,观察组在间歇性导尿的基础上加上温和灸。两组均治疗45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变化优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使用间歇性导尿配合温和灸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联合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8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及间歇导尿,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联合间歇导尿能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刺法与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耳针沿皮透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方法进行处理。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有显著疗效(P0.05)。结论:耳针沿皮透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保留尿管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尿感染率及残余尿量。结果:泌尿系感染率观察组为14.29%,对照组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容量与残系尿量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可降低脊髓损伤后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极大改善膀胱功能,并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对脑梗死后患者尿潴留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内二科住院的因尿潴留留置尿管7天后仍未能恢复正常排尿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通过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留置尿管治疗配合艾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功能评分、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可以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尿潴留的情况,可以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SCI康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SCI康复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健康教育,6周后采用统一的SCI患者疾病康复相关知识认知问卷调查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康复的目的以及生活质量影响、饮水计划、自我间隙导尿方法,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遵医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将PDCA循环模式用于SCI康复患者健康教育中,有利于患者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生活质量、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提高自主排尿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86例SCI后NB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膀胱逼尿肌波幅、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病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小腹坠胀、排尿困难共两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膀胱RU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两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扩张或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膀胱容量(VH2O)、膀胱的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的发生率为6.9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9.30%(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针灸治疗SCI后NB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提高膀胱功能,增强逼尿肌兴奋性,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善,并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结石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间歇导尿对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导尿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灸法,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等.选择残余尿量、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及膀胱平衡状态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灸法配合间歇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促进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间歇导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频脉;中电刺激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第一阶段(未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生尿路感染的时间;第二阶段(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中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3d后尿路感染的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时间延长。2组患者经第二阶段治疗,尿路感染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能降低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对脊髓损伤后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无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人体中枢及周围神经分布路径、创新的护理思维,寻找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所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方法.方法:将2012 年50 例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 例,采用液体温度为30-37℃的生理盐水在膀胱排空情况下进行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的腰骶部神经按摩.对照组25 例,进行间歇性导尿术,具体方法 是:嘱患者先自己试行排尿,再插入导尿管排尽尿液,同时可以测残余尿量,根据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制定导尿次数.二组疗程均相同,一周为一疗程,间隔一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共进行2 个疗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治疗后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运用温水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神经脊髓段按摩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治疗护理方法,对于促进患者排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脑卒中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基础尿失禁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揿针及重复功能性磁刺激。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排尿日记指标(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QO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增大(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大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OABSS、QOL评分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OABSS、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相比,加用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尿失禁症状,改善尿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