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杭州市西溪医院所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证为主,寒湿伤阳,且阳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治疗宜始终"顾护阳气",既重视阳气量之充足,又注重阳气运行之宣通。本病早、中、危重及恢复期4个阶段皆需顾护阳气:早期宜辅助阳气、透邪外出,温补卫阳或宣通阳气解表之凝滞。中期正邪交争剧烈,既要顾护阳气以防邪气内陷,又要祛除邪气以使正气来复:寒湿重者宜温阳散寒、利水渗湿;热势弥漫者宜清热泻火止汗,以截阳气外泄之势;热结成实者阳气功能异常,宜通降腑气,使阳气功能来复;同时邪正交争之证,需顾护胃气以滋卫阳、抵御疠气。危重期真阳厥脱,需回阳救逆、求得生机。恢复期注重瘥后防护,滋补阳气、阳复则阴生、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胃肠炎,为夏、秋两季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为主症。如以呕吐、胃脘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症状均较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本病的发生,多为感受暑湿之邪,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或饮食不佳,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以致损伤脾胃之气,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而为病。病邪犯胃上逆而发生呕吐;病邪伤脾下迫,而发生腹泻;肠胃清浊之气逆乱,则见脘腹疼痛。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湿浊内阻。若因暑湿、食积阻滞者,见证多为湿热;寒湿冷饮伤中者,见证多为寒湿,如吐泻频剧、津液耗伤  相似文献   

3.
朱其恩  赵西金 《陕西中医》2010,31(5):553-554
目的:观察益心脾除寒湿方治疗静脉瘀积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予益心脾除寒湿方(山药、白术、人参、煅龙骨、煅龙齿、茯苓等)治疗,对照组予迈之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溃疡变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脾除寒湿方有益心脾、除寒湿之效。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仲景治疗寒湿类下利有四法:和胃法,从调理脾胃入手,治下利之寒湿之象不显著者,方用半夏泻心汤;温阳法,温补脾肾之阳,治疗下利之寒象较重者,方用理中汤;涩肠法,涩肠止泻,治标为先,用于久泻久利或下利较急迫者,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小便法,利小便以实大便,用治下利兼小便不利或寒湿偏重者,方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6.
黄疸之源在肝脏,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入血而发黄;黄疸之因在脾脏,脾脏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困脾而致黄;黄疸之本在肾脏,肾脏损伤阴阳亏虚,寒湿内蕴而成黄。黄疸的治疗应纵观全程,肝脾肾兼顾,同时辨证论治,或重在疏肝、治黄疸之源,或重在健脾、治黄疸之因,或重在补肾、治黄疸之本,尤强调补肾及健脾,综合治疗,则黄疸易去。  相似文献   

7.
旷惠桃教授以经方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创制养血通痹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湿阻络之尪痹;阳虚体质,感受寒邪之痛痹;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肩臂之肩痹;血虚寒凝,寒湿痹阻肢末,气滞血瘀之脉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寒邪,阻滞局部关节之骨痹等,皆获佳效。体现了其"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附子是余在临床常用药之一。凡属里、寒、虚的病证均可用之。妙在配方,意在助心、肾、脾之阳,以祛寒湿之气,气行血畅,增强机体功能而战胜疾病。如治老年外感,用参苏饮加附子;治气虚无力(低血压为主症)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湿困水肿用五苓散加附子;甲状腺机  相似文献   

9.
闽南地区寒湿内蕴证比较常见,饮食不当、生活节奏快、高年火衰、久病伤阳是主要原因。寒湿内蕴证可变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易感寒湿疫疠,寒与湿互为体用,加重病情。治疗上,根据寒湿所在部位,结合药势,因势利导;重视脾胃升降功能;辨六经,由深及浅,促进阳气运行;从舌脉推断病机,指导选方用药;辨别药势,靶点用药,提高疗效;药食并用,调理体质。  相似文献   

10.
余曾为两青年方医者所问,“寒湿泄泻与风寒泄泻治法、方药何以为异?”我答之未完,二人笑而言曰:“答之非也。”然视之以教材及老师所讲的笔记:“风寒泄泻等于寒湿泄泻”。其所治之方唯“藿香正气散”为是。余曾请教于××中医学院讲授内科的老师,皆言“四版、五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都是这样规定,十几年来讲授莫不以此为准”。书本上所写的是否可成作圣训?依愚临证之所见,风寒泄泻与寒湿泄泻在病因,病理方面迥然有别,症状有异。“藿香正气散”用于风寒泄泻则可,用于寒湿泄泻非为所宜。兹略陈个人管见,以梓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