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5-283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即中医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等,还采用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  相似文献   

2.
七情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刺激的正常反应如刺激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就会引起脏腑的气血紊乱。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引起情志刺激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不良情志的刺激主要伤肝,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病最先传脾,脾失健运,气机失常,出现肝脾不和的表现。涉及疾病主要在内分泌系统,如更年期与甲状腺疾病,纵观古法,多以滋养肾阴与化痰散结为主。虽有效果,但笔者认为,更应治病求本,因时制宜。胡老师以化痰安神为基础,在具体用药上根据痰的性质和起因进行不同的化裁,从而在治疗内分泌疾病上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陈常云 《光明中医》2011,26(9):1790-1791
情志病,是指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疾病。肝具有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能协调脏腑的功能活动,对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关于情志病应从肝主疏泄,肝藏魂,肝与春气相通应,肝与情志病相互影响来治疗、叙述,故肝在情志病发病和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述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瑛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6-1366
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这已被医学界所公认。祖国医学宗典《黄帝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这个气字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病理变化。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变化的一种生理反应。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情志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而胃肠道是受情志影响最多的脏腑。通过对"情志变化对胃肠道的影响、胃肠道情志病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并结合吴文尧教授治疗情志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的临床验案,最后得出"气郁可以致病,因病也可以导致气郁,故情志疾病应该心身同治,不可偏废""先医其心,而后治其身"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7.
不寐有多种病因病机,但最为多见的是受思虑、悒郁、忧愁、恼怒、惊恐等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生,其病机主要与心、脾、肝、胆等脏腑有关。郁证不寐的情志病因分为"外感性情志病因"与"内生性情志病因",前者是指受生活负性事件影响而发生的应激性情志变化,当内心恢复平静后,其不寐多可告愈;后者是指宿主的郁证性心理和人格特质及气郁质体质禀赋,对"外感性情志病因"的应激性更大,甚至即便无明显"外感性情志病因"刺激,亦可内生忧思悲恐惊,其不寐积年难愈。在多数情况下,寐佳则无郁,郁去则寐安。郁证不寐的治疗,可通过解郁疏泄以安神促寐,亦可通过安神促寐以舒肝怡心;解郁与促寐类药物,其药性相通。  相似文献   

8.
王艳阳  孙倩 《河南中医》2020,40(5):722-725
张怀亮教授认为情志病因情志而生,因情志而加重或转化,外因固然重要,不可忽视内因,因为很多时候人情绪的异常反应是脏腑气血盛衰或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在诊治过程中不可忽视脏腑气血盛衰的内因,内因可作为起病因素也可作为疾病加重或减轻原因。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核心病机是"气机逆乱",情志致病首先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证治疗情志病必始于气,而终于气,调理气机为第一要务。张教授创新三焦辨证体系,从君、相火论治疗情志病中的不寐。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治疗应内调外养,提出"风药治郁"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医情志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因而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 ,所以中医情志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1 察颜观色 随时洞察七情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 (忧 )、思、恐 (惊 )。”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 ,情志表达异常 ,并流露于外 ,或表现在疾病的某些症状上。情志的这种改变又可能进一步损害五脏功能 ,从而引起疾病恶化。护理人员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 ,为预防病…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脑病患者常见有情志及精神症状。本文浅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脑病之情志及精神变化与五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以擅长身心并治而在情志病的防治中颇显优势,纵览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可见,在情志病的理论、实验等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一定进展,个别工作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但从整体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深值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情志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最终形成集诊断、治疗、预防于一体的情志医学体系,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有待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肿瘤属于心身疾病已得到共识。中医对情志致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自《黄帝内经》始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并不断完善,对多种肿瘤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整理中医学中情志与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关内容,从情志致病角度,以失荣、乳岩、噎膈等为例,对情志与恶性肿瘤发病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情志致瘤”的病因病机,其发病多与郁火、热毒、瘀血、痰浊、湿邪等病理因素相关,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在治疗上除治疗肿瘤外,调畅情志也可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情志学说。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生理、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在老年病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认为情志因素既是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又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老年期注重情志调节是老年心身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糖尿病所致抑郁患者婚姻家庭的影响。方法: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7例。研究组加用中医疗法。对两组患者在第0、6周分别对患者进行婚姻质量问卷(Olson)、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研究组HAMA、HAMD、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ENRICH总分、角色平等性、夫妻交流、FAD总分、问题解决、情感介入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6周两组间HAMA、HAMD、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ENRICH总分、角色平等性、夫妻交流、FAD总分、问题解决、情感介入差异显著性(P<0.05);HAMA与夫妻交流成负相关关系(r=-0.42,P<0.05),与问题解决成正相关关系(r=0.47,P<0.05)。结论:中医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婚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与禅宗对心的理解有各自的理论,中医学调心方法有中药与方剂、针灸、导引、以情制胜、音乐疗法、祝由法,禅宗学调心方法有禅定、对机锋、棒喝。调心不仅是中医学在相关疾病治疗与日常养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禅宗学修行中置于首位的法门。梳理中医与禅宗相关调心的方法,以期对研究情志病治疗和丰富中医调心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陈瑞芳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陈瑞芳在中医治未病、中医内科方面学验俱丰。本文主要阐述对陈瑞芳教授在治未病、内科杂症治疗领域的学术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疾病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舌淡苔白、脉细数等);是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其是疾病个别现象,未必完全能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西医治病"是在《NCCN指南》的指导之下,正确使用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技术对肿瘤进行综合性治疗。"中医治症"是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或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症状或不良反应,运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正确的处方用药,并结合中医学之理疗、情志疗法等技术,以消除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为治疗总则。以此中西医结合理念指导临床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再配伍治疗疾病的方法的可行性,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对中医药发展的意义。方法: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应用中成药再配伍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探索性治疗。结果:中成药再配伍在临床上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中成药再配伍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内源性保护机制是生物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能力已作为疾病防治的一项新战略而受到广泛重视,该机制的本质是适应性反应诱导了内源性保护物质(保护性蛋白等)的产生,通过维持机体自稳态而增加机体的适应性和抗损伤能力,用药物等途径则可模拟或增强其保护作用。内源性保护机制与中医学的正气学说、扶正固本等理论有诸多联系,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质、发展和弘扬中医优势及促进中药开发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