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牵正复颜饮治疗风痰瘀阻证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风痰瘀阻证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复方组和隔姜灸组,每组29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复方组加用牵正复颜饮治疗,隔姜灸组加用隔姜灸治疗,联合组则加用隔姜灸+牵正复颜饮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P和FD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主症、次症和舌脉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H-B分级及FDIP和FDIS评分均显著优于隔姜灸组和复方组(P均0.05),隔姜灸组和复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方组和隔姜灸组(P均0.05)。结论隔姜灸联合牵正复颜饮治疗风痰瘀阻证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颜面表情肌群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烤姜外敷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78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参考单盲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烤姜外敷.2组干预周期均为20 d,分别于干预前后评测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Sunnybrook)、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2组干预疗效.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高于研究组,Sunnybrook评分较研究组更低(P<0.05);对照组干预显效率为51.28%,总有效率为94.87%,研究组显效率为79.49%,总有效率为97.44%.结论 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穴位按摩干预可帮助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但在此基础上联用烤姜外敷更有利于祛风散寒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期(首诊时病程≤72 h)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采用中药熏蒸患侧翳风穴治疗15 d,并在恢复期(发病后15 d)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在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1%和85.7%,对照组分别为92.9%和7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面瘫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将符合风寒型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20日。两组患者均于纳入第1日及第20日分别观察病情变化。疗效评价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法。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情况,治疗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隔姜灸干预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絮刺火罐疗法配合隔姜灸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面瘫后遗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选取阳白、太阳、四白、迎香等面部穴位、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给予七星针扣刺后拔火罐吸出血液汁沫,并施予隔姜灸;对照组予相同穴位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可见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絮刺火罐疗法配合隔姜灸治疗面瘫后遗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调督和胃针法治疗,试验组予以隔姜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巨刺法治疗。应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9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痊愈率治疗组为66.6%,对照组为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评分在治疗1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能促进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麦粒灸联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电针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麦粒灸结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选择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一Braekmann(HB)分级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组间H-B分级量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各组疗法均有效。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H-B分级改善及痊愈率[92.5%(37/40)]优于对照组[82.5%(33/40)]。结论: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针刺配合灸翳风穴联合强的松冲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本院面瘫患者67名,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配合灸翳风穴治疗)与观察组(针刺配合灸翳风穴联合强的松治疗)。其中对照组34人,观察组33人。对照组针刺阳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合谷、风池、列缺并配合艾灸翳风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运用House-Braekmann(H-B)分级量表与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风寒型面瘫方面均疗效良好。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说明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H-B分级量表与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灸翳风穴联合强的松可明显提高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瘫后的面部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9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 74%、76. 5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及病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更佳,且不良作用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刺为主配合隔姜灸,与单纯患侧局部穴针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2017年12月收治78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38/39)、76.92%(30/39),2组相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5);治疗前,2组患者House-Bracn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分级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下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手法穴位按摩辅助常规治疗难治性面瘫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作出指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手法穴位按摩,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和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1级正常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1级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穴位按摩辅助常规治疗难治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周围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行单纯电针治疗)以及实验组(30例,行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显著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患者选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85.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疗程,值得更多医护人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