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补肝"涵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玲 《光明中医》2001,16(1):8-10
虚则补之,补以治虚。补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但是在五脏治法之中,唯补肝法其涵义多端,不可不辨。1 畅其用曰补疏畅条达肝气为补,这是补肝最早的涵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畅达则气机和调,抑遏则为病。能使肝气条达舒畅则无病。疏畅肝气中用味辛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提出了辛味补肝。对此,张介宾释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之味”。所以说畅其用为补。此处的补泻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本身之喜恶而言。因此,畅其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3.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而《金匮》却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同一酸味药物,于肝病能补能泻,何也?究其因,乃取决于肝病当时的病理状态。肝主疏泄,藏血,体阴而用阳。一旦发生病变,体阴与用阳的均势即被破坏,常可表现为用阳太过和体阴不足的病理状态,因此酸味  相似文献   

5.
肝体阴用阳 ,易动而难静。肝阴肝血一旦不足 ,肝气既可乘脾 ,亦可上而冲心 ,或上而侮肺 ,任其纵横 ,所以肝无单纯之虚证 ,以虚实兼夹为常见。《内经》治肝有三法 ,“肝欲酸” (《素问·五藏生成》)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 ,酸泻之” (《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范畴。《内经》中有“酸入肝”、“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亦有“夫肝之病补用酸”的记载 ,均提示酸味药能补肝、泻肝 ,具有补肝之体阴不足及泻肝之用阳有余的作用。临床辨治乙肝胁痛时 ,如随症加入酸味药 ,有利于较快消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迅速改善肝功能。1 气郁胁痛 ,白芍诃子功著气郁胁痛以胀痛和痛随情志变化增减为特征 ,属实证。因慢性肝病程长 ,气血耗散 ,体质虚弱 ,治宜疏泻兼收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加白芍、诃子 ,以加强柔肝敛肝的作…  相似文献   

7.
<正>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气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和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之补肝防风散、补肝菊花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仁汤及酸枣仁汤等等,均是或补气养血、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燥湿等不同治法的基础上伍用少量祛风药。近世唐容川引滑氏补肝散,即是大剂养血补肝药中加少量独活。注曰:“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王旭高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搜肝风一法所列之药均为祛风药。肝喜疏达,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怫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变。根据祖国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祛风药辛散外达,可使抑郁的肝脏恢复条达之性。肝藏血,血虚则肝生内风,亦易致外风乘  相似文献   

8.
泄肝和胃法在胃脘痛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明 《河北中医》1998,20(6):353-354
清·王旭高创泄肝和胃法,用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川黄连、白芍药等,苦、辛、酸合法,用治木乘土,脘痛呕酸等证,符合《内经》治肝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笔者运用此法,随兼夹证之不同,分别配伍养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化瘀、降逆和胃等法,治疗各型胃脘痛证,颇收佳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王氏泄肝和胃法的正确性,同时认为运用此法必须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9.
一、调肝法的应用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体阴而用阳。肝之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全身气血流通、情绪变动、神经活动、胆汁分泌、脾胃运化吸收、女子冲任协调、血海盈虚及月经潮落等。古人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奉。调肝法是妇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可分为直接调肝法与间接调肝法。遵《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肝气郁结者,应急食辛以散之,以理其用,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1.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09,8(3):45-45
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经日: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泄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已由疏泄趋向收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医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它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阴血充盈,阳气调和,则其疏泄,升发,条达之性得以保证,反之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而百病由生,诚如古人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由此看来,肝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阴血的充盈柔润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上运用柔法来治疗有关肝病便显得更为重要。柔法治肝之说,古即有之。如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认识,说明古人已认识到了柔肝和疏  相似文献   

15.
毛峥嵘 《中医杂志》2007,48(11):1051-1052
清代以前医籍多认为乌梅有止痢、止泻、止嗽、止血等功能,惟陈修园从剖析乌梅性味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突破了乌梅单纯酸收之能,而变为补肝敛肝之良药。刘鸿恩为清代医家,所著《医门八法》中称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并自号为“知梅学究”,可见对乌梅体会至深。《内经》有治肝三法:辛以散之,酸以敛之,甘以缓之,但刘氏不依样画葫芦,他对柴胡、香附、青皮之类的疏肝药几无使用。他撷取《内经》酸收、甘缓且补之旨,并采仲景对肝病“补用…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今医案中,肝病致病甚广,而对其治法亦甚多。根据不同病证,有补肝、清肝、疏肝、平肝等,至于具体治则,则更多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据此总结出"甘缓,辛散,酸泻"治肝三法,治疗肝脏相关疾病。对于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亦多从肝论治,常以平肝潜阳之法。笔者于临床之中发现诸如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很多符合"肝急"病证,于是予以甘味之药缓之,总觉  相似文献   

17.
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欣  王守勇 《中成药》2003,25(5):414-416
酸枣仁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卷上 ,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组成 ,配伍以酸收为主 ,辛散为辅 ,兼以甘缓 ,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酸”、“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和“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原则 ,功善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之“虚劳虚烦不得眠”。《张氏医通》载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盗汗”症。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内经》养生当以养神为要的养生理论 ,针…  相似文献   

18.
病有虚实,治有补泻。补为治疗虚证之大法,但据五行生克关系,《金匮要略》对五脏虚证补法,又有一定的特点,即除注意五味归五脏,脏药结合补本脏外,又有助子脏,益所制之脏助其自愈的治法。《金匮要略》为疗内伤杂病之书,脏腑经络又为其辨证的纲领,且五脏虚证又为临证常见疾患,故笔者认为,对此实有结合五脏虚证评析的必要,以便于临床证治的实际应用。“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仲景疗肝虚之证,不仅补用酸味药,以酸生肝,补肝之体,同时,又以五行相生关系,助用焦苦药,入心使心旺气盛于肝,子令母实。并还利用五行相克关系,益以甘味药,入脾、补脾调中益肝。总之,治有肝、脾、肾,法有补、助、益,药有酸、苦、甘,但究其目的,均为治肝虚而设。  相似文献   

19.
自《神农本草经》提出当归“主咳逆上气”以来 ,其后诸家本草多沿用其说 ,不敢有违经旨 ;并对当归止咳逆上气之机理亦有所阐发。如《神农本草经疏》谓当归“甘以缓之 ,辛以散之润之 ,温以通之畅之……为补血活血要药 ,故主咳逆上气也”。《本草纲目》注释引“当归血药 ,何治胸中咳逆上气 ?按当归其味辛散 ,乃血中气药也 ,况咳逆上气 ,有阴虚阳无所附者 ,故用血药补阴 ,血和而气降矣”。《本草经解》认为“其主咳逆上气者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 ,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 ,入心清火 ,所以主之也”。《本经疏证》则认…  相似文献   

20.
五味之中,辛的作用最为广泛,《内经》关于辛的论述主要有:辛为阳、辛先入肺、气病无多食辛、辛走气、肝病禁辛、辛以散之、辛以润之。由于辛的运动特性入阴出阳,所以辛味在处方中地位独特,八法之中,汗、温、消多辛味,和法多辛苦并用,下、清、补诸法,亦不离辛味而多参用,起到佐使作用,引经报使之药亦多辛味,所以辛味药的临床运用远非其他药味所可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