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安全缓解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强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臭氧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用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聂文彬  赵宏 《四川中医》2012,(3):109-111
目的: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肩痛患者,温针经筋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测量(ROM)、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Ashworth分级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经筋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温针经筋刺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性肩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肩关节活动角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予关节松动术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均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进行评分,肩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进行评分,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关节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及疼痛分级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6、TNF-α及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升高(P0.05),肩关节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分级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均有减轻,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减轻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L-6、TNF-α及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及NO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减轻肩关节疼痛,降低IL-6、TNF-α及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康组及泡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比较三组患者NR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5)。结论:针康法联合中药泡洗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9名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综合组46例、康复组42例及电针组41例,综合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综合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2组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程度较对照组小,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肩痛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和超声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肩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25-1527
目的:观察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改善效果,从而可为临床偏瘫肩痛患者临床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7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观察组于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中药局部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者为34例,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占7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偏瘫肩痛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促进其上肢功能改善,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效果,因此可推荐作为偏瘫肩痛患者临床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治疗时间三周。治疗前、后采用通用量角器法,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被动运动范围,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经过三周治疗,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功能明显改善,共显效31例,好转9例。对照组40例患者经过三周治疗,共好转24例,无效16例。结论: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拔罐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基础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拔罐治疗,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和上肢功能评定法(Fugl~Meyer,FM)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RS评分和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NRS评分和F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拔罐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筋触骨针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经筋触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次""臂臑次""肩髎次""肩前次"、曲池、手三里、外关,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腧穴"次",穿入筋结点,针尖到达骨膜,手下有触骨感觉后行针得气,留针30 min;康复治疗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桥式运动、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Bobath技术等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康复训练同观察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6次。完成20次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MB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69.8%(37/53),优于对照组的47.2%(25/53,P0.05)。结论:经筋触骨针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中药溻渍为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肩关节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配合中药溻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单纯加用温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ayer法(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温针、中药溻渍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中风后肩痛,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刺消痛液热敷联合中频电及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偏瘫伴肩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骨刺消痛液热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通过Fugl-Meyer关节活动评定分量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骨刺消痛液热敷联合中频电及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陈健林 《新中医》2022,54(18):128-132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5 例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3 例。2 组均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加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疗程,共4 周。治疗前、治疗4 周后评定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2 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 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Fugl-Meyer 评分、MBI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 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MBI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温热磁及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估量法对两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FMA上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练涛  吕慧颐  薛燕萍  梁英 《中医药研究》2012,(10):1262-1265
目的观察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肩胛骨松动术、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肩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8周。第一疗程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液10mL注射,1次/周,共3次。第二疗程注射玻璃酸钠(施沛特)2mL,1次/周,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患侧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法)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及主动外展角度。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肩关节的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应用关节腔注射治疗结合康复综合训练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对脑卒中后肩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疼痛情况,拍X线片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程度。结果共有62例完成了研究(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后2组FMA、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肩关节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