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历代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诸多描述,涉及心、胆、胃、肝等多个脏腑,而"心主神明"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不寐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不寐的辨证论治,均离不开"心"。1 "心主神明"理论释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但主  相似文献   

2.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世医家围绕"心主神志"及"脑主神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心主神志存在其科学性,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理论研究及现代科研进展方面展开详述。  相似文献   

3.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通报》2010,(2):22-22
<正>1.髓海:指脑。髓上能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  相似文献   

6.
任珊 《中医研究》2011,24(4):3-5
不寐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与病因病机以及不寐的治疗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口问》、《素问.逆调论篇》和《素问.病能论篇》等二十余篇中,为后世论治不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相似文献   

7.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1];《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这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探讨《内经》"心主血脉"的深刻含义及其对现代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1概述1.1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基础理论》(第6版)将神的定义分为4个层次:一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及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之谓神"。《荀子·天论》"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明"。二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  相似文献   

11.
正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基础理论常取象比类将脏腑与官职相比附,对脾胃官职描述尚有分歧。《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脏相使",将脾胃合而论之为"仓廪之官",《素问遗篇》将脾胃分别类比"谏议之官"与"仓廪之官"被认为是伪作;《中藏经》和《千金要方》中"十二脏相使"的内容也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大相径庭,《中藏经》称脾为"谏议之官",《千金要方》称脾为"谏议大夫",两书均早于王冰的《灵兰秘典论》。学者多认为王冰补充完善了"十二脏相使"并修改篇名,或是抄录了前人加工后的文章补充在此。与此不同的是在《刺法论》和《本病论》中将脾比拟"谏议之官",胃比拟"仓廪之官"。推至《内经》思想构建之时,脾胃官职说法不应合而论之,当为《素问遗篇》中"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同时出现之处应为《素问·六节藏象论》,并与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同表达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与排泄的过程,为"仓廪之本",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经文遗失,加工,整理以及补充的过程,造成今天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13.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14.
1至如礔礰,薄为肠澼《素问·著至教论篇》说:"三阳独治者,是三阳并治,并治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驚,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按此文"积并则为驚"之"驚",《说文·马部》说:"驚,骇也",《素问·举痛论篇》说:"驚则气乱",《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相似文献   

15.
<正>首届全国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对《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历代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病由心生之"的总括,强调《内经》"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的论断,简述如下。1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认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其观点主要有三:其一,认为原文有误。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认为本条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其"心"、"火"二字互易,将其改为"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  相似文献   

16.
<正>1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篇》说:"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按此"脉至如喘",王冰释为"如人之喘状也",乃望文生义,非是。如,读"而"。喘,《说文·口部》说:"疾息也"。是"喘",有"疾"义。"脉至如喘"者,乃谓"脉至而疾"也。病发暴然,故称"暴厥"。"暴"者,王冰《素问·厥论篇》注说:"犹‘卒'也"。故《金匮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关"心肾开窍"的阐释就有颇多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然而,通过对比与分析,发现这些不同观点有其产生的原因,且是从不同的中医思维角度进行阐述的。再以此为例,表明《内经》体现的百家争鸣之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为心与皮肤疾病关系密切,从而奠定了从心论治皮肤病的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进一步强调痛痒、疮疡类皮肤疾病皆责之于心火。至清代,高士宗在《素问直解·卷八》中直接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由此清  相似文献   

19.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