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现状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危北海 《中医杂志》1990,31(5):51-5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派别,它的发生发展随着整个中医学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建国40年来,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3.
孔令彪 《北京中医药》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4.
胡玲  陈冠林  陈蔚文 《中医杂志》2012,53(14):1174-1177
分别从脾虚的起源、古代有关脾虚理论的论述、临床脾虚证诊断标准和本质研究、脾虚相关动物模型复制和机制探讨及脾虚理论和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脾胃学说的脾虚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并探讨了脾虚证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脾虚证病理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华之一,历代医家对此有较多的精辟阐述和临床经验结晶,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脾本质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仅就近几年发表的以脾胃病脾虚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些成果,作一概要综述。脾虚与胃肠局部组织的改变近年来有人通过胃镜观察,发现在慢性胃炎中,脾虚者,往往伴有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或溃疡,胃粘膜脱垂,其中属萎缩性胃炎者,粘膜苍白  相似文献   

6.
脾虚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胃是脏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除理论研究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外,脾虚证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深化脾虚证的认识提供了实验数据。现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8.
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及神经递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脾虚证又是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学们关注的问题。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将近20年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0.
唇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蓉 《四川中医》2006,24(8):81-81
根据中医理论阐述了唇炎的发病机理,并结合临床表现将唇炎分为脾胃实火证、脾蕴湿热证、津虚失润证、脾虚血瘀证四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读《脾胃论》后谈阴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脾胃学说是李杲对《内经》藏象学说的发展,则阴火理论又可说是脾胃学说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之一,它对于临床治疗阳气虚热证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李氏并未对阴火提出明确的概念(虽然揭示了阴火的主要病机与病证、治法),致使阴火理论至今未能被一些中医所熟悉与应用。因此,进一步明确与完善这一理论,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是中医理论工作中的课题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陈家旭,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  相似文献   

13.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脾的中西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武华 《江苏中医》1998,19(6):45-4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5.
总结李艳教授使用补土思想结合体质学说调治岭南人群失眠症的思路与经验,李艳教授认为岭南人群体质多为脾虚,病机特点以脾胃亏虚为主,导致岭南人群失眠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虚肝郁、脾虚痰湿、脾虚郁火、脾虚肾亏等。李艳教授倡导"调和脾胃"的失眠诊疗思路,结合补土思想和体质学说,进行具有地域特点的个性化治疗、预防与调护,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失眠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是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及其证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1]。岭南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气候炎热潮湿,这独特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岭南人特有的体质特点,即脾气虚弱兼有痰湿[2],这些对形成具有独特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的岭南医学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岭南名老中医是岭南医学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29-931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其对疾病治疗中的药物选择起着重要作用。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兹从象思维对脾胃病的用药指导角度出发,探究象思维在脾胃病用药方面的应用,如和法和分消走泄的运用,并举例验案进行说明,以为脾胃病临证的治疗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代谢,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首先就脾胃学说在中医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耳鼻喉科等各科中的应用进行概述,认为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脾胃功能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影响。其次就脾胃学说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拓展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谈调理脾胃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个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本人的临证体会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