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禄颖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5,35(2):116-118
从《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陈无择首提三因论、明确外所因之"六淫",以及确立内所因七情病因等几个方面对于《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三因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并成为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继承了《金匮要略》的三因说,并进一步发扬.此书注重实用,把复杂的疾病分类和药物方剂由博返约.本文从病因、用药、辩证论证三方面分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学术特色,认为其对于病因、脉、证、治法、方药的论述的确有独到之处,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4.
试论七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以前是诸子散载时期,《内经》成书的战国秦汉间为七情学说的初步形成时期,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标志着七情学说的定型和成熟,以后为临床广泛运用继续发展的时期。试述如下。一、诸子散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各种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灿烂时期。作为人的情感、思维等心理现  相似文献   

5.
韩海伟  柳成刚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61-1264
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运气方16首,为医家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提供了范例。虽然今人应用该方并发表多种临床验案,但在理论上并无突破,文章对运气致病的机制,以及陈无择所传运气方最初的适用范围、组方的规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言(约1131-1189年),字无择,宋代青田人,宋代著名医学家.陈言一生著有《依源指治》(已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曾评注《产育保庆集》.其主要著作《三因方》创立了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虫毒等为不内外因的三因理论,发展了仲景的病因学说.《三因方》虽未单独列章节专论养生,但作者认为,其“三因学说”对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情的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即春秋战国以前的酝酿散载期,战国秦汉间的七情学说初步形成期(代表著作《内经》),宋金元时代则是七情学说定型成熟期(代表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清是七情学说的普及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中医杂志》1998,39(6):380-381
中医把人类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原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引申《金匮要略方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内因;饥饱、劳倦、跌扑、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三种原因都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七情内伤、六淫外感或不内外因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原因侵害人体并超越了其承受能力,均可使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瘀阻,以致脏腑功能紊乱而使疾病发生。人类要生存和健康长寿,每时每刻都要与这些不利因素作斗争。人届中年更要注意防止“三因”致病,方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9.
过度的七情变化是影响人心身健康的不良情绪,中医学中早已将其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宋代医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内伤病因即主要指此而言。养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减少或消除各种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0.
陈言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主要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创立了中医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在病因病机方面贡献巨大。除此之外,他对妇产科病证亦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本文主要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常见妇科病证入手,展现其重视妇人妊娠调养,强调详察妇产科病证之病因病机,同时总结了他对不同妇产科病证的辨证治疗以及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彦海  迟丽屹 《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本方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温胆汤与  相似文献   

12.
班光国 《新中医》2011,(12):162-163
吕志杰教授执教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仲景医学研究与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主编专著七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吕教授在《伤寒杂病论》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基础上,对“三因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笔者师从吕教授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顿有体会,特将仲景与陈言“三因学说”及吕教授的学术见解源流试述之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言其主治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进一步指出了温胆汤证的病因病机是"心  相似文献   

14.
陈言审因用方治疗健忘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陈言系我国南宋著名医学家,其长于医理,精于方脉,善执简驭繁.陈言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方论>)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结合发病途径、发病部位,并融入脏腑病证体系的"三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陈氏提出"别其三因","随因施治"(<方论·三因论>)[1],强调治疗疾病应以因类病,因病辨证,随证治之,这种审因论治的思想,并具体运用到每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是中医病因辨治的肇始,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治疗的又一创举,极大地丰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方论>作为中医文献史上首部较为系统地论述病因分类及审因论治的专著,笔者对其研读有年,并发现其在健忘证治方面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陈言在内伤七情及审因论治的理念指导下,论治健忘见解独特.现就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剂的认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七情内因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其盛 《中医杂志》2002,43(4):315-316
宋·陈言(字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白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中医学以七情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含近代术语的精神、意识,心理等)。这一“七情内因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了中医病因学模式,一直被遵循至今。然而作为内因,则疑义甚多。不能从实质上解释病因学机理,反而把病因学导入模糊的概念之中,与临床实际相去甚远,极大地阻碍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为探讨七情的本质,以传统理论为依据,运用辨证唯物论观点阐明七情的病因特点,提出七情内外因相关说。  相似文献   

16.
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谈对非典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气候学、历史及物候学,并具体运用于哲学及医学领域。文章介绍运气学说自唐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代其影响和应用达到空前兴盛时期,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明清温病学家吴瑭则通过“运气”来探讨温病发生的原因。按照“五运六气”推算,今年为“太阴湿土司天”,SARS病毒的基因突变是否与此有关?其“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的用药原则,是否可指导当前中医治疗非典?“五运六气”学说可能为当前积极寻找和制定防控“非典”方案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疝"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称本病为"水","水疝"作为病名首见于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一直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对其论述颇多。水疝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脏气虚损、寒湿内袭、肝经气滞,治疗方法为温阳、散寒、健脾、利湿,针灸亦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清 《中医研究》2010,23(11):59-60
<正>温胆汤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湿内扰之证。笔者在临证时采用该方治疗失眠、眩晕等病,疗效良佳,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钧 《河北中医》2011,33(11):1646-1648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春秋战国即有“瘿病”记载,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五瘿”描述。笔者多年来临床应用中医辨治配合西药治疗甲状腺疾病,对于含碘药物的使用时机、中西药联用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的配伍使用、毒性药物剂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