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痰饮浅论     
论述了痰饮的概念及分类,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常见的痰饮证等,探讨了痰饮的性质和致病规律,对于临床辨治痰饮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史红 《天津中医药》2005,22(3):222-223
以《金匮要略》痰饮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从痰饮产生的病因病机、痰饮致病的特点和痰饮的治法等三方面对痰饮病进行探讨,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邪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势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林燕萍  叶柏 《河南中医》2016,(6):945-946
痰饮形成的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因此若盲目使用攻伐之法则不但痰饮不去且脾胃更伤。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经久不愈实为痰饮作祟,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机,书中关于痰饮病总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脾阳得健运,痰饮得化,饮为阴邪,得温则行,温药亦可振奋阳气,运行水液,可谓一举多得,"和之"也寓有用药当刚柔相济之意,刚药可燥湿暖土,柔药功擅益胃养阴,然过于刚燥消耗阴液,过于温补滋腻碍湿,因此临床当注意配伍得当。  相似文献   

4.
王波  李光荣 《山东中医杂志》2011,(5):300-300,321
自<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以来,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地证明着这一论断的正确.笔者临床亦常遇痰饮患者,以温药治之而取效.今选录治验三则如下,并就温法在痰饮病治疗中的作用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5.
痰饮首创于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指出了治疗痰饮病的根本大法。然而在临床治疗痰饮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辨证论治,避免误治失治事件的发生。文章从失诊误治病例,详述其整个诊疗过程,阐明脏腑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扶正是治本之关键,不但温阳利水,且要扶助脾肺肾脏腑气化功能,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气化功能恢复可利于祛除水湿之邪,该病证往往迁延多变,日久不愈,转变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情错综复杂,易误诊误治,故辨清标本虚实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上需要学会详观四诊、融会贯通,根据临床症状而随证治之,方得疗效。并于文中简要论述了水湿、痰饮、痞满的病因病机,经典方药的辨证论治,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痰饮"理论在中医学2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及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试图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结合中医发生学方法,探讨了"痰饮"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以及"痰饮"理论作为一种病因病机理论,如何基于认知科学得以架构并系统化,并展望了以隐喻研究为论理工具的中医"痰饮"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痰饮的重要性,对痰饮实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以痰饮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治疗大法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龚剑  张青秀 《北京中医药》2006,25(3):185-185
医圣张仲景说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验之临床,对痰饮量少的患者确有良效,但如果痰饮甚多,将是杯水车薪,几乎无效.昔贤张子和《儒门事亲》有云:"饮当去水,温补转剧","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其上焦枯,其下寒栗."笔者遵照此说,用攻下、涌吐法治疗由痰饮证引起的多种疾病,取得较好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话痰饮     
痰饮是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住某一部分而发生的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一个类型。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千金翼》有五饮。如病久不愈,阳气衰弱、寒饮凝聚,  相似文献   

11.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论述痰饮病证的条文不在少数,仔细整理分析,方知仲景治疗痰饮不外三大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利尿、禁汗,原文中虽未对其作系统论述,但可知其贯彻治疗辨证的始终。本文试从"三焦"、"脏腑"、"经络"3大方面对此原则的机理、应用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痰饮,是机体在病变过程中,由多种原因引起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滞、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经形成,又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使机体产生新的病变,因而痰饮又是致病因素。痰饮的产生,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有关。其形成之后,或停滞于脏腑而阻遏气机之升降,或流窜于经络而影响气血之运行,百病由此丛生。所以,痰饮致病,  相似文献   

16.
<金匮>第12篇第15条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院则见解不一.  相似文献   

17.
痰饮的概念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今痰饮研究的文献出发,结合痰饮病的临床特征,提出了机体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是痰饮形成的总病机。纠正了以往教科书仅将痰饮病因归咎于水液代谢失常一端的错误观点,从而更新了痰饮的概念。为痰饮的实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文中还对有形和无形之痰饮的分类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痰饮治验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心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痰饮致悸(痰饮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对痰饮致悸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形成了痰饮致悸"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痰饮致悸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痰饮症的论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尚无完整的记载,后世医家论述颇多,但论述影响之大,要首推汉代张仲景。特别是在《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做了详细论述,并为后世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以和之”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历代医家奉为治疗痰饮症的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