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脾胃中医学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运用脾胃病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注重患者个体病机特点,形成了"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等多个对立统一的脾胃病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若彤  郝文剑  刘勇  周佳琪  夏浩楠  宁一  白长川 《中医杂志》2023,(14):1422-1425+1435
总结白长川教授从熵病角度辨治滞伤脾胃病的临证经验,提出“因滞而病”是当今脾胃病的主要病机。从熵病角度分析滞伤脾胃,并围绕治疗脾胃病的运、消、化三种基本法则,提出了以滋运、疏运、升运、通(降)运、和运、健运、温运为代表的“运脾七法”;活血化浊、理气止痛之消法;温化和清化的化法。运用中医药治疗手段作为负熵,通过消减体内病理因素,纠正代谢紊乱,来防治“因滞而熵增”的相关疾病,从新的角度理解滞伤脾胃。  相似文献   

4.
郭立中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张“脾胃衰败,百病乃生”的观点,而脾胃功能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预后转归,同时深谙六经辨证及脏腑表里关系,临证擅于开表运中为先以复中气之升降出入,继而补火生土以壮后天之本来治疗疑难杂病,次第鲜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维  骆常义 《四川中医》2004,22(11):1-2
骆常义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颇丰富。主张以脾胃为本,强调以通立论,通补结合。临证以扶脾助运、益气健中、揆度润燥、和胃降浊、统筹攻补等法灵活变通,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能,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6.
董子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4):262-264
介绍国家级名老中医赵荣莱研究员治疗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赵老临床中擅长治疗脾胃病,认为脾虚是慢性胃肠病的病理基础。其不仅重视脾胃之阴阳,也重视脾胃的纳运升降,同时也强调脾胃与其它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理气畅中、顺气通下、调理情志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辨证经验创立调肝运脾汤、健脾温肾丸为治疗慢性腹泻之经验方,且疗效显著。赵老的学术经验对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用药和学术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国家级名老中医赵荣莱研究员治疗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赵老临床中擅长治疗脾胃病,认为脾虚是慢性胃肠病的病理基础。其不仅重视脾胃之阴阳,也重视脾胃的纳运升降,同时也强调脾胃与其它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理气畅中、顺气通下、调理情志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辨证经验创立调肝运脾汤、健脾温肾丸为治疗慢性腹泻之经验方,且疗效显著。赵老的学术经验对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用药和学术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敏  林穗芳 《光明中医》2008,23(10):1480-1481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升降失常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健脾助运、和胃降浊是其治疗大法,强调调和肝脾之气、运湿化浊;辨病辨证相结合,临证中重视舌诊,准确辨证,精心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钦丹萍教授认为痞证以中焦气滞、脾胃失运为主要病机,临证治疗以“通滞”为核心,以健脾运胃、恢复升降为关键,临床多采用以下4种治法:升清降浊、以升促通,调和寒热、辛开在通,善辨神志、畅情通滞,宣肺降浊、消痞通滞。“通滞”法贯穿病程始终。临床用药擅长升降合用、通补并举、寒热同调、收散兼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脾胃病症,导致胃脘痛的病因虽然很多,但其病机都关系到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有很好的疗效,尽管临床治法分型各异,但总不离乎通降,“通降”二字体现了胃脘痛治疗的根本方法。现就对以通降为主治疗胃脘痛的认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脾胃“通降论”总结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及辨证思路。生理上,胃以通降为顺,脾主升清,脾胃共为升降之枢。病理上,胃失和降,内生郁滞,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行中医精准辨证用药,认为胃排空延迟为代表的消化道紊乱是“胃失和降”的病理表现,神经代谢产物一氧化氮与微循环障碍是“内生郁滞”的微观体现,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是“脾失健运”的重要因素。治当降胃理脾,以通降胃腑,理气健脾为大法,注重气血、寒热、虚实的权变轻重,临床常用香苏散合金铃子散行气化瘀,以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以四君子合二陈汤升清降浊,常用药对如枳实配枳壳、干姜配黄连、葛根配天花粉,均可在针对病机的基础上缓解症状、改善血糖,临床应灵活选用,如此则疗效可期。  相似文献   

12.
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然而明代医家吴昆却说:“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戴媛  舒鹏 《环球中医药》2020,13(9):1583-1585
中医认为胃癌术后疲乏属“虚劳”范畴,其病位在脾胃,病理性质虚实夹杂,“脾胃虚弱,瘀毒留滞”是重要病因病机;脾胃为全身枢纽,最宜补宜通,临证当辨病、辨证结合,重视“通补脾胃,化瘀解毒”;治疗上讲究健脾养胃为本,兼顾疏肝理脾,化瘀解毒贯穿始终,同时注意化瘀解毒的力度。胃癌术后疲乏中医辨治强调整体观念、病证结合,力求标本兼治、攻补有道,为中医治疗虚劳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癌因性疲乏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介绍刘启泉主任中医师“通调五脏安脾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验。刘启泉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证经验,提出“通调五脏安脾胃”。CAG病位在胃,关乎五脏,郁、瘀、虚是最常见的发病要素。治疗中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依据五脏相关之理,疏肝达肺、理气通滞;通心脉、调情志、解郁散瘀;补脾益肾、培根固本,旨在通调五脏以安脾胃。  相似文献   

15.
王长洪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通降"立论,通补结合。临证以疏肝、健脾、降胃为基本法则,灵活变通,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纳运与升降之功。  相似文献   

16.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治疗脾胃病多从"气机升降失常、升清降浊失职"入手,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健脾理气、化痰祛湿之法,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遵循辨证辨病、中西药健运、生活情志养护3个步骤.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用药精准,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紧密相关,心与脾胃位置相邻,生化相因,五行相系,主因是正气亏虚,寒、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治疗方法以健运中气补益宗气、补益脾胃充营养血、芳香醒脾运化湿浊、健脾化痰温阳通痹、温中健脾散寒通痹、调节升降通畅气机,保持脾胃功能健旺,对胸痹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显著。现就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董建华教授诊治胃肠病,从学术思想、辨证经验、治疗法则、组方用药四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应称之为胃痞更为恰当”的论点,认识上有通降论、气血论、湿热论、标本论四论。对肠病泻痢治疗主张①先分标本、首辨虚实,②气血两调,③温清并用,④燥润相济,⑤通涩结合等;脾胃病着眼于一个“通”字。这些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