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2.
陈震萍  牟重临 《新中医》2015,47(5):316-318
<正>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论中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相似文献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出上窍的"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下窍的"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发腠理的"清阳",是指卫气,走五脏的"浊阴",是指精血津液;实四肢的“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归六腑的"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相似文献   

4.
1浊毒的概念 对于"浊"的认识,《黄帝内经》为其渊源,其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和体内排出的污浊之物,如《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在此即指饮食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及《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相似文献   

5.
胡老善于调理脾胃,尤其强调治病求本,重视全身的气机升降。而脾胃升降,又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精气才能上升;胃降,糟粕才能下行。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  相似文献   

6.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7.
<正> 岐:通分歧之"歧".例:"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也".(《甲乙经》卷十二)——精散无主就会视物不专一,所以看东西时,总把一个看成两个.坠:通隧道之"隧".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坠也."(《甲乙经》卷六)——开发腠理,疏泄津液,通畅气化的隧道.兑:通锐利之"锐".例:"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俞".(《甲乙经》卷二)——"兑骨",即锐骨.语译从略.员:通方圆之"圆".例:"必筩其身而  相似文献   

8.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9.
<正> 歧:通分歧之"歧".例:精散则视歧,故见两物也."(《甲乙经》卷十二)——精散无主就会视物不专一,所以看东西时,总把一个看成两个.坠:通隧道之"隧".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坠也."(《甲乙经》卷六)——开发腠理,疏泄津液,通畅气化的隧道.兑:通锐利之"锐".例:"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俞."(《甲乙经》卷二)——"兑骨",即锐骨.语译从略.员:通方圆之"圆".例:"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灵枢·九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11.
<正> 卷:通拳头之"拳:.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如果血气充盛,手拳多肉,而且温暖.罔:通网罗之"罗".例:良由操技不精,欲借此遂其罔利之心耳.(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确是因为他所掌握的医术不精,想借这个达到他骗钱的目的罢了.易:通"弛"缓也.例:"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素向·阴阳别论》)——语译从略.经:通路径之"径".例:  相似文献   

12.
<正> 担:通揭开之"揭",当举字,特字用,引申为"刺".例:"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符合刺的就使用刺法,符合截的就使用截法.苞:通包容之"包".例:"今辄苞综诸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今则综合各种经典著作.栀:通扼杀之"扼".例:"喉痹气逆,口?,喉咽如栀状,行间主之."(《甲乙经》卷十二)——喉痹而气上逆,口歪斜,咽  相似文献   

13.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14.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6.
<正> 蒙:通"矇",目不明也.例:"徇蒙招尤(通摇),目冥耳聋."(《素问·五脏生成篇》)——头晕目眩,身体摇晃,眼睛看不清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焦:通憔悴之"憔".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到了35岁,阳明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募:通膈膜之"膜".例"脾与胃以募相连耳,而能为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1.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2.清阳发股理。浊阴归六腑。3.诸寒收引。皆属于肺。4.头项强痛。但欲寐。5.知肝传脾O6.透热转气。二、注释1.通“蚀”。耗蚀。同“饲”。2.本站。同义复词。3.镇守。役使。4.眼泪。5.浸渍6.通“急”。急迫。7藏,潜藏。8.疮疡。  相似文献   

19.
“浊邪”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浊邪的概念 浊,原意指水不清、浑浊.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浊有多种含意.如《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处之浊乃指重浊之阴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乃指水谷精微中的稠厚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