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熏加抗生素外治脑疽185例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1)王振琴,徐兆芳“脑疽”又称“脑后发”,属中医学有头疽之范畴。是外科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此疽顽固,反复发作,往往久治不愈。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艾熏加抗生素外用治疗185例...  相似文献   

2.
脑疽外治法     
脑疽为发于颈枕后骨下方之有头疽,为外科常见多发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以素有消渴病者更易罹患。若失治、误治,每易出现“三陷”变证。故清·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一书中指出:“外疡中脑疽为第一险证,易成易败,变化多端”。历代前贤对脑疽发病规律多有论述,如《疡科心得集·辨脑疽对口论》指出:  相似文献   

3.
<正>脑疽属中医外科"有头疽"范畴,好发于颈项、枕骨后,严重者可漫及颈部两侧、后头部,为外科急危重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以素有消渴病者更易罹患。由于发病人群及发病部位的特殊性,若失治、误治,极易合并疽毒内陷,即中医外科的"三陷"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卫生条件、就医意识的提高,脑疽的发病率大为降低,进入危重阶段的更是极为少见。即便如此,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引起变症、重症,因此本病还是值得重视。临床中笔者结合本病特点,突出中医特色,通过对  相似文献   

4.
刘爱民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证候调查和治疗实践,初步归纳总结并形成了新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治体系[1]。风热蕴毒入血证正是新体系中一种常见证型。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处方用药浅析及临床验案举例等方面来介绍刘爱民教授从风热蕴毒入血论治银屑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运用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的神功内托散加减治疗重症脑疽、发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所治的85例,总结分析于下: 临床资料本病临床表现为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或紫滞不泽,胀重木痛,脓腐不化,脓泄稀少。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白腻或淡黄腻,脉数无力。属有头疽中的气虚毒滞证。  相似文献   

6.
“有头疽”现代医学称蜂窝组织炎。祖国医学按发生部位和症状分别把生于脑后项背部的称“脑疽”或“对口”;生于脊背正中的称“发背疽”;生于腰脊两旁的称“搭手”。以患处红肿,有粟米状白粒,疮头无数如蜂房者为临床特征。该病发病急,如治不及时,可形成“外大如钱、...  相似文献   

7.
疮疡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筱岩精疮疡外科.誉满沪上.其学术观点主要有:1.疮形于外,实根于内.认为脑疽疔疮,虽见于外,受病之源,却为脏腑蕴毒实于里,在外用提毒拔疔的同时,更重视从内而治清解脏腑蕴毒.2.论治至要,以消为贵.认为疮疡初起贵乎早治,以消为贵,并在消法的运用上颇有创见发扬.3.脾胃为本,药食并重.顾氏对东垣脾胃学说颇有心得,在疮疡论治中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4.疮疡辨证,首重阴阳,认为既要分清阴阳之所常,又要辨别阴阳之所变.临床擅治疔疮走黄、乳房疾病、发背、脑疽等.  相似文献   

8.
“蜂房散”是先祖父一生来,用于治疗“脚发背”“手发背”“对口”(即脑疽)、“背发疽”的有效验方。这些疮疡部位不同,名称各异,皆属中医外科“有头疽”的范围。其病因、症状、治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多年来,我在临床先后试用蜂房散治疗“有头疽”百余例,效果较好。现把治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常发部位:“脚发背”常发生于脚背上  相似文献   

9.
坏死性筋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其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现代医学以急诊手术引流、抗感染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病在中医学属"肛疽、烂疔、陷证"等范畴;中医内、外治在此类痈疽疮疡的临床证治方面有着许多优势,特别是在术后坐浴、敷药等方面很有价值。徐月教授为重庆市名中医,多年来在临床中总结出其病机系"湿热毒盛"为标、"气阴两虚"为本的特点,强调术后早期应清利湿热、行气托毒,伤口愈合期当扶正生肌、益气养阴,同时亦要顾护脾胃。用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 笔者从1986至1988年,内外合治乳疽3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3例均为单侧发病。年龄最大36岁,最小10岁,平均23岁。发病后就诊时间最长31天,最短8天。其中硬结期8例,酿脓期24例,溃脓期1例。治疗方法内治:硬结期治以舒肝清热,和营通络,复元通气散加味:青皮、陈皮各12克,瓜蒌、银花、连翘各9克,炮甲珠6克,甘草3克。酿脓期透脓托毒,上方加皂刺、黄芪。溃后当补益气血兼清余邪,八珍汤加银花、陈皮。传囊乳疽治法同酿脓期;若见内  相似文献   

11.
蔡炳勤教授分期外治糖尿病足筋疽型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蔡炳勤教授分期外治糖尿病足筋疽型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其专长。结论:蔡炳勤教授在总结分析各种中医外治法的基础上,根据糖尿病足筋疽的不同特点,分为急性感染期、好转缓解期、恢复期治疗。在内科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外治方法,包括手术、中药外用等,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余对本症系按骨疽施治,根据清·王洪緒著《外科全生集》說:“……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論平塌大小,毒发五肤,皆曰疽。”又說:“初起之形,闊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症。”指出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必須开其腠理,解其寒凝,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自无不愈。余遂拟定“蜂房散”以治此症,收效显著。处方:蜂房二两血余炭二两蛇退  相似文献   

13.
硬皮病属于西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顽固难愈,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刘爱民教授在临床中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从一则验案浅要分析刘爱民教授治疗硬皮病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总结艾儒棣教授治疗阴证皮肤溃疡的临证经验。根据阴证皮肤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淡、脓质稀薄、迁延难愈的皮损特点,认为本病乃正虚不复、湿腐凝聚、血脉阻滞、余毒留恋而发,以虚、瘀、毒、腐为基本病机,采用内外并治四步法进行治疗。第一步提脓祛腐,内治以托里消毒散合二术煎,外治以七星丹;第二步解毒生肌,内治以补血解毒汤,外治以漏芦猪蹄汤;第三步生肌收口,内治以加味乳没散合补中益气汤,外治以皮粘散;第四步敛皮平肌,内治以加味异功散,外治以敛肌散。此四步在临床中既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或序贯应用。  相似文献   

15.
瘭疽,病名。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瘭疽》篇记载。瘭疽病名独特,其病变部位在手指端或足趾端,由外伤感染,毒入肌肤、筋脉所致,或由脏腑火毒凝结而成。临床表现特征独异,初见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因病情险恶,治疗注重内外结合。内治偏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消坚;外治偏重解毒、收湿。甚可切开祛腐甚至截指。  相似文献   

16.
唐汉钧教授治疗重症有头疽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有头疽为外科重症、危症 ,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内陷变证 ,危及生命。唐汉钧教授对其治疗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重视内因本虚在发病中的地位 ,主张以扶正托毒为治疗大法 ,强调内外合治 ,中西结合 ,治疗重症有头疽 ,屡获良效。兹总结介绍如下。1 正虚邪盛 ,发病因机 有头疽的  相似文献   

17.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培红  胡汉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8-1718
刘爱民主任医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诚遵先贤“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旨,强调“对于浅显小疮单以外治可愈,大症重症尤要用之早,用之得当,可使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在临证中,刘师除重视阴阳辨证外,特别注重应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病期辨证运用外治之法,首先分清肿疡与溃疡。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肝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发展至晚期的阶段,属中医积聚、鼓胀等病证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出毒瘀阻络,肝体变硬,正气亏虚等证侯。毒蕴不散,邪瘀成积,积损致虚的病机贯穿肝硬化全程,针对该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特点,应辨证采用解毒、化瘀、补虚方法治疗。毒瘀搏结,邪结肝体,治宜解毒化瘀;瘀毒羁留,肝硬脾积,治宜化瘀消积;毒瘀耗损,正虚不足,治宜扶正补虚;并发坏证,治宜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肝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经典案例等方面对刘爱民教授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刘爱民教授主要运用祛风清湿热、顾护脾胃并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婴幼儿湿疹,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学习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