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改变,不外“阴”“阳”及“内因”“外因”等学说,但二者不可能严格的分开来,因为内外因学说,也贯徹在阴阳学说之内,即其他致病学说,也莫不包括在阴阳五行学说之内;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机转,只有“阴阳失调”一个原因。因为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有二种:一种是由于内在的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即所谓“内因病”,另一种则是  相似文献   

2.
中医病因学之"不内外因"的学术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因学说"一直是中医病因学的核心理论.然而这一整合了前代诸多有价值的病因发现而于宋代"由博返约"最终形成的病因体系,却使得后世医家大多重视"六淫七情",而忽略"不内外因"的存在,但"不内外因"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虚设,其中也蕴涵着宝贵的科学契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环境致癌的中医病因学依据,提出职业环境致癌在中医病因学中的新观点。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环境与肿瘤流行病学现状汇总,以三因学说为切入点,就职业环境致癌中医病因进行探究,讨论并达到丰富三因致病的中医职业环境致癌病因学说之目的。结果:经过对职业与环境原因致癌的现状调查,说明本病的发病原因是存在的,但在中医三因学说中没有系统记载,经过多方收集现有文献资料只有外因、及不内外因,也没有具体详述。结论:中医对环境因素致癌在外因致病上有所记载,但仍然比较笼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特别是对职业暴露致病因素的描述在中医病因中记载为空白,所以在职业肿瘤病的中医病因学是一空白,应有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丰富而完备的病因发病学体系,其病因学说建立在“天人相应”的理论之上,并贯穿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中医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4类。其中,中医的外因尤其丰富。1中医外因发展史中医的外因包括外感病因、外伤、虫积  相似文献   

5.
徐明 《江苏中医药》2003,24(11):5-5
赵献可是明代著名医学家 ,对“命门学说”贡献颇多 ,著有《医贯》六卷。他在该书中对肾命水火的阐述大大超越了前人 ,而且对失血证的论述有独到之处。笔者不揣浅陋 ,学习之余就其失血证学术思想作一探析。1 失血之由 主正虚而挟内外因赵氏在《内经》“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学术思想的影响下 ,重视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 ,在血证病因中强调“主气固 ,客气不能入”。由于肾命学说是赵氏学术思想的核心 ,故他认为人身主气是命门、肾水 ,属人之正气 ,而“风寒暑湿燥火 ,外因也 ,……喜怒忧思恐 ,内因也 ,跌扑闪肭 ,伤重瘀蓄者 ,不内外因也”。血…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因学说经春秋战国的萌芽时期、东汉的发展时期,到宋元的成熟时期,其学说已趋定型,在明清时期,吴又可等著名医家颇有创新地提出了“戾气学说”,但这明显有微观化趋势的学说,很快被经典的“三因学说”所同化,而被吸纳于宏观思辨之中。相反,现代医学之病因学说,却以微观思辨的独特视角,指导着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教材中 ,继发致病因素只有瘀血和痰饮 ,其实 ,滞气也是常见的继发致病因素。滞气 ,又名结气、郁气。由于兼邪不同或发病部位、表现形式不同 ,又有寒气、冷气、热气、瘿气、痃气、痞气、梅核气、奔豚气、逆气、岔气、息结等不同的称谓。《三因方》中提出了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不内外因中列举了“饮食饥饱”、“尽神度量”“虎狼毒虫”、“金疮足委折”、“忤附着”、“压溺”等病因 ,并未提及继发致病因素。后人根据前人的理论 ,结合临床实践 ,把不内外因归纳为饮食、劳逸、外伤 ,并增补了继发致病因素瘀血和痰饮 ,不…  相似文献   

8.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9.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0.
阈下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情志病"范畴。可用"三因学说"中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来探析阈下抑郁的病因:内因包括体质、人格、生理、病理等方面,外因包括自然、社会等方面,不内外因包括意外创伤、个体认知行为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秦伯未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 ,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和补充 ,结合临床 ,将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 ,兼收并蓄 ,融为一体 ,提出十四纲要 ,是一套完整、统一的病因辨证模式。为了普及和推广病因辨证模式 ,在节选十四纲原文之下 ,列有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 ,将谦斋的医学理论融会贯通 ,深入浅出地解说十四纲 ,起着指导临床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杂誌1962年二期上俞长荣同志写的“我对疾病内外因关系的認識”一文,我閱讀之后,得到有益的启发。但觉得該文在“內因”、“正气”等概念上,有混淆不清的情况。茲就个人的一点看法提出来就正于俞长荣同志,并請讀者不吝指教。“正气”和“疾病”的“內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別的不同概念;宋陈无择将病因划为三类:外因——六淫(风、塞、暑、湿、燥、火);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惊);不內外因——飲食、劳倦、房室、金刃、虫兽伤。这种分法不尽合理,陈氏所划之三,实则为一,都是外因。祖国医学早就提出“正气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其中已显示出了內因、外因的正确含  相似文献   

13.
陈言(约1131-1189年),字无择,宋代青田人,宋代著名医学家.陈言一生著有《依源指治》(已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曾评注《产育保庆集》.其主要著作《三因方》创立了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虫毒等为不内外因的三因理论,发展了仲景的病因学说.《三因方》虽未单独列章节专论养生,但作者认为,其“三因学说”对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艾滋病(AIDS)病因的科学认识。方法:分析艾滋病相关中医病因的文献,比较强调内因、强调外因、内外合因和毒邪等各家观点。结果:从外因阐释艾滋病的病因更合适,艾毒能精确的概括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结论: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加强对艾滋病的中医基础理论认识,更好的指导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15.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75-577
秦伯未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和补充,结合临床 ,将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提出十四纲要,是一套完整、统一的病因辨证模式。为了普及和推广病因辨证模式,在节选十四纲原原文之下,列有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将谦斋的医学理论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解说十四纲,起着指导临床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中医学者立即投入了这一新发疾病的中医诊疗研究之中。多数学者根据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结合武汉区域地理及气候特点,确定新冠肺炎的发病原因为寒、湿(湿热)、燥三邪夹杂疫疠之气而发病。各家学者认为病邪夹杂的轻重程度不同,因此治疗上也略有不同。该文对新近发表的学者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对于新发疾病,一定要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分类,寻找到基本病因,采取审因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才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禄颖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5,35(2):116-118
从《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陈无择首提三因论、明确外所因之"六淫",以及确立内所因七情病因等几个方面对于《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三因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并成为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赵亮  尚东  马跃海  关溪  张起  白长川 《中医杂志》2023,(16):1646-1650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明确胰腺的中医脏腑归属和生理特性,探索胰腺疾病的中医病位、病因及病机,从而为胰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思路和指导,是中医藏象学说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分析胰腺与中医“脾脏”的古今解剖与生理功能论述,对胰腺的中英文名称进行溯源,提出“胰脾一体”的观点,即胰腺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脾脏”发挥生理功能的核心器官,基于此提出胰腺疾病可从“脾”论治,使用“运脾七法”治疗糖尿病,从脾痈论治急性胰腺炎,从湿热滞脾、因滞而虚辨治胰腺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多系统的临床症状。病因不明,多见于年轻女性。中医文献中尚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温病发斑”、“鬼脸疮”、“阴阳毒”相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发作时应用激素为妥,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递减激素。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多例长期依赖激素的SLE患者,以中药内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兹将有关经验体会介绍于下。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素体虚弱,外因则与感受邪毒有关,其中正虚以阴虚最为突出,邪毒以热毒最为关键。因多…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多以消渴论治。历代文献论及消渴病机,多以肺燥、胃热、阴虚为主。近些年,湿邪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性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多验证。此文依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中有关湿邪形成的原因,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探讨湿邪对消渴形成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选方用药作出指导,以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