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肺胀病的源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肺胀进行了文献梳理,以期对肺胀的发病机理、发展过程及其治法方药有整体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肺胀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3.
从四逆散方证论四逆散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瑞钦  刘新亚 《光明中医》2009,24(4):761-76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诸多医家在其病机的认识上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对其病机的论述主要从条文首冠三字"少阴病"和"四逆"进行阐述,对其后的或然证特别是其方后的加减药物很少有医家重视,今从四逆散方药推述其病机,符合中医方证结合、审证求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认为<伤寒论>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经典条文,并不局限于小柴胡汤证,而且有更广泛临床指导意义,提出"抓主症不必悉具","识病机最为根本"的观点,并附三则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内经》虽无心悸的病名,但对其病机有精辟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始有"悸"的病名。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的作为主症出现,有的作为兼症出现,有的虽未明言其"悸"的症状,但通过对条文病机的探讨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可知当有"悸"的症  相似文献   

6.
肺胀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过程呈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该阶段对肺胀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法和方药均有初步认识,后世治疗本病的常用良法效方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肺胀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针灸、气功治疗肺胀.第三阶段为宋元时期,在此阶段对肺胀的认识不断充实和发展,各医家从多方面探讨肺胀证治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肺胀的病因病理、临床证候、辨证论治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对肺胀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癌性疼痛病机寒热错杂、错综复杂,正虚与邪实并存。本文引证相关经典原文、临床验案,结合分析癌性疼痛病机,发现癌性疼痛可从半表半里之阴性病厥阴病论治,治疗重在清上温下、疏利少阳、温中补虚,通过"抓主症、明病机、辨方证、调方药"四步法实现精准辨证,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15)
王有奎主任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临证50载,对肺系疾病有丰富的临证经验,文章阐述了王有奎名老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总结出肺胀发病病机为"元气不足,肺失宣降",并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通过回顾古今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分别介绍了王主任"元气不足"是肺胀发生根本病机的观点,为临床对肺胀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虚实两方面分列盗汗在临床上的常见证型,并分析各型主症、病因病机及主治方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肺胀痰浊阻肺证的病因病机、诊治思路及临床病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止咳化痰、降气化瘀、补肺健脾益肾的治法方药,经多年临床运用,效果显著。总结葛正行教授运用加味苏子降气汤治疗肺胀痰浊阻肺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肺胀的记载,阐述肺胀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指出"痰"为肺胀最主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从而引出"痰"为肺胀病机之关键,"治痰"为肺胀的治疗要点;而二陈汤作为治痰之通剂,凡以痰为病机,随症加减即可,因此使用二陈汤合方辨证治疗肺胀;临床上肺胀急性期多以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瘀互结证为主,治则当以清热化痰祛瘀为主;稳定期多以肺脾两虚、肺脾肾俱虚兼痰瘀为主,治疗以益气祛痰活血为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慢性咽炎、梅核气和虚火喉痹三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病名进行辨别,阐明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主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实际中给予了论证,纠正了"梅核气就是慢性咽炎"、"虚炎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等错误观点,应在临床的辨病中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多次提到"上气"与"肺胀",但后世医家对其相关性研究较少。通过对条文的分析可知,"上气"既可作肺系疾病的一般症状解释,即"肺气上逆",又可作为肺系疾病的病名解释。当其作症状解释时,既是肺胀病的直接症状,又是其间接症状,同时也是肺痿、肺痈等病的常见症状。当其与"咳嗽"同用时,"咳嗽上气"可作肺胀病解释。纵观全文,仲景多次强调"上气"与"肺胀"的密切相关,探究其实质及内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岳在文 《四川中医》1993,11(11):5-6
《伤寒论》提及渴证条文有40条,对证候的描述,根据口渴的程度有咽中干、口干、口燥、微渴、消渴、烦渴、大烦渴不解,服药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等。对渴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方药运用、预防判断均有论述,对于后世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熊继柏教授强调"抓主症"是治疗症状繁杂、多重病机恶性肿瘤的重要思路。只有抓准主症才能探寻主要病机,辨明病机才能随机施治。其难点在于在复杂疾病中抓准主症、在疾病运动变化中抓准主症。在病机上重视热毒内蕴、痰瘀互结、正邪消长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中的关键作用。治疗上主张清热解毒贯穿始终、化痰散瘀以消癌肿、驱邪扶正不应偏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作为症状的"不寐"与作为病证的"不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寐""病证""症状"三者的含义以及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上的区别与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二者的含义不同,后者在临床表现中可以包含前者;在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上,二者有异有同;阴虚火旺是其最常见的共同病机;补虚和清热是其治法上的共同点。结论: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临床"不寐"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张仲景论述的"眩晕"证进行方药疏理,通过分析条文及制方特点,按"饮在胸中,饮在心下,饮在脐下"的病位探讨其痰饮眩晕的病机、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9.
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瘀以及可以导致瘀产生的条文按照不同的病因病机、治疗特点进行归类分型,对重点条文进行解释以及代表方药进行方解,从而得出仲景治瘀的方法。提出张仲景在治瘀时注重气血水的关系,认为行气、行血、行水是治瘀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益气、行气、泻热、解毒、祛风、止血、破血、温经、化湿、逐水、润燥、祛瘀生新法治瘀。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