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六法治疗痉挛型脑瘫髋关节屈曲的疗效。方法:对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腹部推拿六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后进行股四头肌肌张力、髋关节角度的比较,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均降低,髋关节屈曲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推拿六法"能够较好的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屈曲,纠正异常姿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1月在本科室进行康复治疗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GMFM量表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医生工作站检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标准的住院脑瘫患儿的相关信息,共入选520例,按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治疗持续时间及年龄分组,均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辅助治疗,头针取穴智七针、运动区、足运感区等,体针取穴以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隔日1次,共治疗8个月,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1 GMFCS疗效: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77.9%(300/385)vs 60.3%(38/63)、56.9%(41/72),均P0.01];胎龄37~42周痉挛型、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胎龄32周相应病理分型患儿(P0.01,P0.05);伴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疗效优于伴癫痫和听觉障碍患儿(P0.01,P0.05);痉挛型、混合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2岁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相应2~4岁组(均P0.05)。2GMFM结果:治疗3个月和8个月后痉挛型、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GM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1),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GMFM评分较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提高更明显(均P0.01)。结论: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可能有效,其疗效可能与治疗持续时间、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状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及口肌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并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肢体功能训练、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及口肌训练,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半年后流涎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3.669,P0.005);试验组GD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介入、口肌训练等康复护理治疗可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流涎症状、改善语言及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眼协调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30例,进行作业治疗手眼协调训练,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FMFM(手眼协调E项)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儿FMQ评分、FMFM(E区)评分随治疗时间推移呈逐渐增加趋势,第二次评估与第一次评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评估和第二次评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作业治疗手眼协调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精细运动及手技巧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为主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运动疗法和头皮针灸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总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FM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侧弯反射脊柱倾斜角度明显降低,无侧弯反射病例数明显增加,观察组患儿侧弯反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肌张力波动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弱肌张力波动例数明显增加,观察组患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为主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能有效促进侧弯反射消失,改善肌张力波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头背屈头背屈的矫正方法。方法:对68例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穴位注射、针灸、推拿及中药熏洗加现代康复的手法矫正治疗。结果:治疗2个大疗程后,68例中14例患儿头背曲症状消失,随意运动恢复,占20.6%;显效41例,占60.3%;好转11例,占16.2%;无效2例,占2.9%;总有效率97.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头背屈效果确切,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药熏蒸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蕾 《光明中医》2009,24(3):484-48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改变、原始反射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运动疗法、针刺(头皮针)、按摩、理疗、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中药熏蒸外,其它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56例,显效3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44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改变、原始反射消退、缓解紧张性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督脉及夹脊穴的针刺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结果(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行超早期、系统的康复综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不同年龄段的不随意运动型的脑瘫患儿60例,依据其年龄分为2组,即超早期干预组(6个月)与早期干预组(≥6个月)。其中超早期干预组共28例,早期干预组32例。除给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与训练外,将系统的康复护理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均治疗6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间隔20天,观察患儿异常姿势有无改善,不随意运动有无减少,肌张力是否趋于稳定,吞咽功能有无改善、Voj-ta反射是否正常等。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干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给予系统的康复综合治疗及整体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韩雪  尚清  马丙祥 《中国针灸》2010,30(5):359-363
目的:探讨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Bobath+推拿按摩+头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夹脊穴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侧弯反射及肌张力波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3.3%(16/30),对照组显效率为20.0%(6/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促使侧弯反射消失,减轻肌张力波动(P0.05,P0.01),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治疗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并能有效促使侧弯反射消失,缓解肌张力波动。  相似文献   

12.
脊背六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脊背六法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CP)中的应用,改良脑瘫患儿的脊背部推拿疗法。方法:通过对49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疗区2012年门诊及住院的脑性瘫痪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辨证、高危因素分析及运用"脊背六法"推拿治疗的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脑瘫高危儿进行脊背六法推拿早期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的发病情况。患儿年龄、早产、高危因素数、推拿次数与GMFM得分差值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背六法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年龄、早产、高危因素是影响患儿运动发育功能进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埋线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体感音乐疗法、头针疗法,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周,共治疗3个疗程;埋线组在此基础上选取肩髃、肩髎、天宗、天枢、华佗夹脊(颈4、腰1、腰4)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次选6~8个腧穴,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患儿坐位能力(LSS)分级、侧弯反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A、B能区评分,判断患儿坐位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LSS分级、侧弯反射及GMFM A、B能区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 01),且埋线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1)。埋线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 9%(30/33),优于对照组68. 5%(24/35,P<0. 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能有效抑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原始反射,显著提高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记录2组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时间、康复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心理功能、知觉功能和关节活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进食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q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及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法随机分成两组。常规康复治疗:①运动疗法:Bobath法及Vojta法。②按摩。③作业疗法。④物理疗法:a水疗,b蜡疗,c小儿经络导平治疗仪。对照组30例传统针刺经穴法,取肩髃、曲池、外关、八邪、秩边、居髎、伏兔、足三里,1次/d。治疗组30例穴位埋线,取风池次、天髎次、臑会次、天宗次、承山次和伏兔次,1次/10d。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波动、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缓解肌张力波动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能显著提高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缓解肌张力波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腹通络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门诊患儿20例,给予调腹通络法(腹部推拿+肢体推拿)治疗,评价整体康复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股四头肌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为95%;6个月后随访肌张力均有所降低,总有效率达100%。股四头肌张力治疗1个月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腹通络法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股四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导致活动受限。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患儿面临的主要功能障碍,给患儿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推拿作为中国的传统康复疗法,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推拿对脑瘫患儿临床分型中的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有很好的疗效,对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现代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Bobath护理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引入Bobath护理模式。2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个月末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并比较2组平均进餐时间及3个月末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2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平均进餐时间均显著缩短(P均<0.05),且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引入Bobath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小儿的进食功能,可提升其自我照护能力,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早期干预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瘫患儿74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现代康复疗法(bobath法、Vojta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儿推拿。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9%;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0.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推拿早期干预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的缓解所起的作用。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推拿治疗并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得到有效缓解。结论: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在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和提高疗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