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灸加按摩下合穴治疗术后胃肠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180例术后胃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穴位按摩组60例给予下合穴穴位按摩,穴位艾灸加按摩组60例给予下合穴穴位艾灸加按摩;比较各组胃肠麻痹恢复情况。结果穴位按摩加艾灸组效果优于穴位按摩组及对照组。结论艾灸加按摩下合穴治疗手术后胃肠麻痹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足六经不同穴位过程中足三里热量的传递规律。方法:利用自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检测艾灸健康志愿者足六经下肢穴位15 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结合Origin软件绘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及温度变化速率曲线。结果:艾灸足阳明胃经穴位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最大,尤以上巨虚为著。艾灸足三里水平附近的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明显。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速率曲线基本重合,且呈下降趋势。结论: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具有循经感传性、热量传递的区域特征、以及传递速率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八导胃肠电图仪监测丰隆穴穴位注射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前后胃肠电图的变化,初步探索穴位注射的显效时间。方法:健康志愿者10例,应用EGEG八导胃肠电图仪,观察并记录生理状态下10 min,丰隆穴穴位注射654-2后50 min胃肠电图的变化。结果:(1)平均振幅于穴位注射654-2后即开始逐渐下降,注射后10 min开始至50 min中每10 min的时间段,胃部各区域导联变化与生理状态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频率在穴位注射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胃部区域各导联穴位注射后20~40 min时段,该变化与生理状态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波形反应面积在穴位注射后即刻出现明显下降,主要集中在胃部区域各导联,该变化与生理状态下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意义上间接反映胃电功率大小的平均幅值和某种程度上体现胃肠舒缩运动指标的波形反应面积的变化验证了丰隆穴穴位注射654-2对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具有速效性,初步推测显效时间约为穴位注射后10 min开始;3种指标在胃经络穴丰隆穴穴位注射后出现胃部导联的显著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腧穴-经络-脏腑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八导胃肠电图仪监测丰隆穴穴位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前后胃肠电图的变化,初步探索穴位注射的显效时间。方法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EGEG八导胃肠电图仪,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生理状态下10 min及丰隆穴穴位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后50 min内各时间点胃肠电图的变化。结果平均振幅于穴位注射后即开始出现小幅度的增加,注射后20~50 min,各导联每10 min上升逐渐明显,与生理状态下相比,除胃小弯导联外(P0.05),其余导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功率比和正常慢波百分比在穴位注射后30~40 min之间于胃部导联出现明显降低,与生理状态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部导联变化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意义上间接反映胃电功率大小的平均幅值的变化,验证了丰隆穴穴位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对胃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具有速效性,初步推测显效时间约为穴位注射后20 min开始;主功率比和正常慢波百分比在丰隆穴穴位注射后出现胃部导联的的明显降低,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腧穴-经络-脏腑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和胃肠电图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方面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观察组胃肠电图参数VP-P、f、RA均高于对照组,RD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干预基础上加艾灸双侧足三里有助于缩短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艾灸设备进行保健灸,建立正常人体艾灸的物理学剂量,为进一步研究患者艾灸剂量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测定手足部、胸腹部及腰背部等穴位灸前瞬时温度,最高耐受瞬时温度,并记录产生最高耐受瞬时温度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自定义公式:穴位艾灸的物理学剂量=(灸前瞬时温度+最高耐受温度)/2×产生最高耐受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拟建立不同部位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范围,并分析艾灸不同部位的物理学剂量范围差异。结果:手阴经的穴位艾灸时所需要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阴经、胸腹部的穴位,手阳经的穴位艾灸时所需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阳经、背腰部穴位,提示艾灸时手部经穴所需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部及躯干部的穴位,说明手部穴位较之足部、躯干部穴位对光热更敏感。结论:不同部位的穴位均有一定的剂量范围,进行灸疗时,只要达到穴位的剂量范围,即可取得相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董海英 《光明中医》2023,(3):558-560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5例乐安县中医院妇科就诊并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第3天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可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足部穴位艾灸在恢复妇科全麻患者术后寒战与恢复足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该院妇科就诊的全麻术后低体温与足部皮肤低温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仅做好常规保暖工作,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展足部穴位艾灸,对比两组患者的足温与寒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温恢复、寒战缓解与足部寒冷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科全麻患者,通过足部穴位艾灸对于缓解术后寒战与恢复足部温度至关重要,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法探析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规律,为本病艾灸疗法规范化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收录的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艾灸治疗方案,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艾灸治疗方案及穴位处方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20篇,发现艾灸适用于各种证候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尤其是脾肾阳虚型;不同艾灸方法均有应用,单纯艾灸即可取效,也常配合针刺增效;灸量以少量频繁、多次集中治疗为特点;关元、足三里、气海、脾俞、肾俞为最常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是最常选取的经络,部位以背部和腹部居多;通过聚类分析将高频穴位分为4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7条高频关联规则。 结论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补气升阳、调补脏腑为原则,核心组方为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脾俞,取穴组方及配伍加减可为本病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引起肠梗阻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极容易影响患者的康复。中医经常通过艾灸来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康复,因为艾灸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可以通过体内的经络传导,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对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促进术后的胃肠康复,但是在艾灸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该综述针对穴位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穴位按压法对骨科术后患者促排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疗法对骨科术后患者的排便的影响及其肠电图效应。方法:将骨科术后需连续卧床休息1周以上的患者15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接受天枢、足三里穴的穴位按压治疗,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同时记录穴位按压治疗前后患者的肠电图改变。对照组不接受穴位按压治疗。结果:经穴位按压治疗后,患者肠电图波幅明显增高,肠电图改善明显的人出现排便较早,89.2%的患者能在施治后72小时内排大便,与对照组(5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压疗法对促进骨科术后患者排便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培土生金法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胃肠功能紊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琳  许银姬 《中草药》2000,31(8):611-612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综合治疗(口服、穴位注射和艾灸)对慢性阻塞肺病(COPD)稳定期胃肠紊乱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给予健脾补肺汤口服、参麦液足三里穴位注射与艾灸隔周交替进行,共4周,观察综合疗效、胃肠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可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总有效率达90%;肺功能(VC%、FEV1/FVC、MVV%)亦有明显改善(P〈0.01);同时缓解咳、痰、嘈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疗效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整理,比较不同艾灸方法、不同穴位、不同刺激量对膝骨性关节病的疗效。结论:艾灸方法、穴位、灸量是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关键因素。在艾灸方法方面,温针灸疗效较佳;在穴位的选取方面,建议以局部腧穴为主,必要时选用循经阿是穴或者背俞穴治疗;在刺激量方面,灸疗壮数以2、3壮为宜;传统灸疗时间以20分钟为佳,热敏穴灸疗时间以灸感消失为佳。但目前缺乏对于艾灸产地、疗程、频次等因素的比较研究,为明确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相关因素,筛选出适宜灸疗方案,今后我们可以开展不同产地、不同治疗疗程、不同治疗频次的疗效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汤加味配合穴位艾灸疗法治疗经行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当归芍药汤加味配合艾灸任脉、足阳明胃经穴、足太阴脾经穴位、阿是穴等穴位,以患者局部皮肤均匀潮红、汗出为宜,于经前3d进行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3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结论:当归芍药汤加味配合穴位艾灸治疗经行腹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腹部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治疗经期腹部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加穴位艾灸对慢性盆腔炎影响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加穴位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选穴规律、高频穴组及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以及英文数据库pumbed、cochrane上的电子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艾灸治疗骨髓抑制的经穴,用Excel建立艾灸治疗骨髓抑制的经穴数据库,并进行腧穴频次分析,运用state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计64篇文献纳入研究,选用腧穴23个,选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穴,穴位配伍中两两配穴和三穴配伍使用最高的穴组是大椎-足三里、大椎-肾俞-膈俞;穴位归经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最多,分布以背部为主;特定穴以背腧穴、五输穴为要。结论艾灸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最常采用的艾灸方式为艾条灸,常用单穴为足三里穴,常用配穴为背腧穴,选穴主要以督脉,膀胱经为主并重视经穴脏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Hong J  Yi SX  Huang Y  Lin YP  Du Y  Peng H  Peng Y 《针刺研究》2011,36(3):157-63, 192
目的:探讨艾灸血浆对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艾灸对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24名健康人随机等分为艾灸穴位组和艾灸非穴位组,分别艾灸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穴及非穴位对照点各10 d。将人体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血浆组、艾灸非穴位血浆组,采用含8%乙醇的培养液造成GES-1细胞损伤模型,分别加以预先提取的灸前人体血浆、艾灸穴位和非穴位血浆。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第二个线粒体来源的胱氨酸酶激活物(Smac)、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酸蛋白酶-3、9(Caspase-3、9)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HSP70、Smac、AIF、Caspase-3、Caspase-9表达均上调(均P<0.01);艾灸穴位血浆组与模型组比较,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HSP70表达进一步提高(P<0.01),Smac、AIF、Caspase-3、Caspase-9表达下调(均P<0.01);艾灸非穴位血浆组与模型组比较,凋亡率、Smac表达下降,Caspase-3、Caspase-9表达也下调(均P<0.01),但高于艾灸穴位血浆组(P<0.05,P<0.01)。结论:艾灸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穴位后提取的人体血浆能抑制GES-1细胞凋亡,其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促进细胞内HSP70合成,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抑制Smac、AIF表达,同时阻断其与Caspase-9的结合,减少Caspase-3含量,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胃肠电图是检测胃肠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反映胃肠道平滑肌电活动的一项客观电生理学指标,也可以反映外界干预下胃肠道机能状态的改变情况,在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胃肠电图在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研究中的作用、胃肠电图在针刺研究调节胃肠动力研究中的特色与优势以及胃肠电图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研究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分析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艾灸预处理对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备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大鼠的胃黏膜血流量。结果同模型组相比,艾灸穴位组、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最为明显(P0.01),胃黏膜血流量也有显著升高(P0.01);与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相比,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指数、组织形态学及胃黏膜血流量的变化均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艾灸预处理能够使胃黏膜血流量显著增加,极大程度促进损伤胃黏膜的修复与愈合,且艾灸穴位组和艾灸穴位对照组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动物实验用可调节艾灸装置,以方便动物艾灸实验用。方法:运用万向定型软管的可调节作用,调整艾夹上的艾条与穴位距离;运用艾灰斗底部的透热不漏灰密网,防止艾灰烫伤动物;运用旋转螺钉收缩扩大万向定型软管,以扩大万向定型软管艾灸范围或便于归纳。结果:提供一种新型动物实验用可调节艾灸装置,能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准确,可同时灸疗多个穴位,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准确地加快动物实验过程。结论:新型动物实验用艾灸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动物艾灸实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