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结合揿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眼针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揿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疗效、Fugl-Meye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Fugl-Meye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眼针疗法结合揿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具有疗程短、取穴精、安全性高、预后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41例和综合康复组42例。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观察指标:1中风偏瘫干预效果;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三联针法组(试验组30例)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分别于不同阶段(治疗前、治疗14天后及28天后)评定NDS和ADL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14天、28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康复疗法。三联针法在恢复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方面比康复疗法起效快。三联针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锻炼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针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两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可显著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平衡针与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平衡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瑶  李柏霖  胡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2):272-274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应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P<0.05);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FMA评分、B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对于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平衡针,治疗3周。治疗前后均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FIM)评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在NIHSS、FIM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平衡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ADL(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法能显著提高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眼针与头针对脑梗塞进行分期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眼针与头针对脑梗塞不同时期治疗的疗效。方法:用分层随机法将12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急性期眼针组与头针组及恢复期眼针组及头针组,治疗14天,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结果:4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均有显著性意义,急性期眼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恢复期2种疗法疗效无差异。结论:眼针组疗效在急性期优于头针组,在恢复期等同于头针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患者以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抽提法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对照组为75.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runnstrom评分、Fugl-Meyer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58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头皮针组(治疗组)和药物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93±4.20)显著低于对照组(11.59±5.86),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补泻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针刺疗法,分别针刺上下肢相应穴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身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A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康复训练与电针、康复训练3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康复训练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和康复训练组,且治疗组ADL能力评分和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电针组和康复训练组。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探讨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的60例中风患者,经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采取八区八穴眼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以及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 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 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皮针透刺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选用头皮针透刺疗法加普通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12周,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组时,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透刺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后遗症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推拿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后评价疗效,认知功能用MMSE法评估,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测试,采用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析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MMSE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 0.05),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推拿联合运动疗法可提高中风偏瘫后遗症的认知能力,利于患者的语言康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靳三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将吉林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康复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康复组(对照组),每组40例,每次治疗30 min,每天1次,治疗时间为28天。评定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肌张力、治疗前后偏瘫恢复过程和神经功能。结果:两组年龄、病程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偏瘫功能恢复情况,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靳三针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和使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收集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带针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眼针带针康复组治愈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25/30),单纯康复组治愈1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0%(18/30)。两组患者治疗后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眼针带针康复组患者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对中风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提高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A组)、康复治疗组(B组)、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A组采用头针治疗,穴取健侧项颞前斜线、项颞后斜线;B组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进行肢体功能治疗;C组采用A组与B组疗法相结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显著低于A组(8.94±0.56)和B组(8.64±0.49)(P<0.05);且C组ADL能力评分(88.39±10.02)和临床疗效(90.0%)均显著高于A组(74.19±12.12,76.7%)和B组(72.29±11.52,73.3%)(均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