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咳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春 《陕西中医》2001,22(10):638-638
1 脾胃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于肺 ,导致咳嗽。并且描述了脾胃咳的特征 ,“脾咳之状 ,咳则右下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由此可见 ,脾咳、胃咳之证 ,可以单独发病 ,亦可同时发病。从脾咳发展到胃咳是一个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表现。脾胃相为表里 ,常可互为因果 ,其咳能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 ,脾胃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当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痰浊内生 ,或外感寒湿 ,…  相似文献   

2.
治咳喘应重视和胃降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咳喘病状见于现代西医学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及慢性咳嗽等多种疾病中 ,其发生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 ,笔者就和胃降逆之法在咳喘中的作用兹述如下 :1 肺胃相连 ,肺胃同病肺胃有经脉相连 ,手太阴肺经起源于中焦 ,下络大肠 ,环旋胃口 ,上膈属肺。肺气以肃降为顺 ,胃气以下降为和 ,肺胃之气同主于降 ,在功能上相互促进 ;肺胃二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素问·咳论篇》曰 :“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于肺 ,则肺寒 ,肺寒则内外合邪 ,因而客之 ,则为肺咳。”“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诸呕喘满 ,皆属于肺。”在…  相似文献   

3.
正《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提出咳嗽不只与肺相关,还涉及到胃。本文试对治疗脾胃病的半夏泻心汤用治胃咳作一探讨。1咳嗽与脾胃的关系肺与脾胃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从五行角度看,肺属金,脾胃属土,脾胃为肺之母,肺的功能活动需要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濡养。若脾胃虚弱,化生精微物质减少,肺失濡养而功能失常。从气机角  相似文献   

4.
古云“百病好治,独嗽难医”。许多顽固性咳嗽治疗的确非常困难,往往用清热化痰、温化痰饮、肃肺上咳等常法无效,须另辟蹊径。中医治疗有个特色,知常达变,同病异治。《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描述各脏腑咳嗽之特点。如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相似文献   

5.
1 概述 “胃脘痛”之名首载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嗣后,《诸病源候论》曰:“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胃心痛指胃脘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等历代医著中亦记载了本病的特点及治疗。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寒、湿、暑等六淫外袭,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或因饮食失调,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疼痛;或脾胃素虚,…  相似文献   

6.
一、疗胃咳,化痰降逆取效古人曰;“咳者,肺之本病也。”然《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说乃是指它脏亦可影响及肺。《内经》又云:“胃咳之状,咳而呕”故疗胃咳尤当慎重中焦病变。曾治某女,  相似文献   

7.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因环境污染较重,加之小儿饮食结构及心理特点发生变化,咳嗽患儿数量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治疗多从肺脾论治.然〈内经·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加之小儿的生理特点"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因此小儿咳嗽不仅责之于脾肺,与肝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历代对《素问·咳论》脾咳"咳则右胁下痛"注解主要有三种:王冰、高士宗、张介宾等认为脾气主(在)右;马莳、张志聪等认为脾居于右;姚止庵认为脾病及肺,肺治于右;无论从脏之所在实位还是从天地气交,或从后天卦象方位相应等解释脾咳其痛在右实有牵强。《黄帝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尤其是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代表的医学模型就是用"易"的象数思维创建的;既然《周易》是观天地、类万物、言大道,中医自然也在其中。从医易角度分析脾咳,"右胁下痛"应为脾病及胆,与现代医学基本吻合;以实体解剖来看亦是胆居于右胁下,故其位痛,应之;"阴阴引肩背"乃经络所过,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应是神经之属,为放射痛;"动则咳剧"是虚虚实实之象。脾咳右胁下痛为脾病及胆;"阴阴引肩背"是经络所过,亦可说是神经之属,疼痛为放射性;因虚虚实实之理,故有"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相似文献   

9.
急性咳嗽大都从风寒、风热、肺燥论治,其实,急性咳嗽也有从肾论冶。尤其对肾气已衰的老年人。《金匮要略心典》云:“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素问·咳论》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为痛,甚则呕涎。”又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另外,肾阳虚不能制阴,故痰咸,所以咳尿,痰咸是咳从肾治的辨证要点。兹举二例: 例1.余××,女,43岁。门  相似文献   

10.
一、冲胃气逆肺失清宁赵××男44岁1974年3月16日诊。阵咳气逆,时而泛恶,三月未已。咳甚则中脘疼痛,必倾吐胃内容物方止片刻,但旋又咳逆,日夜无度,求医四方,中西药乏效。患者形体消瘦,神色疲惫,面(白光)无华,时觉有气筑筑动于脐上胸膈之间,头疼喜呕,便结溲清,形寒肢冷,难以平卧,必倚靠棉被方可瞑目片刻,未几又被咳逆惊醒,痛苦之极,几不欲生。舌淡苔白,脉弦滑有力,参之脉证,此乃冲气挟阳明上逆之气上于肺系,肺受冲撞,失清宁肃降之令。故咳逆阵作。法宜降冲和胃以降纳  相似文献   

11.
吕文  邢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55-1956
乌梅丸 ,出自《伤寒论》 ,原治蛔厥、久利。笔者根据乌梅丸药物组成 ,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取得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病机分析消化系统疾患发病多由烦恼嗔怒、抑郁瞀闷、意欲不遂 ,初伤气分 ,肝郁气滞 ,肝气太过 ,戕伐脾胃 ,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病理 ,即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或饮食不当 ,暴饮贪杯 ,胃气受损 ,土虚则肝木易乘 ,同样可以引起上述的病理变化。表现出胃脘疼痛、嗳气、腹胀、泛酸等症状。脾不足则湿内生 ,湿郁化热 ,湿热内蕴 ,可见恶心甚则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有很多与肿瘤类似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论述,关于肿瘤的病症、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的内容也不鲜见.笔者就《黄帝内经》中与肿瘤相关的论述梳理如下. 1 《黄帝内经》对肿瘤病症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些病名与肿瘤相关,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石瘕"、"积聚"等.有些病症的症状体征描述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这与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中晚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心咳之状则类似肺癌侵犯至喉返神经症状,肝咳之状类似肺癌肝转移或胸腔积液症状.  相似文献   

13.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方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功能温肾阳散水气。主治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心悸、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甚则头眩,身瞬动,振振欲擗地等症。近年来,笔者用真武汤治疗杂病,获得满意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聚于胃,关于肺,语出《素问·咳论篇》,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咳嗽的发病机理。六腑以胃为本,五脏以肺为先。从发病成因上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  相似文献   

15.
咳嗽是常见病证,按《内经》分证又可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症状大多与脏或腑功能失调有关,本文对脾咳病态谈点个人体会。《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此处阴阴指隐隐作痛,后在注家对咳则右胁下痛的解释牵强,不能令人满意。王冰:“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慢痛也”。高士宗:“脾者地气也,肺者天气也。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故脾咳之状,咳则右肤下痛”。马莳:“以脾居于右也,其痛阴阴然引于肩背”。张介宾:脾咳则右胜下痛者,盖阴土之气应于坤出西南也”。坤属地,卦位西南主右,其根据是以  相似文献   

16.
章恪 《陕西中医》2005,26(8):845-846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了辨治咳嗽之症,应当有整体观念。不可只囿于肺脏找原因。这是中医整体观的典范。纵观中医典籍,论肺咳、肝咳、脾咳、肾咳者不乏其人,唯对心咳的论述却不多,实际上心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1心咳的临床特征是咳嗽伴胸痛及咽喉疼痛《素问·咳论》说:“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对心咳的最早论述。“咳则心痛”,是指因咳而引起胸痛,并非真正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介介,梗塞状,是言咽喉有梗塞和刺痛感。所以《内经》所说“心咳”的临床特征是:咳引胸痛,咽…  相似文献   

17.
试述肝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万病回春》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清代名医叶天士十分强调从肝论治咳嗽。古今医家均非常重视肝与咳的密切关系,现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8.
燥咳之为病,症见咳嗽声清,干咳无痰,或呛咳夜间更甚,或见痰极少,稠而咳吐不爽,咳剧时连声不休,面红气促,甚则咳而作呕,脉象多细数,舌红无苔,或见少许薄黄苔,病程长者舌上有细裂纹,口唇干燥,甚则皱折干裂,偶有肌肤甲错。  相似文献   

19.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辨证分型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林安  付涛  魏海婷 《河北中医》2005,27(10):745-746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气、咳吐白色泡沫痰或白黏痰,并发感染者可见黄稠痰,甚则抬肩喘息,呼吸困难,坐不得卧,严重时口唇紫绀等为特征的疾病。属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文字虽有咳、喘证之不同,但咳多兼喘、喘必兼咳,不易截然分开。其发病与肺、脾、肾有重要关系,但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医门外谈     
<正> 姜之七用姜入药分生姜、干姜、炮姜、炒姜、姜炭、煨姜、姜皮七种.名曰姜之七用.(一)生姜:又名鲜姜,性辛温,入足阳明胃经,善和胃止呕.何谓"和胃",说法不一,余于临证处方常细心体验,觉得"和胃"两字,应解作鼓舞胃气上行下达为宜.胃气上行则开胃进食,胃气下达则平胃止呕.然生姜之和胃止呕,应与半夏之降逆止呕,赭石之镇逆止呕相区别.半夏辛燥,降逆是从肺,脾到胃,治在湿痰中阻而引起之呕逆,有引导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