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颖 《养生大世界》2007,(10):16-16
《三国演义》里的小乔,《水浒传》里的李师师,《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西游记》里的怜怜,这些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倾国倾城”千娇百媚的美丽女子,从“笔下”、从书上跨越时空,活灵活现地走入人们的视线,是由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美丽女人,她的名字叫何晴。19岁出道至今,何晴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演绎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清朝官修《医宗金鉴》,在订正仲景全书之《金匮要略》时采用了“移、改、删、补、存疑”五种校勘方法,本文对其在校勘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1.移:有整篇篇次之移,篇与篇之间条文调整,篇内提纲条文提至篇首,篇内条文之间互移,同一条文之内互移,与《伤寒论》互移等6种。2.改:有因字形之讹,音义不确,病位不属,脉理不符,医理不通而改等5种。3.删:为删衍字、衍句和与《伤寒论》对校而删。4.补:即补字,补脉,补证,补方,补药。5.存疑:在卷末设一“专汇”。  相似文献   

3.
楚宫腰细     
此典故在《韩非子》、《墨子》、《管子》、《荀子》、《尸子》等多种书籍中出现过,基本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如《韩非子·二柄》中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所以“楚腰”、“细腰”、“纤腰”、“楚宫腰”、“楚宫衣”等成了那一时代美女子的代表,有时也多少带点刻意取宠的贬意。在历代诗人中,李商隐写此事最多,什么“楚腰知便宠,宫眉正斗强”、“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等,抒怀之中也多少反映出点作者的审美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探讨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涵义,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都明显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命名与形成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有关,《素问》的命名则受到了汉代确立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灵枢》的书名更具有道家意味,体现了《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与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诸书的命名显著表明了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依据《素问》的内容来看,“素”字主要包含“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组成单位”等几种含义。依据古代医家的注解来看,“素问”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等含义,现代学者的观点基本与此相似。结合上述认识,本研究认为“素问”包含了“解答疑点,使繁杂的思路变得有条理和逻辑”“解答提问者的疑虑,使其不再困惑和焦虑,并恢复到平常状态”“提示人们以平常心态去对待和处理问题”等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目诊",是中医"望诊"中的一部分,为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具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它可以正确地诊察人体内部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轻重程度,从而确定对疾病的处理方法,并且它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后果。这种方法,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被我们祖国的古代医学家所重视、掌握、运用。和望诊其他方面一样,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知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有关"目诊"的内容,给中医  相似文献   

9.
何梦瑶,清代名医,字扳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医碥》为其代表作。《医碥》共7卷,刊于1751年。对于该书的评价辛昌五《医碥》序开言即道:“王金坛先生《证治准绳》脍炙人口,予友何西池称为近代医书之冠。虑其奥博难读,因作《医碥》以羽翼之。”将此书与《证治准绳》相提并论。何梦瑶在自序中则说:“或曰:方今《景岳全书》盛行,桂、附之烈,等于岘冈,子作焦头烂额客数矣。人成谓子非医病,实医医,是书出,其时医之药石欤?‘碥’当作砭。予笑而不敢言。”在其凡例中更明言:“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钜。梦瑶目睹时弊,不得不救正其失,初非偏执,读者幸勿以辞害意”,似有默认其针砭时医之意。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2):727-730
3 奇经八脉及其他相关的经络内容 3.1奇经八脉 关于奇经八脉在《内经》中只是散见于各篇章,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述。至《难经》在27、28、29三难中,始论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循行起止及所主疾病。尔后《针灸甲乙经》复记述了奇经八脉的有关穴位。至明代李时珍,在研习之后,撰有《奇经八脉考》附于《濒湖脉学》后。现综合上述内容,以示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12.
各家对王清任学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任学说的形成既非凭空想象,亦非无稽杜撰,而是在吸取前人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王氏对前人经验和学说,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出入变通,敢于质疑,强调实效。评述前人成就持论中肯,敢于直言,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择从自成一家言。从其书中查得,他参阅了《内经》《难经》《伤寒论》《和剂局方》《本节纲目》《普剂方》《证治准绳》《图注脉诀》《图注难经》《瘟疫论》《医学正传》《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还吸取了王叔和、徐之才、  相似文献   

13.
《格致余论》等文献对痛风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明·龚廷贤著<万病回春>和明·虞抟著<医学正传>四书中,都有"痛风"专论.对痛风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痛风一名,从广义而论,是各种疼痛性关节痛的总称,从狭义归纳分析,含概了现代医学中由于高尿酸症形成的尿酸盐侵犯了滑囊、软骨、筋膜等形成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的痛风症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證《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今人为證验字”。《玉篇》“證,验也”。《增韵》:“證候也,质也”。依《说文》的解说,这證本义是告语的意思。《论语》“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这个證就是告发的意思。可是这个證字经常用作證验、證明,證候的意思。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喝病脉證第二》的“湿痹之候”即湿痹之證。在古书上它和徵字相通,如  相似文献   

16.
人迎诊法是古代切脉方法之一,常与气口相提并论曰人迎气口诊法,究其源流,出自《内经》,主要散见于《素问》、《灵枢》、《太素》等相关篇章(本篇以人迎诊为主)。  相似文献   

17.
正《经水》是《灵枢》的第十二篇;《邪客》是《灵枢》的第七十一篇。古人在长期的医学活动中,观察到人体内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功用,十二经脉内禀气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外濡养于十二经脉;五藏主藏精神而周全性命,六府主化水谷而产生气血,十二经脉主行血气以营运全身,所以《经水》篇说:"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相似文献   

18.
1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篇幅文字是论述针灸理论内容的,其中尤以《灵枢》记载的有关资料最多,古代普称之为《针经》。为此,本文简明要地论述针灸学在《黄帝内经》中的地位,以期为后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