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胁痛一证,常与肝胆疾病有直接关系,并与脾胃的升降失司有一定联系。胁痛的临床分型大致有两类:一是以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四型;一是以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瘀血停滞,血不养肝,肝胆湿热,痰饮胁痛六型。治疗胁痛的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清肝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大柴胡汤,旋复花汤,龙胆泻肝汤等。  相似文献   

2.
治胆六法     
胆病为临床常见病 ,多因湿热痰瘀留阻 ,胆腑气机郁滞不畅所致 ,以右上腹疼痛及背 ,身目发黄、尿黄 ,甚则腹绞痛 ,或伴高热寒战为主要见症。相当现代医学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病。中医中药治疗胆病根据辨证而治之 ,疗效良好可靠。1 疏肝利胆法胆附于肝 ,经脉相互络属 ,胆具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汁源于肝 ,若肝失疏泄 ,影响胆汁分泌排泄致肝胆郁滞。证见 :右胁胀痛走窜不定 ,随情志变化而发作 ,嗳气、口苦、苔薄、脉弦。治以疏肝利胆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金玉须汤 (自拟方 :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玉米须 )。柴胡疏肝散疏肝…  相似文献   

3.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胁痛的病因病机、辨治要领及个人经验方面阐述了陈兰玲教授辨治胁痛的经验。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的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等疾病。中医认为肝络不通或不荣而致胁痛。凡因情志失调,或病邪着滞肝体,久病损及肝络,致肝络瘀阻,或感受湿热,湿热熏灼肝胆,皆可致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肝络不通,而作胁痛。因于食少、思虑耗伤、久病体虚或年老气血衰少,肝失所养,不荣则痛。胁痛的辨证主要分为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痰湿凝结证、肝络亏虚证。血瘀证以胁部刺痛、舌暗、脉涩为辨证要点,气滞证以抑郁寡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为辨证要点,湿热证以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痰湿凝结证以形体肥胖,苔白腻而润为辨证要点,肝络亏虚证以虚损不足表现为辨证要点。临床中常通过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健脾化痰、补肝治疗胁痛。常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甘露消毒丹、柴芍六君子汤、一贯煎等。用药时,不过用理气香燥之品,常于疏肝理气时佐以补养肝阴肝血之品,重视气血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行气常佐以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时常不忘理气,补肝而不壅滞脾胃。  相似文献   

5.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原方用以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胆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笔者临证时,以本方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治疗由肝胆实火、肝胆湿热循经所发之诸证,疗效显著,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龙胆泻肝汤方出自《兰室秘藏》。主要功效清肝泻火,除热利湿。主治肝胆湿热所致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肿痛,或身黄目黄,溺黄短少,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笔者临床多年来,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流行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高血压、肋软骨炎等,均获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卫东 《新中医》1994,26(5):54-55
龙胆泻肝汤新用4则黄卫东龙胆泻肝汤出自《兰室秘藏》。方由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组成。近代多加黄芩、栀子运用。本方具有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效。临床上用治于肝胆实火所致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及肝经湿热之小便淋浊、阴肿、...  相似文献   

8.
陈昆山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师陈昆山先生从事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肝胆病证有独特见解。兹就业师对肝炎的认识和降酶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虽有内因与外因之分,但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因,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胸脘痞满或胀痛,大便溏臭或不爽之湿热蕴阻脾胃证;或为身目小便俱黄,口干苦,胁痛,厌油,大便干结,脉弦滑或弦数之湿热蕴结肝胆证。若失治或误治,易使湿热留恋,形成慢性肝炎。湿热久羁,既可损伤脾胃,致脾胃纳运失常;也可结于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司。故业师认为,慢性肝炎虽有湿热残留,但脾失健运、胃不纳降、肝失…  相似文献   

9.
介绍刘鹏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胁痛经验。中医学认为,胁痛常因外感内伤致肝胆气郁,脉络受阻或者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而肝郁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型之一。刘鹏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血瘀,络脉失和,病情有虚实之分,亦有虚实夹杂,治以疏肝活血、柔肝和络,善用四逆散为基本方,并提出在疏肝活血同时,应重视健运脾胃。运用行气疏肝药物时需顾护肝体,避免耗血动血。气郁不可避免血瘀,适度活血可助行气,恢复藏泄互用之能。经断前后妇女,需重视养血柔肝,调补冲任。临证不可拘泥,应详查其兼证,灵活化裁用药,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胆道系统受细菌感染或结石阻塞,胆汁瘀积而引起的胆囊的炎症.它属于中医“胁痛”、“胆胀”等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胆,而涉及脾胃.吾师龙祖宏主任医师在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诊治时认为,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清热利湿等方法只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手段,而恢复肝胆、脾胃脏腑功能的自稳状态,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他除使用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等方法的同时,还注重对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理.……  相似文献   

11.
从胁痛、黄疸、鼓胀、积聚等肝系疾病视角浅析龚廷贤对肝病的诊治思路与用药经验。龚廷贤诊 治胁痛善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法,常用疏肝散、推气散、当归龙荟丸等方加减,诊治黄疸善用清热利湿退黄 法,常用茵陈散、茵陈大黄汤、肾疸汤等方加减,诊治鼓胀善用健脾和胃、分消除胀法,常用分消汤、行湿补 气养血汤等方加减,诊治积聚善用豁痰散结、消食化积之法,常用溃坚汤、化痞丹、千金化气汤等方加减 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松珍 《河南中医》2001,21(3):62-63
生脉注射液是由祖医学益气复脉 ,养阴生津 ,救逆固脱的经典处方“生脉散”改革研制而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型休克、心脏疾病、微循环障碍等疾病。笔者根据其益气养阴之功效 ,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肝炎、甲亢、肠梗阻恢复期等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益气养阴降酶以治肝炎肝炎归属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肝居肋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经胁 ,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篇说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 ,以两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又因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所以 ,若情志失调 ;或湿热内郁 …  相似文献   

13.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曰:“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自浊溲血。”龙胆泻肝汤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之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在内科肝胆疾病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适当的加减变化,也可用于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临床各科。外科皮肤病症中湿热邪毒之缠腰火丹、肝胆湿热之脚气等皆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吕妍 《天津中医药》2020,37(9):1053-1056
柴胡疏肝散为《伤寒论》四逆散之变方,出自《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全方由柴胡、陈皮、川芎、枳壳、芍药、香附、甘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其方原治"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抑郁症等疾病。笔者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切口疝、皮肤黑变病、甲状腺结节、滤泡性结膜炎等杂病,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腹泻治肝疗胆拾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腹泻之由肝胆病证而致者临床并非鲜见。考肝胆之生发条达功能,既可助脾胃之运化,也能调肠腑之气机,无论是生理、病理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故肝胆有疾,每可殃及脾胃肠腑而有泄泻之恙。笔者通过利胆清湿热,疏肝达气机、健肝消积瘀,煦木温气阳,柔肝滋阴血等治肝疗胆之法,分别对由肝胆疾病而致之慢性腹泻,可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04,19(3):38-40
胆腑病症包括胆囊炎、胆石症等,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胆汁滞留、细菌感染和代谢障碍有关,其隶属中医“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愚于临证时,屡用仲景方辨治此类病症,颇有效果。1 疏肝利胆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肝经属肝络胆,胆经属胆络肝。肝主疏泄,胆汁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以通降为顺,肝气条达,则胆汁分泌和排泄正常,若肝郁气滞,则胆汁壅阻,湿热内生,而成胆病。症见右胁胀痛,嗳气则舒,胸闷纳呆,反复发作,无明显发热和黄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利胆行滞,方用四逆散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凡治实证胁痛,左用枳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上述原文,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胁痛证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治法方药,使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程钟龄氏治胁痛以重视气机升降为其特点。肝气从左而升,必赖肺之肃降,而肺气从右而降,亦必赖肝气之升发,两者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之枢纽,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左用枳壳、右用郁金,正是程氏重视气机升降的具体体现。予临证凡遇左胁痛用柴胡疏肝散,右胁痛用推气散,两胁痛用逍遥散,临证略有所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和"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肝胆脏腑,又是阴阳之脏、阴阳之腑。在生理方面,肝的疏泄与储藏和胆的储藏与排泄共同维持和谐平衡的状态,而病理上储藏与开泄平衡破坏又是病机的关键;肝气郁结、肝阴不足、肝胆湿热是肝胆病常见而又基础的证型。治疗肝胆疾病重在调和气血阴阳,疏肝理气必须调和气血,柔肝补血必须行气疏肝,疏肝利胆又是清利肝胆湿热必不可少的治法。治疗选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一贯煎、龙胆泻肝汤等都蕴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补泻兼施等"和"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张柏夫 《光明中医》2001,16(3):38-39
胆囊炎 ,多属中医的胁痛范畴 ,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 ,内藏“精汗”《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腑”。精汁即胆汁 ,味若色黄。来源于胆受肝之余气而成 ,疏泄下行 ,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肝的疏泄作用 ,疏畅气血 ,调节情志。故此 ,治胆多从肝论治 ,胆病源于肝。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或血不养肝 ,使肝脉阻滞 ,则胆受肝之余气者少 ,亦随之而泄不利 ,导致胆病的发生 ,出现胁痛等症 ;另一方面 ,胆性刚直 ,在病理情况下 ,多表现火旺之征 ,因此 ,治胆必疏肝 ,治肝必泻火通络。同时注意调和脾…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胆疾病在临床上经常可见,治疗上给予舒肝、养肝、利胆等法固然重要,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应根据整体观念对五脏六腑进行综合诊治,而其中脾胃与肝胆的关系较为密切,故而肝胆病治脾胃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将几种临床应治法列举如下: 1 补益脾气健肝法 慢性肝胆疾患久治不愈,疏泄不利,累及于脾胃,表现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吞淡苔薄白,脉弱等脾虚纳运失职症状者,以四君子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