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梳理周楣声教授“灸感三相”学术思想,阐述其在临床中的指导价值。周楣声教授提出根据灸感感传发生发展特点,将其分为第一时相(定向传导期)、第二时相(作用发挥期)和第三时相(下降中止期与循经再传期),针对各时相不同灸感特点可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为灸法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通过运用苍龟探穴手法,观察循经感传在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并探讨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的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标准的72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和肝脾胃科门诊及疗区。将7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治疗组选取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之得气,并在足三里施以苍龟探穴手法;对照组穴位同上,得气同上,足三里不施以特殊操作手法。每6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苍龟探穴手法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进行对照观察;并探讨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一般原则》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6.15±2.03次,治疗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22.38±2.42次,治疗组在出现循经感传次数上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排便次数和日平均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粪便性状评分和日平均粪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只有完谷不化)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8.24%,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患者均有干预作用,能有效减少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和中医症状,且采用苍龟探穴手法的治疗组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其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循经感传次数较多有关,说明对足三里施行苍龟探穴手法可以明显提高足三里的循经感传出现次数,进而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苍龟探穴,可以对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的针感加以刺激;合募配穴,可调理脾胃功能,扶正培元,补益气血;循经感传能有效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探讨中医经络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针刺体穴(井穴、原穴、督脉穴、背俞穴等)以及手针、耳针等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报导。本人在眼针临床中,发现三例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病人,进行了重点测试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灸法循经感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针刺循经感传的研究,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用灸法观察感传现象的报道尚少。故我们从1984年3月~1986年5月在医疗工作中,无选择地以249例病人为对象,运用不同的灸法,观察了1201穴次的循经感传现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方法 1.对象:针灸科门诊医治病员249人,年龄在16~70岁之间,职业不限,均无经络知识,智力发育正常,能与工作人员密切配合,诉述比较清楚、可靠和真实。2.灸治穴位:肺经—列缺、太渊。大肠经—曲池、合谷。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胃经—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心经—神门、通里。小肠经—腕骨、支正。膀胱经—肺俞、肾俞、昆仑。肾经—照海、太溪。心包经—大陵、内关。三焦经—阳池、外关。肝经—大敦、太冲。胆经—绝骨、阳陵泉。任脉—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督脉—百会、大椎、命门。3.艾灸方法:用模具做成底为6mm~2,高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表明这些现象有赖于中枢的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现象的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针灸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527例健康大学生进行体质分析及中医体质分型,并观察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的针刺感觉,对各体质间的针感性质及强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感觉以酸、麻、重、胀、钝痛和循经感传等为主,受试者感受最多的是"胀"感,占90.3%,其次是"酸"感,占45.9%;除循经感传外,其他5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出现率高(P0.05)。在平和质人群中体会到的"酸"感强度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更大(P0.05),而"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和阳虚质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出现的频次没有差异性和特异性。受试者感受到的酸感强度可能是针刺时产生镇痛的原因,提示针刺效应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针刺时需因人施术、因人施治。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59-162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10.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隔物温和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隔附子饼温和灸足三里、膝眼的方法,观察其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隔物温和灸组用隔物温和灸治疗,穴取患膝犊鼻、内膝眼、足三里;药物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关节主症疼痛量表(VAS)、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量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严重性指数的改善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隔物温和灸组止痛效果、病情严重性指数的变化均优于药物组(P<0.05).隔物温和灸组基本临床痊愈率为80.0%,起效时间为(10.91±4.17)天,药物组为53.3%、(12.28±4.60)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隔物温和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仙灵骨葆胶囊.  相似文献   

14.
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对抑郁模型小鼠和大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针灸对应激抑郁模型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强迫游泳试验和大鼠慢性应激模型。采用针刺和艾灸动物百会穴和足三里穴,对比了针刺组,艾灸组,针刺中药并用组和盐酸氯丙咪嗪组实验动物行为学改变方面的差异。结果:针灸治疗抑郁症有应用前景,并为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足阳明经特效穴灸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方法:双侧手三里穴米粒灸15壮,双侧足三里温针灸15min;针刺患者双侧合谷、患侧面部穴位;每日1次,留针20~30min,14d为1个疗程。结果:共治疗面瘫患者60例,治愈50例,好转6例,2例无效,特殊原因无法持续治疗2例。结论:阳明经特效穴灸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无极保养灸法是金南洙先生80多年来的临床总结。无极保养灸法由足三里、曲池、中脘、肺俞、膏肓、百会、气海、关元(女性中极、水道代气海、关元)组成。每天每个穴位用半米粒大小的艾炷灸3~5壮。  相似文献   

17.
灸感与灸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举隔药灸和艾条灸验案三则,说明只要“火足气到”灸感明显,灸法可起到针,药所不具备的作用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万刚 《河南中医》2008,28(7):13-15
分析循经感传的机理,进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及针灸现代化;通过对数十年针灸学者发表的针灸学相关文章及其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了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异物刺激穴位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针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激活致胞浆外溢,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细胞因子及脱颗粒和内分泌系统局部变化等,使组织液及离子成分向经脉管集中,流动于经脉中的组织液体积增加,离子浓度增大。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组织液管两端的组织液形成潮头样流动,沿途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引起感觉中枢产生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由于某些原因,隐性循经感传不易被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施灸距离参数。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名,用无药清艾条在足三里(右)和关元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施灸距离分别为2cm、3cm和4cm。每次以艾条3cm燃尽为度。用红外热像仪系统记录储存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试验第2天重复1次,将每穴每次测得的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关元温灸盒灸:施灸距离为4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6.7±1.5)℃)]的时间为7min;施灸距离为3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9.3±2.0)℃]的时间约为10min,超过49℃[(49.0±2.1)~(49.3±2.0)℃]的时间为2min;施灸距离为2cm时,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②足三里穴温和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在(40.0±2.0)~(44.9±2.3)℃之间;距离足三里穴3cm处施灸时,皮肤温度在1min内即可上升超过44℃,并持续稳定在(45.9±3.0)~(47.8±2.0)℃之间;施灸距离为2cm时,同样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结论: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在施行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时,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4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