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在降低中药房调剂差错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和平县人民医院中药房取药的48例患者,按照取药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取药期间本院中药房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取药期间本院中药房进行精细化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处方调剂准确率与调剂单次处方时间,比较组间患者对调剂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调剂处方准确率100.00 % 高于对照组83.33 %,且观察组单次调剂处方时间(5.42±2.69)min短于对照组的(9.54±4.21)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调剂满意度为95.9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中药房运用期间有效降低中药房调剂差错率,提升调剂时间,提高患者调剂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S现场管理法在门诊药房处方调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共计5 430张处方纳入研究,按制度完善前、完善后分组。将制度完善前(2017年7~12月)处方单2 715张为对照组,实施5S现场管理法后(2018年1~6月)2715张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取药时间、药物盘点时间及各因素差错率。结果:观察组取药、药物盘点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善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减少取药、盘点流程时间,降低差错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药物药房处方调剂中药师药学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7医院药房的920例调剂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为对照组(420例),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为观察组(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处方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药师药学干预药房处方调剂,对其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处方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处方单用药低于对照组,双联用药、三联及以上用药情况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药房工作人员相关指标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药物药房处方调剂中进行药师药学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其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增加其药物联用情况,改善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及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与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药房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开具的25544张中药饮片调剂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将12772张调剂改进审方作为观察组,未进行审方的12772张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处方的差错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处方差错率为0.02%(3/12772);对照组处方差错率为1.18%(151/12772),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中药饮片调剂审方进行改进后,能够有效降低审方的出错率,提升审方效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和发药差错。方法:记录2017年1月~2018年2月调剂错误和发药错误。于2017年7月实施PDCA循环法干预后,比较分析实施方法前后的差错率。结果:在PDCA循环法干预下,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及发药的差错率大幅下降。结论:PDCA循环对减少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及发药差错的效果显著,同时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的数字化管理措施,分析其对药品管理与发放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30例医院门诊药房药师,作为临床研究对象。2016年6~12月期间行门诊药房常规管理,设为对照组;2017年1~6月期间加行精细化管理,设为观察组。总结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分析其应用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药品盘点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张调剂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等候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报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账实相符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药品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化药品管理与发放流程,避免药品差错。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5月至12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处方样本62489份为本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6月25日至7月8日为改善前,包括样本量29839份;2017年12月1日至14日为改善后,包括样本量32650份。其中,笔者将改善前门诊西药房处方设为对照组,改善后门诊西药处方设为观察组,分别比较两组样本的处方调配差错率以及处方患者对门诊西药房满意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样本药品错67份、种类错50份、质量差2份、发错人2份,差错率为0.406%,明显高于观察组样本药品错31份、种类错27份、质量差2份、发错人0份,差错率为0.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此之外,在门诊西药房患者的满意度上,观察组95.60%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6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由此可见,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业务水平,降低门诊西药房调剂差错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智慧药房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自2019年1月起构建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的智慧药房管理模式,内容包括电子处方流转系统、全程条码识别管理系统、电子处方审核系统、智能配送系统等。分别统计2018年(实施前)和2019年(实施后)的药房管理数据,比较实施前后药品调剂、处方审核所需时间。于不同时期各随机抽调500份处方,比较处方审核差错率、中药煎煮差错率和药品调剂差错率。结果:实施后药品调剂、处方审核所需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处方审核差错率、中药煎煮差错率和药品调剂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的智慧药房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药房工作效率,减少药品调剂、处方审核等各类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发生原因,探讨防范措施,为提高药房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为资料来源,对差错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差错类型。结果: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共记录有65例病例出现药物处方调剂差错,其中由于药师原因出现差错45例,差错率为69.2%,医师原因出现差错12例,差错率为18.5%,患者原因出现差错6例,差错率为9.2%,其它原因出现差错2例,差错率为3.1%。结论:提高门诊药房药师的工作责任心及专业素质,重视处方调剂差错,规范调剂流程,最终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处方点评对中药房中药调配差错的出现及相关对策的影响。方法:以我院门诊2017年7月~2018年7月开具的中药处方400张作为观察组(实行处方点评后),筛选我院门诊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开具的400张中药处方作为对照组(实行处方点评前),比较两组中药处方调配差错出现几率。结果:观察组调配差错率为1.5%,对照组为5.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中药类型调配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成药、中药针剂及中草药处方调配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处方点评直接影响中药调配差错及对策,实行中药点评后调配差错率显著降低,同时还可以为中药调配对策的实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电子处方系统在医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17年6月起在医院药房管理中实施电子处方系统,2016年5月~2017年5月为实施前,2017年6月~2018年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师处理处方的效率、药房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率情况及患者对药房管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应用电子处方系统后,每位药师处理每张处方所用的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药师处方处理工作差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院在药房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处方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药师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差错率,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在药房管理工作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视觉标识管理对医院中药房药品管理质量及药品应用差错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使用常规中药饮片分类法管理本院中药房药物做为对照组。将2018年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视觉标识管理法管理本院中药房药物做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管理模式下药品应用差错率、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药品应用差错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使用视觉标识管理对医院中药房药品管理,能够显著降低药品应用差错率、药物不良反应率,促进中药调剂师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改善,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西药联用管理在药剂师调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3~8月药剂师调剂中采取常规管理(对照组),2019年9月~2020年2月药剂师调剂中采取中西药联用管理(观察组),各选择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随机选择3张用药处方,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药房退药情况及不合理处方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药房退药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合理处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师调剂中加强中西药联用管理,可兼顾患者用药疗效与用药安全性,同时可降低不合理处方及药房退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KPI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提高门诊药房整体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2~9月医院门诊药房实施常规管理,期间接待500名患者为实施前研究对象;2018年11~2019年6月医院门诊药房实施KPI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期间接待500名患者为实施后研究对象。观察比较KPI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应用前后门诊药房整体管理水平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和患者投诉率明显低于实施前;账物相符率和处方合格率高于实施前;患者对门诊药房药学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KPI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应用于门诊药房管理中,能有效降低调配差错率和患者投诉率,提高医院药品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在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医院B超室2015年9月~2016年12月的102例危急值事件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的130例危急值事件设为观察组,用根因分析法对其进行处理分析。比较两组危急值事件的处理率、误报率及漏报率,总结相关措施,分析管理结果。结果:采用根因分析法后,观察组的处理率更高,漏报率和误报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在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药房处方调配有效的管理对策,以便减少调配差错率,提高中药房处方调配水平。方法:医院中药房处方调配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作为观察组,而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未开展PDCA循环管理作为对照组,两组期间均随机选择中药房处方400份进行调查分析,记录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并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看出,存在的调配差错事件主要有药物品种调配错误、药物缺少、药物剂量错误、处方未加脚注,总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处方调配管理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减少调配差错事件发生,促进调配水平持续提升,值得在调配工作中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升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依据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PDCA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管理,PDCA组按照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药房调剂差错率、不合格处方率及PDCA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后,调剂差错率较对照组下降73.3%(P0.05);不合格处方率较对照组下降81.9%(P0.05);患者总满意率明显上升,达到98.5%(P0.05)。以上均达到预定目标。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门诊药房,有助于减少调剂差错率和不合格处方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医院药房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登记表》登记的差错处方198例,分析差错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改进措施。结果: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的类型主要包括品种差错,数量差错,错发患者差错,用法用量差错及其他。调剂差错原因包括药师因素,医师因素,患者因素和环境因素。结论:根据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分析结果,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降低处方调剂差错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及改进策略。方法:选取进行中药饮片调剂改进审方前的300张处方作为对照组,再选取改进审方后的300张中药饮片调剂处方作为观察组,对两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差错率。结果:观察组处方差错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药饮片调剂采取有效的审方对策,能有效减少差错率,并对保证处方的治疗效果,减少医患纠纷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师干预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在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110张作为对照组样本,期间未进行药师干预;在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110张作为观察组样本,期间进行了药师干预;就两组门诊处方不合格率、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医药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门诊处方不合格率4.55%低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64%低于对照组的1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医药费用是(688.79±91.25)元,少于对照组的(1576.64±224.86)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药师干预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有积极作用,可降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从而有效预防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医药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和身心压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