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的杀菌作用.建立M.canis致豚鼠体癣模型,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学三方面综合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M.canis的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对M.canis产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 MIC范围为0.185~1.477 mg/mL和0.157 4~1.26 mg/mL,MFC范围为0.369~2.594 mg/mL和0.472 5~1.89 mg/mL;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剂量组72 h时呈现明显杀菌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第14、21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P<0.05,P<0.01),给药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40%、60%、80%,PAS染色结果表明给药14、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可减少感染组织皮肤角质层孢子数.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有一定体内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进一步明确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谱。方法 取4株申克孢子丝菌为受试菌株,培养至酵母相,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4株申克孢子菌酵母相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5.5 mm,对4株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的MIC几何均数为生药0.18 mg·mL-1,但 MFC>生药20 mg·mL-1。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无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味蒙药水提及醇提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观察大花葵水提物对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定四味蒙药水、醇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扫描电镜下观察大花葵水提物作用后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四种蒙药的水、醇提物分别在不同浓度时对受试菌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大花葵水、醇提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的MIC为8.3 g/L。大花葵水提物对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分别为50 g/L、12.5 g/L。经蒙药作用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表面出现皱缩、剥脱、裂纹等改变。结论 MIC和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四味蒙药能有效抑制真菌,为其抗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21,(10)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抑菌圈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T.mentagrophyt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形态学综合评价对T.mentagrophytes致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从对生物量、超微结构、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影响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抗菌机制。结果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明显抑制T.mentagrophytes抑菌圈形成,对13株T.mentagrophytes的MIC和MFC的几何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197~3.15、0.313~3.969 mg/mL。相对于模型组,不同浓度的乳膏给药第7、14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低、中、高剂量组转阴率分别为50%、75%、87.5%。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乳膏有较好的改善皮损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减少角质层的孢子数。透射电镜观察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破环T.mentagrophytes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降低T.mentagrophytes的生物量和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T.mentagrophytes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能与破坏T.mentagrophytes超微结构、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杀菌效果,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制定的M27A2方案(CLSI M27 A2)的方法对中药复方黄聚凝胶进行体外抗糠秕马拉色菌敏感性检测。结果高浓度中药复方黄聚凝胶抗糠秕马拉色菌作用强(MIC0.78%),低浓度的作用中等(MIC3.13%),2组均优于对照组(MIC25%)。结论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可以用于防治糠秕马拉色菌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DF乳膏)对糠秕马拉色菌所致豚鼠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糠秕马拉色菌豚鼠皮肤感染模型,按皮损评分值随机分成模型组,酮康唑组(1.33 mg·g-1),DF乳膏高、中、低剂量组(含生药2,1,0.5 g·g-1),通过测定肉眼评分、菌落计数(CFU),真菌学转阴率及组织病理检查4项指标,评价DF乳膏对糠秕马拉色菌所致豚鼠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F乳膏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糠秕马拉色菌所致感染模型豚鼠皮损评分(P0.05),明显减少病变皮肤菌落形成数(P0.05),提高真菌培养的转阴率(P0.05,P0.01);皮肤病理切片结果表明DF乳膏高、中剂量可明显减少感染组织皮肤角质层孢子数。结论:DF乳膏对糠秕马拉色菌所致的豚鼠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2,(12)
目的:对香鳞毛蕨不同提取液进行体外抗真菌试验,筛选其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方法,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香鳞毛蕨进行提取,分为水、95%乙醇、石油醚和乙醚四种提取液,并测定其总间苯三酚的含量;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试管内药基法研究不同提取液对临床常见的4种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评价其体外抑菌效果。结果:香鳞毛蕨不同提取液的总间苯三酚含量依次为:95%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乙醚提取液石油醚提取液;香鳞毛蕨不同提取液对所选菌种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其体外抗真菌强度为:95%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乙醚提取液石油醚提取液。结论: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液的总间苯三酚含量最高,体外抑菌活性最强,提示香鳞毛蕨抗真菌的有效部位为95%乙醇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味蒙药的水提物及醇提物对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观察大花葵水、醇提物对糠秕马拉色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分别制备2味蒙药的水、醇提物,采用LAN培养基,应用液态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并对经药物作用前后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大花葵水、醇提物对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值分别为:12.5g/L和25g/L;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经大花葵水、醇提物作用后的糠秕马拉色菌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结论: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明确了蒙药具有有效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作用,并可深入研究发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153-158
目的:研究石榴的干燥种子等11种蒙药在体外对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并研究两种蒙药合用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和标准株的抑制活性的变化。方法:用琼脂稀释法、琼脂柱法筛选出最佳抗糠秕马拉色菌的一种蒙药,然后用该种蒙药与其它蒙药按等比例混合后对5种马拉色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筛选出的蒙药石榴种子在体外对糠秕马拉色菌存活率、脂肪酶活性、脂质利用活性、诱导人角质细胞系分泌部分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并在兔模型上观察了石榴种子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结果:石榴种子的醇提液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作用最强,其MIC为2.5mg/ml。石榴种子与其他蒙药联合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MIC最低达到0.313mg/ml。石榴种子在体外能够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存活率,并降低其脂肪酶活性,抑制其脂质代谢活性。石榴种子抑制了糠秕马拉色菌诱导人角质细胞系分泌IL-1β、IL-6和TNF-α的活性。石榴种子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明显疗效。结论:蒙药醇提液中以石榴种子的抑菌效果最佳,石榴种子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及其不同组合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试验的液基,制备微量药敏板,对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次为:5种中药混合液(槿柏洗剂):5.5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16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8.5 mg/m L,丁香+肉桂:9 mg/m L,土槿皮:10 mg/m L。结论相比于各单味药及不同组合,槿柏洗剂全方MIC为最小,5种中药及其不同组合混合液均有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方案(微量稀释法)研究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抗真菌活性。结果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异黄绵马酸PB(1)、黄绵马酸PB(2)。化合物1和2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33μg/m L和1.875μg/m 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和1.325μg/m 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黄绵马酸PB。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壮药白花九里明水、醇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体外抗菌的作用,为临床治疗MRSA感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制备壮药白花九里明水、醇提取物,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进行体外抑菌实验,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壮药白花九里明的水提取物抑菌圈直径为18~24 mm,醇提取物抑菌圈直径为11~18 mm;水提取物的MIC为31.25~250 mg/m L、MBC为31.25~250 mg/m L,醇提取物的MIC为31.25~250 mg/m L、MBC为62.5~500 mg/m L。结论壮药白花九里明水、醇提取物对MRSA菌株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思露  赵茂吉  杨朝国 《中草药》2019,50(7):1641-1648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的体外抗菌谱及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对临床感染常见细菌的6种标准菌株和6种临床分离菌株(74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水飞蓟宾对6种标准菌株的生长抑制曲线。用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药敏试验,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判定水飞蓟宾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结果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MIC为50~400μg/m 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均400μg/m L;对表皮葡萄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100、200、400、400μ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400、400μg/m 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均400μg/m L。水飞蓟宾其他同分异构体对6种标准菌株的MIC为≥400μg/m L。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都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药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无影响。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对革兰阳性试验菌的FIC以0.5FIC≤1和1FIC≤2为主,水飞蓟宾与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联用对革兰阴性试验菌的FIC以FIC2或1FIC≤2为主。结论水飞蓟宾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活性最强。水飞蓟宾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同分异构体。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主要为相加和无关作用,与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联用主要为拮抗或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复方白玉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复方白玉散作用于标准菌株ATCC29213和临床分离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复方白玉散对生物膜最小抑膜浓度(s MIC)。结果:复方白玉散对标准菌株ATCC29213和强成膜株SA17的MIC分别为25mg/m L和50mg/m L,MBC分别为50mg/m L和100mg/m L。标准菌株ATCC29213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并且33株临床分离S.aureus中,有25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生物膜的形成率为75.6%。复方白玉散对标准菌株ATCC29213的s MIC50为1.6mg/m L,s MIC80为6.3mg/m L,对强成膜株SA17的s MIC50为3.2mg/m L,s MIC80为6.3mg/m L。结论:复方白玉散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生成,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丁香中抑菌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供试菌,通过管碟法测试抑菌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丁香提取物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丁香最优提取工艺为70%乙醇回流提取,料液比1∶25,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65℃。丁香醇提物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3.08±0.46)mm,抑菌活力为高度敏感。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满药赤雹果挥发油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赤雹果挥发油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赤雹果挥发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赤雹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两株)、粪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和伤寒杆菌标准株的MIC为0.66 mg/ml,MBC为1.32 mg/ml;对大肠杆菌44102-3a3的MIC为0.33 mg/ml,MBC为0.33 mg/ml;对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的MIC为0.33 mg/ml,MBC为0.66 mg/ml;对金葡菌26001-26和白葡菌的MIC均为0.17 mg/ml,MBC分别为0.17 mg/ml和0.33 mg/ml;对金葡菌26002-6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为0.083 mg/ml,MBC分别为0.17 mg/ml和0.083 mg/ml;对肺炎链球菌的MIC为1.32 mg/ml,MBC为2.64 mg/ml。结论赤雹果挥发油在体外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苦参的不同制剂(粉剂水提、免煎剂)及苦参碱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的抑菌作用,探讨中药对合轴马拉色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7组:苦参粉水提组、苦参免煎颗粒组、苦参碱组、氧化苦参碱组、酮康唑组,还设了不含药物的阳性组和不含菌的阴性组。通过不同的马拉色菌培养基对苦参的不同制剂及苦参中主要生物碱进行体外抑菌研究,并同酮康唑相对照,同时测定各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最佳抑菌浓度。结果五组的MIC值从低到高分别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酮康唑<苦参颗粒<苦参粉水提组,苦参碱组的抑菌作用比较明显,MIC值为0.3mg/ml,低于其他各组的MIC值。结论苦参的主要生物碱中苦参碱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马拉色菌作用,氧化苦参碱与酮康唑的体外抑菌作用相当,而苦参水提剂及苦参颗粒剂体外抑菌作用较差。推测苦参碱是苦参中主要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8,(11)
目的对四叶参内生真菌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并分子鉴定其分类地位。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四叶参根部分离内生真菌;滤纸片法、DPPH法和MTT法测定内生真菌SYG7抑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活性;通过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SYG7对4株测试菌株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0. 70±0. 52) mm,对鳗弧菌MIC和MBC分别6. 25、12. 5 mg/m L。在0. 093 75~3 mg/m L范围内SYG7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其EC50值为1. 095 3 mg/m L,稍大于BHT的IC50值(0. 095 9 mg/m L)。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显示出抑制活性,IC50值为171. 906 mg/m L。通过与Gen Bank数据比对,该内生真菌分子鉴定为绿僵菌。结论首次从四叶参中分离得到绿僵菌菌株,且该菌株有良好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四叶参内生真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洪小凤  王涛  施贵荣  王立云  李辉 《中成药》2011,33(6):1052-1054
目的 观察隔山消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上述提取物对各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 ①隔山消提取物对各实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乙酸乙酯部分MIC值均为0.39 mg/mL,丙酮部分均为0.78 mg/mL.同一种提取物对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表现出相近的抗菌活性.②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两种提取物均有明显抗菌作用,并且随着浓度降低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隔山消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作用,乙酸乙酯部分抗菌作用强于丙酮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油茶粕中药复合剂的抗菌作用。方法:抗真菌作用:采用琼脂斜面稀释法检测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和油茶粕对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病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抗细菌作用:采用牛津杯法检测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和油茶粕对皮肤真菌感染后的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检测其对以上各供试菌的MIC和MBC。结果: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MIC(62.50 mg/m L)低于油茶粕的MIC(≥250 mg/m L),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MBC(≤125 mg/m L)低于油茶粕的MBC(≥250 mg/m L)。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17.00±0.63)mm大于油茶粕抑菌圈(11.20±0.61)mm,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的MIC值(250 mg/m L)均低于油茶粕(250 mg/m L)。结论: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油茶粕;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的抑菌与和杀菌作用优于油茶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