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初步观察探究活体大鼠腹壁循经组织的组织液分布特征和相关形态结构。方法:大鼠麻醉后尾静脉注射10%的荧光素钠溶液(0.1 ml/kg),注射30 min后剥离腹部皮肤,使用活体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观察腹壁组织不同深度的荧光素钠溶液分布及相关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荧光素钠注射30 min后,使用活体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观察到在大鼠腹壁正中线即任脉循行位置不同深度组织中的组织间隙较大,其中填充着大量混合荧光素钠的组织液,并分布有少量胶原纤维、毛细血管、脂肪细胞等实体组织。腹中线水平旁开5 mm和1 cm处的非经组织主要为实体组织,其组织中的间隙空间和组织液含量远远小于腹中线。新鲜腹壁组织冰冻切片显示,腹壁组织中存在大小不等、纵横交错且相互连接沟通的组织间隙,腹中线组织的间隙空间大于周围组织,这一结果与激光共聚焦图像特征吻合。结论:大鼠腹壁循任脉组织中存在比周围非经组织较大的组织间隙和较多的组织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肉状态对经络通道的影响。方法:在麻醉的小型猪上,使用连续流阻仪找到循经低流阻点,用脉冲恒流电针仪刺激低流阻点附近的肌肉,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电刺激造成肌肉紧张,测量刺激前后的流阻值。结果:共进行8例测试,发现流阻随着电流的加大而增加,当电流达到7mA时,流阻的变化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肌肉出现明显收缩。结论:经络低流阻通道周围的肌肉紧张可影响通道中的流阻,使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电针对小型猪前肢外侧循经低电阻线(LILM)注射荧光素钠(SF)后产生的迁移轨迹的影响,并对电针调节经脉之气运行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小型猪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将SF分别注入小型猪的前肢外侧中央LILM腕部上约4.5 cm一点,电针组选择原注射点作为进针点,将针灸针与皮肤呈60°角刺入,随后接入电针仪,参数6~9 mA,持续30 min,以肉眼可见肌肉出现持续的节律性收缩为度; 对照组仅注射SF不做任何干预。随后使用荧光照相法对比观察两组SF的迁移规律。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SF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分别为(4.50±0.89)cm、(2.51±0.51)cm; 平均宽度分别为(1.79±0.37)cm、(1.05±0.18)cm。两组迁移长度占前肢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33.3%±66.3%、18.6%±36.5%,电针组的长度百分比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近1倍。电针组SF迁移轨迹的长度和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极显著延长(P<0.01)。电针组和对照组总例数一半以上的SF迁移轨迹方向皆表现为离心迁移,除此之外,电针组有3例呈双向迁移; 对照组里各有2例呈向心迁移和双向迁移。结论:电针可促进组织液的流动,其机制可能与肌肉活动,产生推动组织液流动的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行为学以及胃肠动力指标对大鼠经脉不通证候模型进行评价,为探索中医经络病候模型提供评价方法和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只进行麻醉处理,其余3组大鼠均用结扎法在相应的非经脉线或经脉线上进行结扎堵塞低流阻通道造模。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通过计算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胃肠动力变化。结果: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造模后第4、5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2、4、5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第5周显著高于非经结扎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每周行为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或P0.01)。胃经结扎组和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糖水偏好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1)。胃经结扎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结论:结扎堵塞大鼠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可导致与胃经、肾经病候相关的情志状态与胃肠动力改变,说明结扎法能引起大鼠相对特异性变化。本实验为经络疾病证候模型提供了评价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经络研究成果,人体中存在着循经低流阻通道及相应的长程组织液流系统,这种长程的组织液流动在其它生物如昆虫上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虽然进化出了快速的三级血管循环系统,但原始的长程组织液流动仍然存在,它的流动路线就是中医的经络,它是生命体的原始体液循环系统,在学科划分上应该是循环生理学的一部分。人体组织液的流动可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但被西方医学所忽视,它是未来生命科学需要攀登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与合作者用现代科学手段,经20年的研究,证明了14条经脉是真实存在的。祝总骧等1973年始,用生物物理学方法研究人体的经络,1976年发现了凡是经络的走行部位,都具有低抗阻(LIP)、高振动声(HPS)和稳性循经感传(LPSC)的  相似文献   

8.
<正> 以前工作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和该线的低阻抗性(LIP)都是普遍存在的经络现象。本文报导这种经络现象的发生和表皮层的关系。实验在4例志愿者的心包经前臂一段进行。先在正常情况下测出该经的LPSC和LIP,然后在消毒的情况下,用抽空减压或斑矛素的方法施在该段皮肤上,当表皮层及角质层与皮肤分离形成水泡后,用锐剪剥离。以后保持创伤区清洁,待皮肤自然愈合。在恢复过程中,不断测试正常区和创伤区的LPSC和LIP。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应用病人的截肢和正常大鼠,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隐性感传线(LPSC)和循经低阻线(LIP)及线二侧对照区皮肤中神经和血管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LPSC和LIP皮肤中神经束数量、直径和血管数较对照区大,有明显差别,有相当的意义。这个特征可能与LPSC和LIP对刺激的高度敏感的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前臂内侧皮肤低阻点的循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专用于皮肤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对12名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低阻点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观察,测试范围覆盖了前臂内侧的全部皮区。所测得的391个皮肤低阻点相当集中地分布在手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及其两侧旁开5毫米的范围之内,把手三阴经的循行路线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在本实验中,皮肤低阻点的出现是随机的,但从总体上看,结果却是循经的。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皮肤低阻点的循经分布确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绝非实验误差或其他人为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对循经低阻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与患者都存在循经低阻线。动物实验也证明大鼠体表和人类相似,其特征是该线上各点的阻抗都较两侧皮肤为低,而且可用其它生物物理学方法加以验证。有人应用普通组织学方法证明循经低阻线皮肤中神经束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区。为了进一步研究循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胃降逆颗粒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综合内科收治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液静滴,1剂/d。研究组加用和胃降逆颗粒治疗,主方药物:代赭石20g,枇杷叶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延胡索15g,鸡子黄10g,白芍10g,姜半夏8g,荔枝核10g,炒麦芽20g。上述诸药为中药颗粒制剂,每剂无菌密封分为2份,分早晚2次餐后热水冲服,1剂/d;同时采用循经穴位按摩:包括循经按摩和穴位敲打治疗。循经按摩:循经任脉膻中至神阙,由上至下,推揉100次;穴位敲打:使用经络锤进行穴位敲打,主穴:膻中、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以胃镜检查和十二指肠钡餐造影透视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胃降逆颗粒直达病所,对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确切;循经任脉膻中至神阙推揉及穴位敲打刺激使其经脉活力增强,改善胃部功能,促其病愈;且能挖掘患者及家属潜能,提高治疗效果。此法为我院中医的特色治疗,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正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心肌已知钠离子通道相关蛋白-钠钙交换体(Na+/Ca2+exchanger,NCX)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alpha(a)亚单位(Nav1.1-Navl.6)中Nav1.5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电针内关穴对缺血性心肌的保护机制,进一步阐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在心脏器官水平的钠离子通道的响应模式及特征。方法 6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各组经电针刺激后,应用Western-blot检测NCX、Nav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内关组显著上调Nav1.5蛋白表达,下调NCX蛋白表达水平,且与其他治疗各组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电针内关可能通过下调NCX、上调Nav1.5的蛋白表达水平实现对钙超载的调节,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理论提供有力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经脉线的全程均可用隐性感传(LPSC),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而且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其宽度仅为1毫米,其位置终生相对不变,并和古典经络图基本互相吻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经络线角质层变成可能与经络的低阻抗特性有关;人体和大鼠循经低阻线下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小,神经末稍、神经束、血管以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与循经敏感现象有关;在经脉线下的深肌层内,特殊结构的结缔组织复合体,可能与循经高振动声的发生有关。由此可见,经脉线实乃一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经脉线的多种生物物理特性都有相应的形态学结构进一步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和960年前宋代铜人所载的十四条经脉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期阴阳序贯疗法对化疗所致的卵巢早衰(POF)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动情周期规律的SD雌性大鼠,运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POF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循期阴阳序贯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连续灌胃20天。采用放免法检测外周血FSH、LH及E2含量。结果:循期阴阳序贯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的大鼠血清FSH、LH水平降低,E2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其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循期阴阳序贯疗法能缓解POF大鼠外周血FSH及LH的升高,并显著增加E2含量,说明其对化疗致POF大鼠的卵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7,(5)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修复及葡萄糖相关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黄+利血平+控制饮食"多因素法建立脾虚泄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脾虚泄泻模型组,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大鼠体质量、尿D-木糖排泄率及小肠葡萄糖吸收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1)、葡萄糖转运体2(GLUT2)、钠氢交换体3(NHE3)mRNA的表达。结果:脾虚泄泻大鼠小肠绒毛部分损伤,表面上皮缺失,补中益气汤可促进小肠黏膜的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和葡萄糖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及葡萄糖吸收量升高。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补中益气汤后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佳(P0.05或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促进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上调SGLT1、GLUT2、NHE3mRNA表达,从而促进葡萄糖及水、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按照循经取穴原则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按照循经取穴原则,试验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加红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判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疼痛VAS评分都有显著治疗意义(P0.01)。温针治疗组在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温针按照循经取穴原则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寒热体质大鼠TRPV1通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寒、热体质大鼠大脑皮质辣椒素受体(TRPV1)通道表达及热痛阈的差异。方法:以两后掌表面皮肤温度为主要指标,结合自主活动及一般情况,从自然群体大鼠中筛选出常体、寒体及热体大鼠,通过光照热痛照射仪测定各组大鼠热痛甩尾潜伏期,比较不同体质大鼠的热痛阈差异。取大鼠大脑皮质,用实时荧光RT-PCR(SYBR GreenⅠ)检测TRPV1通道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RPV1通道蛋白表达。结果:热体组大鼠热痛甩尾潜伏期时间显著低于常体组和寒体组(P0.01);热体组大鼠大脑皮质TRPV1通道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常体和寒体组(P0.01);热体组大鼠大脑皮质TRPV1通道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寒体组(P0.05)。结论:寒、热体质大鼠大脑皮质中TRPV1通道mRNA、蛋白表达及热痛阈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5,(3)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及Caspase-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视网膜保护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β-七叶皂苷钠组。通过前房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 h行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i NOS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RT-PCR均显示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β-七叶皂苷钠组i NOS表达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β-七叶皂苷钠组Caspase-2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β-七叶皂苷钠可能通过抑制i NOS的表达,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