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逐渐进行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证治理论。其中针灸因为操作简便、疗效独特,成为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整理明清时期的针灸医籍文献,归纳了明清时期对中风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相似文献   

3.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脑血管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闭塞,引起血管不通、破裂,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坏死的神经疾病。本病病因复杂,预后较差,治疗难度大。李力强教授从事临床治疗中风多年,对中风有着深入的认识,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密切相关,调整气机升降是治疗中风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对李力强教授从气机升降论治中风的经验进行介绍,并阐述了通腑泄浊、益气活血等治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5.
中风,西医名为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其发病率每年以8.7%的速度上升[1]。中风后肩痛最早见于中风后2周,常见于中风后2~3个月[2],发病率约为21%~72%[3]。主要表现为肩痛,静止或活动时加重,或可放射到臂、腕、手等处,腕手处肿胀,夜间疼痛明显,日久则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萎缩,严重者可影响睡眠或致导致焦虑抑郁。笔者观察针刀治疗中风后肩痛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风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偏瘫是其主要的后遗症。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用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偏瘫最早见于《内经》,后经我国历代中医专家的完善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续命汤是中国早期治疗杂病中风(主要是“中风痱证”)的名方, 主要记述了续命汤类名方的历代变化, 续命汤最早见于《范汪方》, 在其后的唐、宋、元、明诸朝的医着中, 载述了颇多续命汤的变化, 包括药物配伍、组成和药味数的不同, 方名的变异, 并给出了续命汤加减方治例。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9.
大活络丹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蓉 《中成药》1993,15(4):35-36
对大活络丹的历史沿革、制剂学研究、药理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了概述。大活络丹最早见于《奇效良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降低猫血压的作用;可增加狗脑血流量;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中风偏瘫、半身不遂,风寒湿痹,胸痹疼痛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预防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针对于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的思想入手,结合《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理念,提出了关于中风预防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1.
先兆中风系指中风发病之前所表现的证候或证候群。常有头痛、头昏、视物眼花、健忘耳鸣、肢体震颤或颜面及手足麻木。或一过性偏瘫、失语、复视、黑蒙等一系列证候。导致先兆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房室起居失调等致病因素,而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损、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气、血、风、火、痰、瘀相互为患,阻滞经脉或脑络发生此疾。 描述先兆中风证候的最早始见于《素问  相似文献   

12.
<正> 中风又名卒中.这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它是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素,致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种脑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中  相似文献   

13.
从脏腑气机升降论治中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云枝  张铭 《四川中医》2006,24(2):33-34
本文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调整气机升降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并进一步阐述平肝潜阳、通腑泻浊、醒脑开窍、益气活血治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当今的“气功疗法”是从我国古代行气演化发展而来的。“行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等古籍,也见于战国前期《行气玉佩铭》等文物。自先秦至魏晋时期,行气有呼吸、吐纳、吹呴、呴吹、专  相似文献   

15.
总结卢尚岭教授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阐述以此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及临证发挥。1987年卢老提出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的病机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迄今,气机逆乱已被确认为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卢老倡导调理气机是急性中风证治的基本治则,创制大黄瓜蒌汤、调气息风饮等常用方。基于急性中风以气机升降逆乱为本、痰火瘀滞为标的病机认识,提出急性中风之风火痰瘀证治皆以调理气机为要。基于卢老经验,后学者提出,中风标实常见风火痰瘀,主要责之肝胃;本虚多见气虚、阴虚或气阴俱虚,发病责先后天之本受损,并提炼出邪实治在肝胃、正虚当补脾肾的中风基本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6.
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这是对现代中风先兆证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也是中风病内风致病从气血的最早论述。宋·方勺的《泊它编》:“风淫未疾,谓  相似文献   

17.
卢尚岭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通过追溯中风源流,探究"风"的含义,认为风之病即气之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火、痰、瘀等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基于此,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在中风各期中,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失眠均与"郁、虚、痰、火热"有关,并与瘀有密切关系。我们依据"瘀"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的理论,提出运用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类疾病。创造了祛瘀生新安神方、祛瘀生新安神针法及刺络拔罐放血法,用之于临床,对中风后失眠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并且有着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很多患者因此而致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灸治疗中风以其疗效好、起效快、创伤小、疗效持久等优点广泛的被临床所采用,并成为中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以中风、卒中、偏枯、偏风、偏瘫、半身不遂、身偏不用等为关键词,通过对金元时期中医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金元时期医家对中风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上的演变,并归纳概括了该时期针灸治疗的特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多见于老年人,四季发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治疗上常采用清热通腑、解毒通络、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方法,但临床疗效不甚满意.笔者试图通过对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再阐述,以确认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