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痞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胸膈、胃脘、腹部痞塞不舒、胀满不适,但压之不痛,其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等[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患有脾胃疾病人群越来越多,而痞证作为脾胃系疾病,更为常见。通过研读《伤寒论》痞证相关章节,现将痞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总结如下,以飨读者。1病因病机《伤寒论》中论述痞证成因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伤寒表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加之表邪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气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缓或障碍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痞满""呕吐""胃痞"等范畴。目前研究认为:导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病机是中焦气机逆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及胃肠激素变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痞""胃脘痛""泛酸""呕吐""嘈杂"等,李振华、徐景藩、张镜人等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脾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瘀热居多;常见病证有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滞证等。在治疗时注重气机升降,强调补中益气、益阴生津、疏肝理脾、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综合运用。当代中医名家的临证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权威,对如何总结与传承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中医验方验案指明了方向,并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据脾胃中医学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运用脾胃病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注重患者个体病机特点,形成了"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等多个对立统一的脾胃病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痞证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对马国海主任医师临床脾胃病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在临床中重视"脾胃气机""强调脾阳守位""习用活血运脾""运用中土五行""提倡健脾三法"等灵活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所治寒热错杂之厌食 ,呕吐、腹痛、痞胀、泄泻验案 ,介绍了熊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8.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所治寒热错杂之厌食,呕吐、腹痛、痞胀、泄泻验案,介绍了熊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11.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12.
正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与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疾病[1],相当于中医学"腹痛病""心下痛"等,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大肠、小肠、肝、胆、三焦、肾等脏器,病机相对比较复杂。现代医学主要以心理辅导、抗过敏及三环类抗抑郁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因此病病程较长,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症状反反复复,缠绵难愈,对患者  相似文献   

13.
"痞"病机为"阳气微弱,风冷入里",来源是少阳所传。张仲景对"心下痞"一证的治疗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代表处方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桂枝人参汤。上焦和中焦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上焦的疾病可以通过中焦来治疗,所以张仲景对于胸部的"痞"一证,不管是用"瓜蒂散"吐,还是用"人参汤"温,或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其药物治在脾胃无疑。张仲景对于"痞"一证的治疗围绕着太阳、少阳(肝)、脾、肾这一主线,使用药物调解肝脾肾三脏之气机,治疗重点为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胃轻瘫(DGP)属中医学"痞满"范畴,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恶心等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阐明了痞满的病名及病因病机,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或饮食起居失宜,导致脾胃虚弱;其病机为脾胃之气受伤,影响脾胃升降  相似文献   

15.
正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中医临床具有治疗优势的一类疾病。患者常以胃脘痛胀、脘腹痞闷、纳呆食减、反酸嗳气、口中不和等主诉就诊。归属于传统医学中胃痛腹痛、痞满呕吐、呃逆便秘、呕吐泻痢等脾胃病证。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胃下垂等疾病。  相似文献   

16.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总结朱生樑治疗脾胃病经验。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结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经验提出"通""化""宣""平"辨治脾胃病观点,"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化"指运用运化、制化之法调理脾胃,"宣"指运用宣化悦脾、宣畅气机和宣降和胃调理脾胃,"平"指遣方用药平正轻灵、平和如衡、以平为期。在治疗中时刻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其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可复脾升胃降、调脾胃虚实,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9.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以发热、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过程,为慢性难治性疾病之一。本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腹痛"等范畴。临床观察病机多以湿热蕴滞、气血失调、久损脾胃为主。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收集2010—2015年驻马店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脾胃论》《兰室秘藏》的学习,对脾胃病的诊治又有了新的理解,脾胃病有表现胃痛、有表现胀满、有表现痞塞、有表现噪杂等,我们医院经过对前期20年有不同表现的脾胃病1551例进行统计发现,表现胃痛的占44%为682例;痞、满性胃痛占37%为537例(其中痞塞为主的229例、胀满为主的308例);胃中噪杂的占12%为186例;其他不适感的占7%为110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以胃痛为主症的脾胃病占的比例多以外,其次就是以痞满为主症的居多,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痞满性胃脘痛"。自2010年起,4年来我们对痞满性胃病进行研究,通过对方剂的改良、剂型的改变,总结出以行气消痞为主法,用行气消痞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324例此类患者,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