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以及西药对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将90例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组(A组)、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组(B组)和西药组(C组),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焦虑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但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组和西药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优于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和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验穴"折角穴"配合颈夹脊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组采用"项八针"手法治疗,B组采用经验穴"折角穴"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和VA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的田中靖久量表评分和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经验穴"折角穴"配合颈夹脊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方法易行,能对临床症状改善及颈部功能的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予以头针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标准作为评价指标,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5个项目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5个项目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为88.4%,对照组优良率为69.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良率优于电针夹脊穴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不同应用时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A组、B组、C组。3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A组在发病24 h内给予醒脑开窍针法,B组在发病7 d时开始醒脑开窍针刺治疗,C组在发病14 d时开始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经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3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残障程度改善情况,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均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OH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MMSE评分、BI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A组NIHSS评分、OHS评分均显著低于B、C组(P均0.05),而MMSE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B、C组(P均0.05),B组和C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A组均显著低于B、C组(P均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脑梗死病发7 d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病灶炎性病理生理状况,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通络醒脑针法联合砭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73例,随机分成针砭组58例、针刺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双)、百会、列缺(双)、夹脊穴(患侧),得气后留针30 min。针砭组予通络醒脑针法联合砭石治疗,针刺主穴为风府、大椎及双侧风池、天柱、肩井,行提插捻转泻法10 s,并根据症状及体征配用董氏奇穴,得气后留针30 min;在此基础上运用鱼形多功能砭板点揉百劳、大杼、肩井、颈夹脊、疼痛局部,每次治疗20~30 min。针刺组仅予通络醒脑针法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患者眩晕、疼痛、恶心呕吐、椎旁压痛点以及旋颈试验得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砭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48%,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砭组与针刺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砭组与针刺组各症状、体征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针砭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单项积分及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针砭组的椎旁压痛点单项积分与总积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通络醒脑针法联合砭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能较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2017年本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3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5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结合焦氏头针体针及其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醒脑开窍焦氏头针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焦氏头针体针及其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Liao YY  Sun DM  Zhong CP  Lai XS 《中国针灸》2011,31(6):499-502
目的:分析方法、选穴、留针时间3因素对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优选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观察临床病例32例,随机区组分为8组,每组4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采用方法(电针、补泻手法)、选穴[C4-C7夹脊穴、颈三针(天柱、颈百劳、大杼)]、留针时间(5 min、15 min)3因素2水平,以L8(27)正交表安排试验,观察针刺前后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采用电针连续波、C4-C7夹脊穴针刺后5 min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即时变化影响最显著,且方法及选穴两因素对结果影响大(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优化即时效应为电针+C4-C7夹脊穴+5 min.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的即时效应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选穴>方法>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夹脊穴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A、B、C 3组。A组59例给予常规西医联合丹参多酚盐治疗,B组61例给予常规西医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C组61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盐和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统计评价3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C组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5);C组IL-6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和炎症反应程度,提高血浆β-内啡肽含量,临床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3组,每组20例。即醒脑开窍针法组(A组)、VR平衡训练技术组(B组)、醒脑开窍针法+VR平衡训练技术组(C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前,3组的BBS、MBI、TUGT以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显著升高其BBS、MBI以及Fugl-Meyer评分,降低TUGT评分,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针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中医》2009,25(1):30-30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100例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牵引组60例采取常规坐位枕颌带牵引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介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96例出血性中风患者按病程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4例。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和D组在A组基础上均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其中B组患者病程为3~7 d,C组为8~14 d,D组为15~21 d。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4、28 d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4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组和D组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14、28 d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是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且越早介入,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肌氨肽苷与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入组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B组、C组、D组各28例,A组实施常规治疗,B组实施常规治疗+肌氨肽苷治疗,C组实施常规治疗+醒脑开窍针法+早期康复治疗,D组实施常规治疗+醒脑开窍针法+肌氨肽苷治疗+早期康复治疗。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脑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D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C组(P均0.01);D组NIHS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A组、B组与C组(P均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运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肌氨肽苷与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氨肽苷治疗方案及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脑神经功能,安全、可靠,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理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传统针刺组、平衡推拿组、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组.传统针刺组取风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平衡推拿组以(攘)揉、拿捏、点穴等手法治疗;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法组取C3~C7夹脊穴、电针大椎、风府等穴,针刺后予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传统针刺组和平衡推拿组.结论 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传统针刺法和平衡推拿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对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并判断其临床价值。方法:138名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患者(因失随访入组实际131人)按随机量表法(分段随机化)分为3组,电针深刺组(A组)53人、普通电针组(B组)46人、物理治疗组(C组)32人。A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深刺电针治疗,针尖触及骨质;B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电针治疗,但针尖不触及骨质;C组接受颈部中频电疗、超短波照射等物理治疗。3组疗程均为10天。3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半年接受X线检查,并经椎体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曲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 3组治疗前测量值分别为(6.9±1.9)mm、(7.3±2.1)mm、(6.9±1.7)mm;A、B、C 3组治疗后半年测量值分别为(14.1±2.6)mm、(10.1±1.5)mm、(9.7±1.9)mm。A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恢复水平与B组、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治疗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疗效较好,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优于普通电针法及物理治疗法。  相似文献   

16.
王魁  ;佟春媛 《河南中医》2014,(9):1719-1721
目的:观察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药物治疗,治疗组用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两组均以7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有效率为9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行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B组(32例)单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32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对3组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3组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VAS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Macnab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6.9%,87.5%,75.0%,根据卡方检验的结果,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3组之间治疗前后CG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A组、B组、C组在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GR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A组下降较B组明显,B组下降较C组明显。结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单用常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起效慢,显效率不高,不是最优化的治疗方法;单行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起效快,显效率高,但后者的远期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法、头针法及体针法4种不同刺法在不同时间段对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观察4种针法对A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急诊科急诊住院AC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4组,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组(32例),头体针结合组(31例),头针组(31例)和体针组(32例),4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单纯头针和单纯体针4种针法,分别在第1天治疗前、第3、7、15天观察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并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在第1天治疗前,醒脑开窍针刺法组(1组)、头体针组(2组)、单纯头针组(3组)和单纯体针组(4组)4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元明显差异(P>0.05);第3、7、15天时,1组、2组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3组和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组与2组相比,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第15天时,4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1组的有效率为96.9%,与2、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时,4组有效率分别为96.9%、93.5%、71.0%和68.75%,1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6.09,9.27,P<0.05,P<0.01),2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5.42,6.28,P<0.05),1、2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hi2=0.00,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头体针结合法较单纯头针或单纯体针法能显著减少急性脑梗塞的炎症反应,而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塞早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结论: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64例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针、体针治疗,观察组在头针基础上结合电针腰夹脊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效果更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头针与体针结合头针治疗都可以改善患者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但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头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