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了之,利遂不止,脉促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条文似属方证不符,有待商榷.综观《伤寒论》注释,历代医家认识有如下种种:①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肠胃,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为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熏於肺则喘,外蒸体表而汗出。②脉促、喘而汗出为表邪未解故。③认为本条是误用下法后所出现的里虚寒证,气喘是由中虚气逆而上,而正气又欲托邪外出所致,应用桂技人参汤主之。④原文有误,此条当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相似文献   

2.
"但头汗出"在《伤寒论》条文中出现了6次,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以证测机和以方测机的方法,把《伤寒论》"但头汗出"的机理归纳为4种,认为"但头汗出"反映出"阳为热邪""阳加于阴谓之汗""头为诸阳之会",以及人体内阳气、阳位、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可根据不同病机辨证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伤寒论》不同部位汗出机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方法本文对《伤寒论》中汗出部位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在《伤寒论》中"汗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有的条文中作为主证,有的作为伴随症状。其中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汗量、不同转归的"汗证"均有描述。结论根据其部位汗出机理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反映其病机证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误治以下或汗不得法,导致邪气化热,热壅于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为古代医家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经典方剂之一。文章通过对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探讨,麻杏石甘汤方义解析、临床运用、作用机制等方面概述麻杏石甘汤在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方面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汗出是判断病情的重要症状,如在太阳病中为抗邪外出,在阳明病中为阳明外证等。归纳总结,从"阳"的角度去辨析《伤寒论》中的汗出,可分为阳盛与阳虚两大方面,细分之阳盛又包括正邪抗争、邪热亢盛、湿热及失治误治,阳虚又包括失治误治与阳气虚衰。因其病机不一,治疗亦不同,临床上需仔细辨认,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6.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汗出而喘”的病机可理解为邪热雍肺,肺失宣降,临床中符合上述病机的症候都可以考虑用麻杏甘石汤来治疗。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汗出不彻”的临床深义张勇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110032)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考证,医古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相似文献   

8.
麻黄辛温轻宣发表汗之功著,石膏辛寒重沉清里热之力大,有谓“汗出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诚是临床用药经验之谈。然而《伤寒论》第63、167二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反用麻黄,无大热反用石膏,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邪热壅肺证的病机去理解,则其理自明。是证由伤寒误汗(如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后,腠理  相似文献   

9.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0.
<正>"但头汗出"属于汗出异常中症中局部汗出异常的一种症状,患者表现为尽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言及的条文(除去重复)共有14条,其中明言"但头汗出"的条文共7条,包括《伤寒论》中111条,134条,147条,216条,228条,236条与《金匮要略》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6条。与"但头汗出"相关的条文共6条,如"但头微汗出"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既往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大多着眼于肝、脾两脏,而少及于肺。《黄帝内经》中言及"肺与大肠相表里"。基于此理论而衍生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独特治疗手段在临床颇有疗效。宣肺法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治则,近年来很多医家运用宣肺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全文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为此二浯出现在暑病这样一个前提下,所以历来学者对此争议最多.王冰云:"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此重明可汗之理."朱丹溪等人知暑病不可发汗,疑为错简,主张将其移至"因于寒"句下.张景岳则以前二句(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为阳暑,此二句为阴暑,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六经角度探讨喘证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为临床治喘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解读伤寒论治喘条文,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因病机:1)邪犯太阳,肺失宣降而喘;2)阳明热盛,迫肺作喘;3)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作喘;4)少厥阳微,肾不纳气而喘.治法包括汗法、和法、清法、下法、补法.结论:《伤寒论》中所论喘证,多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浅述《伤寒论》对"头汗出"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以证为纲总结其治法,颇多感悟,仲师对证之描述细致准确,因证而治灵活机巧,值得效法。仅“汗出”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六经中每一经,涉及条文达三十有余,有“汗自出”、“汗出多”、“大汗出”、“漐漐汗出”、“汗出恶风”、“汗出而渴”、“汗出而喘”、“汗出而厥”(以上为全身汗出)、“手足染染汗出”、“头汗出”等描述,其治因病机不同而各异。笔者仅以“头汗出”为例,略述其不同治法,以彰其旨。  相似文献   

15.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帝内经》开始历经各代医家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中的不断阐发,内容变得十分繁杂,缺乏系统性。本文将其内涵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经脉络属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基础、升降相因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核心、病理相传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表征、肺肠同治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应用原则四个方面,指出气机升降失常是肺肠病的病机重点之一,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肺与大肠疾病的关键。肺病及肠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另外还有泄泻、痢疾、脱肛、腹胀等。肠病及肺多表现为肠病致喘、肠病致咳。肺肠同治可以大大提高肺肠疾病的临床疗效。文章旨在为系统认识这一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 喘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是以证命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患,《内经》曰:“邪在肺则上气喘”,“肾病者……喘咳身重”,“劳则喘息……故气耗矣”。仲景禀承经旨,且深入阐发,对喘一证主从肺肾入手,体现了上焦邪实,从肺而治;下元多虚,从肾而治的辨治思想,并具体地创制出诸多法、方,对后世临床颇多启迪。笔者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前者计22条,后者计26条,条文号序按《校订宋本》),将其约为“治喘十法”,以飨同道。一、解表宣肺法(《伤寒论》35条) 适应病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谓二"虚喘由肾虚"。朱氏以降,"虚喘治肾"一说几成定局,然温习文献、证诸临床,"虚喘治肾宜兼治肺"(方仁渊语),方臻完善。兹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从发病机制而言,肺为主气之脏,肾为气之根。肺肾经脉相连,肺气以下降为顺,肾气以摄纳为和,共同维护正常的呼吸功能。病邪犯肺,肺气闭郁,清肃失司,发为实喘,解除外邪,则喘息自平。若延误失治,致病邪羁留,久咳久喘,穷必及肾。肾虚摄纳无权,令肺金之气不下行而转上逆,遂成喘证,正如《医贯》所说:""真气耗损,喘出于肾气上奔"。自主水,主命门火,命门火表,水失其制…  相似文献   

18.
谈葛根芩连汤治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34条指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该条主要讲桂枝汤证误下,致下利不止喘而汗出的证治。历代医家在治利方面对该方颇为重视,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汗证”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了汗证中有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大类,在五类汗证中,共计汗证种别有48种之多,涉及条文90多个。由此说明,任何一个症状,在辨证论治中都有它的多面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同一个症状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一表现方式,正是形成这个症状时所存在的病因、病机演变的差异,从而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对病人的每一个细节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喘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分为实喘与虚喘,为后世论述喘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虽无咳喘专论,但在书中可见"咳喘""上气"等论述,并配有治法方药。研究《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论述,对临床辨证治疗喘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以病因病机为主,分类剖析如下。1表邪之喘1.1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谓:"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