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浅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结论:完善和发展了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理论.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2.
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以十二经脉理论为纲领进行辨证,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十二经脉病,早已成为明确的治疗规范。经筋病,是指发生在人体肌肉、肌腱、关节及滑膜等部位的急慢性疾病~([1])。经筋病的特殊情况即经筋病变累及到经络、脏腑的气血循行,从而成为临床相关病症的继发因素,称为经筋累及性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脉不仅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内气血盛衰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经络系统产生相应变化。十二经脉中所藏气血多少有异,故明确十二经气血差异,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疗。本文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医家中有关十二经脉气血差异的条文进行整理、总结,浅析十二经脉气血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以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通过回顾《灵枢·经筋》篇,浅谈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脉引筋气"思想论治经筋病。从生理病理角度阐释经筋与经脉的内在联系,旨在论述经筋与经脉的相关性。分析论证认为"脉引筋气"思想秉承《灵枢》经筋理论,更加强调经脉对经筋的气血渗灌及濡养调节作用,注重经穴与经脉气血的密切关系,充实了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了当下理解针灸理论的维度,对于其中蕴含的学术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8.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用相应的经穴,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9.
叶庆莲 《河南中医》2007,27(3):14-16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10.
试论经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筋》是我国最早而又比较系统的一篇论筋的专著。其所述的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是密切相关的。在运动功能方面,十二经筋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具备的作用。虽脉有经脉、络脉之分,然筋却有大筋、小筋、膜筋的区别。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  相似文献   

11.
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络脉、经水、经气、血络、节、会、腧、穴、脏腑、经筋、皮部等12个核心经络相关概念彼此联系起来,构成6个层层递进的命题:"经络是脉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分支成络处为气血互动的交界,谓之节(会),具有重要调控功能";"脏腑生成与转化气血,并通过经络传输与调控气血,以保持自身的机能以及彼此间的平衡";"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经筋,使之得以正常运动,从而使机体获得了行为的能力";"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皮部,与环境信息进行交换,使机体内外得到和谐统一"。而这些命题则可进一步整合成一个有助于理解经络功能的完整认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能够更为准确地解析每个概念的内涵,避免误读或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12.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经脉"实际包含两套完全不同的脉道系统,即行气之脉--十二经脉和行血之脉--血脉.气血是分离的,气即卫气,血即营血,两者各自运行于这两套不同的脉道之中.古人误将"内视"所见的行气之脉与解剖所见的行血之脉及各自脉中的气血视为一体,导致了气脉与血脉、气与血相互混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气血多少”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军 《中国针灸》1995,15(3):43-44
本文认为,"气血多少"理论是《内经》对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一种病理模型。因此,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随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变"量。各经"气血多少"可根据经脉所过部位的毛发生长情况,皮肉的色泽、温度及所属脏腑的功能状态来确定。该理论可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补泻、选穴和判断针刺的得气状态。  相似文献   

17.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为普遍的天然模型。通过阐述水模型与《黄帝内经》血脉气血循环、经脉气血运行、十二经脉体系建构、六淫病因认识、气血津液病机以及相关临床诊治思维的关系,分析指出《黄帝内经》天然模型化推理具有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Surrounding puncture can stop pathogenic qi from spreading, consolid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meridians and enrich local qi and blood, which can eventually supplement anti-pathogenic qi and remove pathogenic qi, and consequently remedy disease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urrounding puncture for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is technique and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ranslator: HAN Chou-ping  相似文献   

20.
中医之经气与氧代谢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忠  黄波  陈军 《中国针灸》2012,32(2):183-186
运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理论及实验医学方法探讨现代生理学氧代谢与中医经气的相关性,为逐步揭示经气与经络实质奠定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及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论证并验证笔者提出的中医经气与现代生物医学氧代谢相关性的假说观点。根据对氧代谢的认识及中医经气经络理论,中医"经气"与氧都是具有物质、功能及信息特性的"质",两者在生理作用和病理反应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中医经气与氧代谢关系十分密切。据此笔者认为:①中医经气的实质与氧及其代谢相关物质密切相关;②与氧代谢相关物质的特异分布及其功能可能是经络及经气的实质内容之一;③氧及携氧蛋白可能是中医经络之"气血"实质的主要内容;④针灸调节经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整体及局部氧代谢状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