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湿疹 ,一般称为浸淫疮、湿疡证。系禀赋不耐 ,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因脾胃虚弱 ,心经有火 ,血燥生风 ,瘀久溢肝 ,起疱溢脂 ,病久反复。中医辨证可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1 居室护理保持室内清洁 ,空气新鲜 ,不宜放置芳香的花卉 ,燃点卫生香及喷洒有香味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中医不同证型脉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疹病人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由脉象采集仪自动完成脉象时域信号的采集,根据脉搏波波形图,进行时域参数提取和分析.结果:h3/h1血虚风燥型为(0.176±0.313),脾虚湿蕴型为(0.283±0.358);h5/h1血虚风燥型为(0.014±0.031),脾虚湿蕴型为(0.023±0.041);w/t血虚风燥型为(1.646±0.512),脾虚湿蕴型为(1.501±0.572).2组h3/h1、h5/h1、w/t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不同证型间脉图参数存在差异,为慢性湿疹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妍  陆小左 《吉林中医药》2012,32(2):168-169
目的:分析和获得湿疹类别与性别、发病部位、皮损特点等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采集的湿疹病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虚湿蕴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7.36%,血虚风燥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42.64%,男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5.7%,女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9.5%.结论:女性患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概率大于血虚风燥型;血虚风燥型湿疹脱屑的概率远远高于脾虚湿蕴型,但其他皮损特点以脾虚湿蕴型居多.  相似文献   

5.
刘宁  黄甡 《河南中医》2023,(1):28-32
黄甡教授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心、肝、脾、肺,外因为风、湿、热三邪蕴于皮肤,将小儿湿疹分为风热蕴肤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4个证型。风热蕴肤证疏风散热,方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证健脾化湿,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味治疗;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方用土苓二术汤治疗;血瘀明显者,方用土苓二术汤加乌蛇荣皮汤加减治疗。自拟湿疹散、湿疹膏、五倍子油膏外用,常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对慢性湿疹的认识,认为慢性湿疹的病机是脾不运湿为其本,风湿热邪袭表为其标,日久血虚风燥,临床特点为"痒、湿、烂、顽、变",分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型,并详诉其方药和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了解婴儿湿疹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08例1~12个月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婴儿的基本情况、皮损特点、临床表现、舌象指纹进行诊察,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婴儿湿疹中医证型多见湿热浸淫证,其中湿热浸淫证87例(80.56%),脾胃湿蕴证2例(1.85%),血虚风燥证19例(17.59%)。湿热浸淫证湿疹发病时多累及头颈部(93.1%),而血虚风燥证湿疹发病时多数累及躯干后部位(68.42%)。婴儿湿疹发生于头颈部、下肢与瘙痒相关。结论了解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鉴于其头颈部的多发性,在预防调护方面,需要注意头颈部皮肤的保湿,以隔离外界的理化刺激。此外,根据中医证型与发病部位的关系以及瘙痒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在用药以及药物剂型方面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湿疹病例调查,探寻湿疹的不同证型、不同分期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临床病例调查。结果 (1)101例湿疹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0.6%;急性湿疹14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0%;亚急性湿疹75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1.3%;慢性湿疹1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25%。(2)湿热蕴肤证1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3.8%;脾虚湿盛证67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0.3%;血虚风燥证4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0;其他证型14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0%。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湿疹患者中,急性湿疹与亚急性湿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偏高;中医辨证分型方面,湿热蕴肤证、脾虚湿盛证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马拴全教授认为湿疹皮炎基本病机为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失去濡养,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以湿热为主;亚急性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马老师提出"因证施法,对症用药",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外治应遵循吴师机《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复幻",创立外洗方辨证治疗湿热蕴肤、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证型,即能体现局部用药特点,又能减少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提出治疗寻常痤疮,要以体质辨证为准则,切勿见皮治皮;调理体质为防治根本,分为阳虚体质痰瘀互结证、阴虚体质湿热蕴肤证、阴虚体质肝郁化火证、痰湿湿热体质湿热蕴肤证、平和质肺胃热证5个证型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