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热条辨>,又名<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所撰,是我国中医典籍中比较系统和完整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一部名著,其中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常见的湿热病证为主要内容,并包括痢疾和暑月寒湿等湿热类病证,而不限于一种单独的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上的乙脑、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中暑、痢疾和急性胃肠炎等多种急性热病.这类疾病,从中医病因学上来说,均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并且具有湿热蕴蒸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所以均称为湿热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因证治,虽然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已有初步论述,从张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东垣以至吴又可、喻嘉言等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也有一定的论述,但是还不够完整和系统,也不能形成湿热证的专门论著.直到<湿热条辨>的问世,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我国中医学关于湿热类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临证治疗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湿热病辨证治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湿热病篇》乃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为一部辨治湿热病的专著,系统总结了湿热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为历代温病学家所推崇。湿热痉证在湿温病过程中常见,多由于湿热病邪引起,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湿热病篇》对湿热痉证的群治论述全面而细致,条分缕析,制方精巧,变化灵活,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现对其辨治湿热痉证分析如下。1 湿侵经络,胜湿通络“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相似文献   

3.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第10条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薛生白治湿四法结合宣上焦、畅中焦、渗下焦的用药指导思想进行探析,对当前中医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腊荣辨治湿热病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腊荣辨治湿热病的特色430061湖北中医学院吕文亮张腊荣教授系湖北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几十年来致力于温病学的教学与研究,学验俱丰。在学术上不墨守法成规,博采众长,力求创新,尤其对湿热病的研究和辨治颇有独到之处,今就其有关湿热病的学术观点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6.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二条和第三条中集中地对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著,其中有关湿热的内容虽较简略,但对其辨治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探讨如下.一、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治法.外感湿热之初,病侵肌表,症见头痛,身体困重,恶寒,(?)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因肺主皮  相似文献   

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0.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为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等,在湿热病的病机和治疗方面,尤多建树,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爱就《湿热条辨》所载,对其治疗显热病的经验,管窥如下: 大法有四临证不拘是一“太阴内伤,湿吹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其病理特性,“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从而确定了治疗用药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宣:湿温初起,阻遏气机,治疗应  相似文献   

11.
许彭龄教授认为脾虚湿浊蕴结于内,复感外邪,内外合邪是导致湿热病发的主要病因,强调清化分消是辨治湿热病的有效手段。所谓"化"即推化泄浊、芳化运脾、宣化祛湿,使湿浊之邪分消而祛,因其有热,故适当配以清热解毒之品。除以药物治疗外,此类病患还应强调日常饮食起居的调养以固疗效。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阐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中"太阳中暍"条文要义的基础上,探析仲景治暑法对辨治暑病和运用清暑益气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吴鞠通的治湿理论以及治湿方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外感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且对于内伤湿热、寒湿杂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6.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戴春福(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关键词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对湿热类温病的辨证纲领,一般多以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的三焦辨证为准则,治疗上结合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论为法度。然此两书所论之病机和治法两方面仍嫌其不够明确和全面。本...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常见外感热病,隶属湿热温病,温病四大家均主张三焦分治湿热,遵从"异病同治"原则。临床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病,对内伤杂病相关湿热证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临床诊治内伤疑难杂病隶属湿热证范畴者,谨守湿热泛溢、郁阻三焦气机之理,紧扣苔腻、大便黏滞不爽等主症,常从三焦分治湿热,湿祛热除,诸症刻缓。  相似文献   

19.
湿热相关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湿热性质疾病在临床上的日渐增多及祛湿清热法的广泛运用 ,湿热相关概念之运用亦颇为常见。但有关书籍、刊物中出现湿热病、湿温湿热证、湿热病证互称的情况。教科书中亦未明确界定。其实 ,这些湿热相关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不揣鄙浅 ,试就各种概念内涵分析之 ,以就正于同道。1 溯源湿温一词 ,首见于《难经》 ,是指广义伤寒中的一种热病。晋·王叔和在《难经》的认识基础上 ,论述了湿温的病因证治 ,如《脉经》云 :“伤寒有湿温 ,其人常伤于湿 ,因而中 ,湿热相搏 ,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 ,腹满叉胸 ,头目苦痛 ,妄言 ,治在…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