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66-186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历代存在着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精"与"柔"的理解上。"精"当理解为精神爽慧,"柔"当理解为筋肉柔和。阳气具有温煦之性,能够温养神与筋,使精神爽慧、筋肉柔和。  相似文献   

2.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病候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与动作障碍有关的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动、阴主静"。经筋拘挛究其根本是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故治疗应调补阳气为主,通过重点加强背部及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线的针灸治疗,可以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  相似文献   

3.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此句乃是“养神则精,养筋则柔”的变句。阳气入内则养五脏之神,神爽则精足;阳气行外则养肢体之筋,气和则筋柔。王冰说:“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动静失宜,则生诸疾”。杨上善亦日:“卫之精气,昼行六府,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相似文献   

4.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唐代王冰于原文下注:“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自王氏之后凡注此者别无新见。纵观《内经》全书,并无阳气分“精”“柔”之论,历代注家如此随文附义,将阳气一物作“精”“柔”二质之分,实有惑后学,亦难与《内经》旨意相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义理何然,若能结合其前后原文是不难正确理解的。该篇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襞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相似文献   

5.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脾失健运,五脏虚衰,髓海失养”为主要病机,“周身疲劳,髓海空虚”为具体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述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该论述为后世理解人体阳气“状态”及对应“功用”提出了纲领性指导。津沽脏腑推拿作为CFS的治疗手段之一,借助手法调节腹部脾胃,进而影响清阳生发,达到调治周身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角度重新思考津沽脏腑推拿治疗CFS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万事万物之根本,也是人体之根本。扶阳之目的在于调衡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生理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本体结构,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气血、津液动态平衡"状态。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学"阴疽""附骨疽""附骨痈"范畴,"疽证"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通过扶助阳气起到温通经络、益精养神、柔筋养筋的作用,而扶阳养筋理论是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和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在辨病基础上的辩证论治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随证加减,从而为科学、准确地判断把握中医对慢性骨髓炎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提出了阳气的运养功能,王冰云:“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而历代注家,包括王冰自己,及至当今一些《内经》教材,在注释中,都只阐明了它的滋养作用,而忽略了其主要的“运”的功能。如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志聪则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  相似文献   

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主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既能养神,又能柔筋。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阳气柔筋的功用,并将其应用于痹证的治疗中。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多为致痹之本,因此很多医家善从滋补肝肾阴精治疗痹证。而笔者认为无湿不成痹,湿邪是致痹的重要因素,湿邪又与阳气有密切关联,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或湿胜则阳微,因此可推断阳气与痹证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而阳气本身也具备养筋之用,唯有散寒祛湿,温补阳气,使阳气通畅、充足,筋脉才得以濡养,则痹证自除。故痹证病机可概括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并提出温阳、通阳的治则,为今后治疗痹证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9.
钱小燕 《新中医》1997,29(10):21-22
笔者根据前人所云阳气之重要性,尤其是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对老年某些顽固性疾病,采用振奋阳气之法治疗,认为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多数医家都把“阳气”分为“精”、“柔”两个方面而加以注释。如王冰云:“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耎,以固于筋”。吴崑、张景岳注法与此略同。即“精”在此指有形物质,“柔”指性能作用。如此  相似文献   

11.
温阳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内化精微养于神,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虽然如此解释并不能完全达意,但对于临床的启示却是有益的。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按阳气能养神立论,以温阳法治疗神倦、精神萎靡、情绪抑郁、低落等患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中膝骨关节病种虽然繁杂,但属阳虚者占50%~60%之多,在临床过程中,应注意阳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决定性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在《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临床应用比较广。笔者通过重点加强脾胃经的温针灸治疗,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运动功能为主膝骨关节炎病症。  相似文献   

14.
睡眠障碍古籍记载为失眠(不寐、不得眠、目不瞑)、失魂(离魂)等,指非疾病引起睡眠与觉醒量与质的变化;多由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压力造成。神、魂、魄与生俱来,称之先天之神。《内经》记载魂由血舍、由肝藏,肝不藏血则血不舍魂,魂魄妄行,引发睡眠障碍。肝藏血,血舍魂,肝血魂正常,睡眠才能得到保障;肝血、肝阴不足及肝胆湿热,均影响肝藏魂。神有广义、狭义之别,与睡眠关系密切的主要指五神(神、魂、魄、意、志),即狭义之神。五脏对应五神,肝与魂相配,肝不藏血,血不舍魂,魂魄妄行则睡眠障碍。魂无所居则梦魇,阿胶、枣仁、枸杞、生地、熟地等养血滋阴之品,肝血得藏则不寐得治;魂失所藏易发梦遗;肝阴血不足则无以潜阳,风邪内动,肝血亏虚,魂游于外则夜惊,治以滋阴养血加镇静安神之品使肝血得养,卧则魂归而守。多卧治疗可选《赤水玄珠》"多卧醒睡汤"。多梦属肝血虚无以安魂定志,宜滋养肝阴,方选杞菊地黄汤。  相似文献   

15.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所言皆强调了“阳气”的极端重要性。孙师在《千金方》五脏病的治疗中,将其要旨贯穿于各篇治疗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医家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6.
从"筋"与"力"的字义考察入手,结合形神之间的关系对筋的体用关系进行发挥,提出筋的广义概念,指出广义之筋为筋与力的统一体,并分别从体用角度对筋的生、成、用3个生理方面进行论述,阐明阳气、阴血与筋、力共同构成的以体为基础、以用为主导的体用关系,论述了阳气与精、血在维持筋体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点明阳气者精则养筋之力、柔则养筋之体的阳气与筋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寻阳失其所与伤筋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历代注家从杨上善到张志聪,多持"阴阳各从其类"等理论加以释证。今由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反淫》篇中魂和魄子主客对话形式所体现的魂魄二元观对比可知,《灵枢·本神》篇认为,形魄俱生无有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此与《左传·昭公七年》中子产解释厉鬼作祟一事时所表达的魂魄观有类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主导地位,正如《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纤维肌痛综合征(FMS)以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失眠、抑郁、认知功能受损等神志异常表现,病机为阳气失调。针灸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具有通调阳气、扶阳祛邪的作用,在治疗FMS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黄帝内经》重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FMS的选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丽 《新中医》2014,46(5):8-11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深层理论内涵是强调了阳气与温法的重要性。火为阳气,亦为热之极,温法回阳救逆与攻坚不可替代。阳气"欲如运枢",顺应阳气气化乃扶阳、通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温养阳气可形神并治。温法始终为开启造化之生机,故当为阴阳气血不足治本之法。外治温法如灸法,泻可拔热毒外出,补可平衡阴阳,消散浮火。  相似文献   

20.
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医家的文献查询发现,推拿医家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往往是局部治疗为主,手法也是以筋伤推拿手法为主,但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柔筋温通手法,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脏腑推拿-经筋推拿的特点,以"筋喜柔、手法以柔和为贵"作为出发点,提出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的思路。治筋手法以"柔和"为贵,切忌使用刚强粗暴的手法,"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反增其害。腹部手法操作以充肝气、养肝血,肝气充盈、肝血濡养才能达到"柔筋"之目的。背部手法操作以"温"肾助阳为目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局部手法操作以"通"络,顺筋之性,手法以"轻、柔、透、巧"为宗旨,沿经络走行用摩、揉、推按、拨进行操作,以达通络之目的。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该套手法可行,但是该套手法的实验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