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书写中医病历时,有些同志往往把喉核的望诊写成“未见乳蛾”或“乳蛾不大”,甚或漏掉.而咽喉部的望诊对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翻阅了部份中医喉科方面的书籍,将喉核与乳蛾的区别摘录如下: 喉核即腭扁桃体,为咽前柱(舌腭弓)  相似文献   

2.
咽喉病在我国医学上向来受到重视,至令留传的第一部医书——内经早有很多记载,以后经过长期的经验,更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内经上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生气通天论)这是说明了喉属呼吸、咽属消化的两个不同系统。又说:”心欬之状、欬则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欬论)说明欬嗽猛烈能诱致咽喉肿痛。又说:“一陰一阳结、为之喉痹。”(陰阳别论)说明人体生理变化引起的喉病,这是内在的因素。内经上又说:“邪客于手少阳之脈令人喉痹,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嗌痛。”又说:“嗌中肿不  相似文献   

3.
加味桑菊饮治疗喉源性咳嗽9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江西中医药》2003,34(10):20-20
喉源性咳嗽 ,是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咳嗽的同一类疾病 ,但其症状与咳嗽又不完全相同 ,近年来以喉源性咳嗽论治在临床上多有报道 ,颇受启发。现将 1999~ 2 0 0 2年间本人运用加味桑菊饮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93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 3~ 5 0岁 ,其中男性 3 9例 ,女性 5 4例。均有咽痒、干咳 ,甚则奇痒干咳 ,夜不能寐 ,伴咽腔暗红、充血 ,部分患者可见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 ,痒咳频发 ,少痰或无痰 ,舌淡红、苔白滑或舌红、少苔 ,脉多滑或弦细。排除结核、肺炎等疾病 ,血常规和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病程 5~ 90天 ,…  相似文献   

4.
金真 《江苏中医药》2004,25(7):33-33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咽中如有炙脔”,后世多称之为“梅核气”,是指患者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妇人多见。笔者采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兹择验案1则介绍如下。胡某,女,37岁,职员。1 987年8月7日初诊。患者因家庭不和睦,长期精神抑郁,于一次生气恼怒后不久,自觉喉中有物粘附,每因情绪不畅而加剧,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嗳气时作,善太息,不思饮食,作泛呕恶,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滑。中医诊断:…  相似文献   

5.
针刺合局部放血治急喉痹7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伟 《江西中医药》1999,30(5):42-42
急喉痹是以咽痛、咽粘膜肿胀为特征的常见急性咽病。笔者在1996年10月~1997年2月,运用针刺结合局部放血治疗急喉痹74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急喉痹”诊断依据:(1)咽痛,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  相似文献   

6.
李华  李轩 《国医论坛》1991,6(4):44-46
梅核气,是一种咽部感觉异常的病症,西医称之为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古医籍中对本病描述颇多,如《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痰结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仁斋直指方》指出:“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医宗金鉴》也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在治疗方面,一般沿用《金匮》之半夏厚朴汤,然一法难应万变,故不少医家在临床上或宗经方化载而治,或据辨证遣方用药,或另辟针刺推拿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7.
八味利咽煎治疗慢性咽炎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笔者采用自拟方八味利咽煎治疗慢性咽炎患者 1 0 8例 ,经服药 2 0~ 3 0剂 ,结果46例痊愈 (自觉症状及咽壁淋巴滤泡消失 ) ;3 2例显效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淋巴滤泡缩小或减少 ) ;1 8例有效 (自觉症状减轻 ,淋巴滤泡存在 ) ;1 2例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变 )。本病属中医“喉痹”、“梅核气”范畴 ,治疗不外乎养阴清热、消肿散结、化痰利咽。八味利咽煎中 ,乌梅配甘草酸甘化阴 ,清虚热而生津 ;猫爪草、玄参、法半夏化痰软坚散结 ;升麻、威灵仙一升一降 ;桔梗利咽 ,使“肺胃门户”之咽喉气机通畅 ,则喉痹可消八味利咽煎治疗慢性咽炎108…  相似文献   

8.
一、对咽炎的认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医藉《内经》里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可见古人对咽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黄老指出:“咽喉病既是人体内在病变的局部反应,亦能影响全身。”这种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正是中医喉科学的特点。黄老认为:上腭红肿及咽关肿痛者多属肺胃积热,或感受风邪;咽后壁干痛,干甚于痛,咽关色暗红者,多属于阴虚为患;若仅吞咽不利,似有一物梗塞,咽之不下,吐之不  相似文献   

9.
喉咽本属肺胃 ,然自仲景以来便咽喉并称 ,或总称咽。肾经循喉咙 ,挟舌本 ,并不入咽。《伤寒论》310条猪肤汤证 ,本肾阴不足 ,虚火循经上炎之喉痛 ,先师亦称之为咽痛。后世或咽或喉 ,皆并称咽喉 ,或独称咽 ,沿袭已久 ,故今亦从之。按咽喉与经络而论 ,肺经过喉 ,胃经循喉 ,心脾二经挟咽而小肠经循咽 ,肾经循喉。脾本中宫己土 ,多寒多湿 ,故其经虽挟咽 ,而其病每无咽痛之证。而大肠经虽未入咽 ,然其与胃同属阳明 ,多气多血 ,多火多燥 ,相接于面。故胃肠之病每多关联 ,而大肠之病 ,倒常见咽痛之证。按咽喉之痛 ,每因于火 ,舍此则鲜之又鲜也 ,倘…  相似文献   

10.
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喉痹”之类,笔者仅就临床体会,管见如下。一、辨证1.辨痛与不痛以分冷、热痹:慢性咽炎,多有咽部异物感,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时自“吭喀”;检查咽部每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颗粒大小不一,高出粘膜或红或  相似文献   

11.
简阳县名老中医郑庶侯先生擅长喉、牙专科。他常用“针放”治疗喉、牙疾病。尤其是舌痈有立竿见影之效。余将此法运用于临床,果然收到了桴鼓相应之效。现介绍如下: 施××、男、16岁、农民。因舌体肿大,转动不灵,饮食困难五天,于1973年7月12日就诊。诊见舌体左侧肿大,灰白而亮,边呈锯齿状。苔黄厚,脉数。遵郑老:“凡舌痈症,病所灰白而亮,已溃脓,急宜‘针放’”之意,即在舌底左侧近臼齿处用三棱针,向舌中斜刺之,深约8毫米,流出脓液约10  相似文献   

12.
甥,王贤任,1962年时15岁,当年10月5日晚饭后,其兄弟先后来诉::“他吃成水鱼后,‘吊钟’突然跌下,痛苦难堪。”急催往诊。余思及古人云:“跑马看喉咽”丞言其急,乃忽忽骑车往视,见其卧下哭泣,痛楚难言,但以手指喉间,呼吸气急,有窒息之虞,摸其额则发热,观其喉间见悬壅垂肿如大荔枝,色紫红光亮,附有痰涎,舌上有血迹,脉数,面目皆红,因思针灸歌诀云。“颔肿喉痹少商痊”。急以指按少商穴  相似文献   

13.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咽部干燥或灼热或发痒、微痛、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局部检查见咽部暗红、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属中医学“虚火喉痹”、“帘珠喉痹”范畴。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疗效不十分满意,笔者于2001年3月~2003年2月收集门诊病人52例,采用中药结合微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总结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咽肾相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程红亮教授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涉及咽、喉、口和舌等部位,且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皆不同程度与咽相联系,据此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时应结合不同经脉的病证特点,以“辨经”为“论治”的核心。程红亮教授认为肾经与咽喉部关系尤为密切,“咽肾相关”实质是以任督二脉为桥梁,构建起咽、脑与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任督二脉、肾经组穴为主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起到了通络调神、宣通咽喉之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梅核气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大甚为喉介。”丹波元简解释说 :“脉经作喉介。介、芥古通 ,乃芥蒂之芥 ,喉间有物 ,有妨碍之谓。”历代名称多有衍变 ,《灵枢》作“喉介”,《金匮要略》谓“咽中如有炙脔”,《诸病源候论》谓“咽中如炙肉脔”,《甲乙经》作“喉”,《脉经》亦作“喉介”,自《南阳活人书》首用“梅核气”一名 ,一直流传至今。本症在内科和咽喉科门诊常见 ,患者除咽中异物感外 ,还可伴有口干作苦、咽痒欲咳等症。此类不适感觉 ,每遇情志波动则作 ,繁忙无暇则消 ;吞咽唾液作梗明显 ,饮水进食则畅通无碍 ;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16.
安广林  孙东华 《新中医》1992,24(1):31-32
外感病,特别是表证解后,喉痒致咳为临床常见证状之一。其证可见:咽喉作痒,痒则呛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咽侧壁及咽后壁色赤。舌脉无明显改变。笔者选用的手针疗法,治疗喉痒致咳122例,多数情况下取得一次治愈。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咽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咽炎,因咽后壁粘膜发生慢性炎症故名,与中医的“喉痹”相类似。如《医学纲目》曰:“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所以慢性咽炎可以包括在“喉痹”范围,为喉科最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病因与诊断祖国医学有咽喉上接口腔、下连肺胃两系;足厥阴肝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足少阴肾经脉,循喉咙,挟舌本等记载,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盛氏“咽四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盛灿若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或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经验总结。“咽四穴”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古今文献也无记载,故自定为“咽四穴”。历代医家对咽喉部自古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灵枢经》之《忧馈无言》篇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这段论述,说明古人对发音器官的观察研究已相当深入具体,认识到发声在会厌,且与咽、喉、口唇及舌有关。又谓:“人碎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诸病源候论·风冷失音候》云:“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雍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雍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治疗咽喉部疾病,或以咽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局部取穴,能够通调局部经气,起行气活血开音之效。本类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均有密切联系,《古今医统》云:“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故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  相似文献   

19.
菘蓝(板蓝根;大青叶):板蓝根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大青叶为菘蓝的干燥叶。多为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大青叶: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能。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板蓝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广州白云山中药厂生产的“白云山“~板蓝根颗粒剂是我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为了从源头上保证该产品的质量,1998年开始,该厂依托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  相似文献   

20.
急性扁桃体炎系內科疾患中比較常见的疾病,乃一种A組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咽部尤其是腭部扁桃体的感染,具有传染性,流行的季节,以春、冬两季为較多,此或与气候的寒冷有关。急性扁桃体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沒有这一病名;但远在“黃帝內经”一書中,就有了类似本病的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司天,客胜則喉痹”,“头痛,嗌肿,耳聋”,“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喉痹”,“太阴之胜,火气內郁,甚則热格喉痹”,又厥論說:“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肿痓,治主病者。”“灵枢”經脈篇說:“腎足少阴之脈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