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沈英森治疗肿瘤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英森教授治疗肿瘤经验丰富,疗效可靠.笔者有幸侍诊两载,现将其治疗肿瘤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 一看正气盛衰 1.1 正气尚可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沈教授强调中西医疗法相结合.尤其是青中年患者,一般正气尚盛,宜先进行靶点明确的手术、放疗或化疗.此时中医治疗措施如大黄、芒硝施用于邪盛而正气不虚之患...  相似文献   

2.
王慎轩老先生是著名的妇科医家,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见识独到。他认为治疗崩漏应在古代医家学术基础上,重视脉诊,详审脉证,分别施治;治疗痛经应详查病因,细分证型,兼以辅助疗法;治疗不孕应先明受孕之条件,后从先天与后天方面审证求因,分别论治;带下的治疗以任脉为本,且多与湿邪有关,应利湿去带,标本同治;治疗经闭在分虚实的基础上又分若干证型,以其常用方药对证治疗;治疗难产则分母病与胎病,且又各分虚实分别治之。  相似文献   

3.
<正> 藿香正气散治疗腰痛杨某,男,71岁。1976年12月6日初诊。因搬移重物而致腰扭伤,腰部痛不可忍,转侧不利。1天后仍不缓解,经按摩、针灸、拔罐痛亦不减,反增腰部沉重酸痛。刻诊:舌苔薄润、脉浮紧。乃处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20克,白芷、陈皮、紫苏各10克,白术、茯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然知常方能达变,诊脉之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知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机、病位,而且还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在论述消渴病因、病机、脉诊、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对于辨证论治理论的贡献尤为突出。朱氏继承并发展前人所论消渴病因;开创"阳有余阴不足""相火妄动"及"六郁致消"学说阐述消渴病机;通过脉诊对消渴病进行辨证,进而提出保护正气、滋阴泻火、三消分证论治等消渴治疗的新理论。朱丹溪独特学术思想在消渴"因、机、证、治"方面的认识,丰富了消渴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气血津液失常,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相互搏结,日久成积,病机属本虚标实。徐荷芬是江苏省国医名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诊抄方,现整理徐老治疗肿瘤并发症临证验案3则如下。1  相似文献   

7.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8.
陆德铭教授认为,肿瘤的病因主要为正气亏虚、邪毒留滞,治疗应以温补脾肾、清热解毒为大法;对于肿瘤术后的治疗,尤其应重视扶正的重要性,标本同治,以期正复病除。  相似文献   

9.
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法,是留学生中医教学的重点,然而因其深奥、抽象的描述方法以及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趣味教学,注重脉诊中的中医文化传授;形象教学,以脉象图、意象图、脉象动画等形式辅助记忆;实训教学,强化脉诊实践,实现脉诊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刘嘉湘调补脾肾疗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嘉湘教授为全国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师从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临床工作近40年,倡导以扶正法为主防治肿瘤。笔者有幸侍诊刘师期间,体会到他特别重视调补“先天”与“后天”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现总结如下。1正气亏虚重在脾肾刘师认为肿瘤发病往往正气亏虚在先,随之邪毒乘虚侵袭。正虚邪侵而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水聚为饮,湿聚为痰,血滞为淤,内外合邪,邪毒痰淤互结,日久肿块乃成。刘师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同时指出…  相似文献   

11.
肿瘤病机是以正气虚弱为本,兼有有形之邪。在肿瘤的治疗中应扶正祛邪。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广义之胃气即人体之正气,所以"保胃气"在肿瘤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刘永惠教授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提倡"保胃气",以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其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舌质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舌苔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但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舌象、脉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中医脉诊客观化的内涵、脉象仪及脉图参数指标的概念及意义,系统总结了脉诊客观化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肿瘤等临床常见疾病中的评价方法与应用进展,分析了当前脉诊客观化在临床评价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建立规范统一的脉诊客观化评价标准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尺后脉为我省已故名老中医陈荫南先生所独创 ,是陈老通过多年诊治疾病 ,不断观察 ,从经验教训中精心琢磨、领会而悟出的。笔者有幸拜读他《脉学发挥论“尺后脉”》的文章 ,根据陈老的理论 ,多年来将其应用到疑难病中指导诊断和治疗 ,具有很高的实用意义 ,收到显著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尺后脉的部位、诊法及脉理陈老认为 ,尺后脉是在尺脉后按之应指有神者谓之。其脉诊部位在手太阴肺经尺脉后到孔最穴之间 ,但部位不拘长短大小 ,只以尺脉后有明显搏动 ,三指按之皆应指为标准。临证时通常先诊寸口三部脉息如何 ,然后再将三指推到尺脉之后察…  相似文献   

15.
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是五色脉诊;其早期脉诊以察脉色、按脉形为主,中期脉形与脉气合参,后期则以诊脉动候脉气为主;不同诊法间的移植与互通是扁鹊色脉诊的鲜明特征;其早期的阴阳、藏象学说,以阳明属心、太阴属胃、少阳属肝;治疗手段以砭灸、方药为两大利器;治疗原则强调"补虚泻实";针灸治疗经脉病症,直接取有过之脉的脉口处,并标明针刺几下——一次针刺的剂量,充分反映了扁鹊医学"守数精明"的诊疗特征。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针刺运用的脉法丰富多样,未涉及临床实践内容的文献占近1/3;针刺治疗配合诊脉有理论依据并具有临床意义,目前现代针刺治疗中诊脉不受重视是事实,《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目前中医传承中被忽视的珍贵内容,亟需继续传承发展,利用现代科研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期望可促进脉诊的中医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是探求病因病机、指导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脉象的形成具有客观物质基础。要学好脉诊,应重视传承经典,多参师,在实践中体认。临床上应重视四诊合参,以全面把握病情,审因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肖通吾老中医,河北武安县人,为山西近代名医之一。自幼出生于中医世家,继承父辈之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在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肖老对于脉诊的应用和治疗虚劳杂症的学术经验,作一简略介绍。诊断疾病首重脉诊虚劳杂症的症状复杂,难以辨证,脉诊可以反映正邪之盛衰和病性之虚实,因而肖老在诊断疾病时,在应用四诊中首先重视脉诊。他说:“脉法为施治之本。善诊者,首求病本,而脉为求本之法也。盖五脏六腑居其  相似文献   

19.
独取寸口法由于更为简便及方便脏腑辨证等原因而取代人迎寸口脉诊法成为脉诊的主流,但相关实验证实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治疗确有较好疗效,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人迎寸口脉诊法要在临床应用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以病侧的人迎寸口脉象为准;②脉象的盛以脉形的宽窄盛衰鉴别;③脉象的躁以血流速度鉴别;④治疗取穴应取相应经脉的原穴为主;⑤人迎寸口脉诊法的补泻对象、调整的经脉穴位、治疗间隔都与临床常用的针灸治法不同;⑥治疗后要复查脉象。  相似文献   

20.
《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易为汤剂加减,治疗泄泻,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一、外感暑湿泄泻童××,男,38岁。84年7月26日诊。诉发热恶寒,头身痛,胸闷泛恶,肠鸣泄泻,日泄6~8次,发病已3天,苔腻,脉浮。辨证:外感暑湿泄泻。治以疏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