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于发育理论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坐位障碍脑瘫的疗效,为按照不同发育阶段给予相应的针刺治疗坐位障碍脑瘫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16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基于发育理论的针刺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釆用常规的针刺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中坐位20项和表面肌电图(SEGM)检测患者背阔肌和腹直肌中的RMS(均方根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B区20个项目和表面肌电图中背阔肌和腹直肌的RMS(均方根值)平均值、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在坐位态下躯干伸肌群的肌肉收缩激活(或募集)速率增快。在运动过程中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运动,使得其抗重力伸展和自主活动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坐位平衡能力提高。结论基于发育理论的针刺方案早期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按照不同发育阶段给予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脑瘫的运动水平及坐位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婴幼儿发育理论的针刺方案治疗早期脑瘫儿坐姿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期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基于婴幼儿发育理论的针刺方案,对照组采用头针方案。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不同组别、不同脑瘫类型的患儿治疗前后的坐位功能进行疗效评价;采用表面肌电仪记录坐位相关大肌肉(背阔肌、竖脊肌、腹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变化;并应用尼莫地平法评价两组患儿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坐位功能得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坐位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坐位功能得分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1);坐位主要相关大肌肉RMS信号变化为:随着坐位的完成,背阔肌RMS信号逐渐减弱,竖脊肌信号逐渐增强,腹直肌信号稍减弱。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背阔肌RMS信号明显降低,竖脊肌RMS信号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50/56)]高于对照组[77.78%(42/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婴幼儿发育理论的针刺方案可以有效提高8个月~1岁坐姿异常的早期脑瘫患儿背侧伸肌肌力,从而改善坐姿,有利于患儿坐位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40例小儿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19例,针刺结合康复组21例,康复组患儿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患儿采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治疗体针取百会、哑门、曲池、环跳、三阴交等穴,施热补针法,不留针;头针取智三针、脑三针、运动区、平衡区等穴,不提插捻转,留针1 h。均隔日1次,3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和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与针刺结合康复组显效、无效和有效率分别为12(63.16%),18(85.71%);7(36.84%),3(14.29%);63.16%和85.71%,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GMFM评分和脑瘫综合功能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GMFM评分和脑瘫综合功能评分均有显著增加(P<0.01);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单纯康复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提高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的针刺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站立平衡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和核心组各15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头针+体针治疗,核心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核心肌群针刺。以站立位平衡指标(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前后与左右方向位移标准差、COP前后及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重心摆动轨迹长度、重心移动椭圆面积)、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的D区评分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①两组治疗后COP左右方向位移标准差、平均运动速度及重心摆动轨迹长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核心组治疗后前后方向位移标准差、平均运动速度优于治疗前(P0.05);核心组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GMFM-88D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核心组的评分增加值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与核心肌群针刺均可部分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站立位平衡,核心肌群针刺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脑瘫组)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11例)和康复组(9例),并纳入1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针刺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大椎、身柱、命门等,其中四神针(左右两穴)和同侧颞三针各连接一组电极,断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评估两组脑瘫患儿发育商(DQ)评分,并采集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及正常组儿童入组时血液样本进行氨基酸代谢组学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康复组患儿治疗后适应性、精细动作、个人社交DQ评分升高(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DQ评分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脑瘫组患儿治疗前血清L-谷氨酸、L-鸟氨酸、L-酪氨酸、L-蛋氨酸和L-精氨酸下调,L-组氨酸、L-瓜氨酸、5-羟赖氨酸、L-谷氨酰胺上调,脑瘫组与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所映射的功能通路包括精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与脑瘫组比较,针刺康复组患儿治疗后血清L-组氨酸下调,且L-瓜氨酸有下调趋势。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其效应可能与下调L-组氨酸、L-瓜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CP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给予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和下肢肌群肌张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和血管搏动指数(P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GMFM-88量表(B区、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腘绳肌、腓肠肌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实验组VP高于对照组(P0.05),PI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加CP患儿脑组织血流量,修复受损的脑细胞,改善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肉张力,治疗小儿C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阴阳经不同经穴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0例,分为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及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阴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阴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阳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光明、悬钟。3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治疗后,MAS分级、痉挛程度改善方面,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康复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双侧iEMG均降低(均P0.05),康复组右侧iEMG升高(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i EMG均低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前后iEMG差值高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经针刺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程度,且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躯干肌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和单独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59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针康组30例,予以躯干肌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29例,予以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每位患者行平衡功能疗效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评定。结果:针康组和康复组患者平衡功能疗效评分在治疗后(38.47±11.34,32.55±10.02)均高于治疗前(14.56±6.00,13.5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针康组平衡功能疗效评分高于康复组(P0.05)。针灸组和康复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在治疗后(61.33±18.47,51.72±17.28)均高于治疗前(22.50±6.79,24.48±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针康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躯干肌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皮针刺治疗对脑瘫患儿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存在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的脑瘫或合并癫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99例)和常规康复组(85例)。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维持原抗癫痫用药方案,常规康复组予常规运动训练、推拿等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15次为一疗程,休息20d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针康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头皮针刺治疗,以神庭、本神、四神针为主穴,配穴取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颞三针等,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5d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VEEG)情况。结果:治疗后针康组好转27例,无变化47例,加重25例;常规康复组好转11例,无变化46例,加重28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脑瘫合并癫痫患儿,针康组好转8例、无变化4例、加重4例,常规康复组无变化4例、加重7例,针康组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脑瘫合并癫痫样放电患儿,针康组好转19例、无变化43例、加重21例,常规康复组好转11例、无变化42例、加重2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刺并不会增加脑瘫合并癫痫或癫痫样放电患儿癫痫发作或脑电图异常加重风险,并且对脑瘫合并癫痫发作患儿,头皮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和肌张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腘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可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能力,应用效果优于单独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运动揿针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肌电组、联合组和揿针组,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肌电组采用单纯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揿针组采用七星穴揿针埋入,联合组采用七星穴揿针埋入的运动针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3组治疗前以及治疗第3、6、9周的患者肌电积分值(i EMG)以及治疗前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治疗第3周3组肌电积分值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联合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揿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3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揿针组、肌电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以及AH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肌电组和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SSQO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疗效比较,联合组优于肌电组和揿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揿针埋入七星穴联合核心肌群的个性化运动,再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肩痛和肩关节脱位情况,提高核心肌群的肌力和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患儿只接受Bobath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在采用热补针法治疗的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手法训练。体针治疗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取穴神门、华佗夹脊、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绝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太冲、太溪,其中在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等穴施热补针法,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头针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运动区,不提插捻转,留针60min,隔日治疗1次。均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2)对脑瘫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21/30)和60.00%(18/30),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显著优于康复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抓握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实物操作评分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显著升高(P0.05);针刺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现代Bobath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随机将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针刺拮抗肌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优于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松治痛法对腰肌劳损患者肌张力、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作用。方法将8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4组。松筋止痛推拿组20例、柔筋补脾中药组20例予以松治痛法,分别予松筋止痛推拿、柔筋补脾中药治疗;复方氯唑沙宗片组20例、功能锻炼组20例作为对照干预,分别予复方氯唑沙宗片、功能锻炼治疗。4组均连续治疗14 d。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2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腰肌劳损组治疗前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指标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及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各组腰肌劳损患者治疗后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指标RMS、MPF及TNF-α、IL-6水平。结果腰肌劳损组治疗前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指标RMS、MPF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松筋止痛推拿组治疗后RMS值高于功能锻炼组(P0.05),各组腰肌劳损患者治疗后MP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肌劳损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松筋止痛推拿组、柔筋补脾中药组、复方氯唑沙宗片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功能锻炼组(P0.05),柔筋补脾中药组、复方氯唑沙宗片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松筋止痛推拿组(P0.05),柔筋补脾中药组与复方氯唑沙宗片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腰肌劳损患者治疗后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松治痛法指导下的松筋止痛推拿和柔筋补脾中药均可改善腰肌劳损患者竖脊肌肌张力,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揿针贴耳穴治疗脑瘫合并智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将于我院康复治疗的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头针组及常规治疗+头针+揿针组,分别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头针并配合电针治疗、常规+头针+揿针贴耳穴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常规治疗+头针组及常规治疗+头针+揿针组DQ分值显著提高,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头针+揿针组DQ分值提高优于常规治疗+头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头针组、常规治疗+头针+揿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90%、92.5%,常规治疗+头针组及常规治疗+头针+揿针组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揿针贴耳穴治疗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儿智力及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揿针埋针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小儿脑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靳三针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脾俞、肾俞、肝俞、太冲、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揿针埋针治疗。治疗前后各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积分、Gesell发育量表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针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长留针结合体针半刺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和脑部血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64例。对照组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头穴长留针结合体针半刺法,观察患儿治疗前后脑部血流量、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表面肌电图改变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较治疗前、对照组降低,脑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A、B、C、D、E区及总得分较治疗前、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平均功率频率(MPF)、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较治疗前、对照组升高,肌张力较治疗前、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长留针结合体针半刺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功功能和肌张力,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