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疽的辨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河北中医》2010,32(6):933-934
<正>脱疽是指四端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脱疽之名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又名脱骨疽、敦痈、甲疽等,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  相似文献   

2.
脱疽指下肢气血周流受阻 ,脉络闭塞不通的疾病 ,属于中医外科疑难重症。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外科 3 0余年 ,运用通法治疗脱疽 ,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运用依据1 .1 肝脾肾亏虚为本 :脱疽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 ,早在《灵枢·痈疽》篇即有“发于足趾 ,名脱痈 ,其状赤黑 ,死 ,不治 ;不赤黑 ,不死。不衰 ,急斩之 ,不则死矣”的记载。《外科正宗》对脱疽病因的论述 :“夫脱疽者 ,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 ,熏蒸脏腑 ,丹石补药 ,消烁肾水 ,房劳过度 ,气竭精伤”。唐师认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病发病之本 ,寒、湿、热、瘀为发病之标…  相似文献   

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脱疽”范畴.它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周围血管疾病。远在二千多年前的《灵枢·痈疽篇》有过脱疽的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即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汉·华佗著的《神医秘传》描叙得十分清楚,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  相似文献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劳动人民中间较常见的,而且是一种比较难治的慢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目前一般都认为本病是祖国医学所谓的“脱疽”。脱疽这个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篇》称为“脱痈”。至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才改名为“脱疽”。我们体会,古代医书中所谓的“脱疽”,除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5.
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篇》的要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张仲景对疮痈诊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略谈内生胸腹、脏腑之中的疮痈诊治,以抛砖引玉。1细味原文根据《疮痈篇》经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1疮痈的概念和诊证分类:张仲景《疮痈篇》将疮痈证分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证;“疮痈”可能是指外生肤肉之类表面皮肤之痈、疽、疔、疖之属。肉痈是包括肠痈、肺痈、胃脘痈、肝痈、腑结、结等证。金疮是指金、石、锐器所伤的疾病,此外,如外伤性血肿、骨折、外伤性骨疽亦可能在此范围。浸淫疮是指:湿疹、流注、褥疮、痈、疽、阴阳…  相似文献   

6.
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脱疽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严重时趾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灵枢·痈疽》中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  相似文献   

7.
四妙汤加味治愈项、背痈3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痈症在临床上多见于项、背部,在祖国医学属于有头疽范畴,是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治疗不当或误治会导致疽毒内陷(脓毒血症)而成险候,本文应用四妙汤治愈项痈、背痈等31例,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内服:四妙汤《外科精要》组成:生黄  相似文献   

8.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又名贝尔格氏病。属祖国医学“脱疽”、“脱骨疽”、“十指零落”等范畴。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好发于东北、华北等地区,工人、农民发病率较高,尤其青壮年(20~45岁)男性最多见。《灵枢·痈疽篇》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太素》《甲乙经》作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脉管炎的认识中医学统称此病及其他肢端缺血症为“脱疽”、“脱骨疽”,“手足脱疽”、“十指(趾)零落”等。《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说明早在两  相似文献   

11.
<正>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是治疗阴证疮疡的名方,主治脱疽、流注、鹤膝风。近年来笔者据"异病同治"之理,抓住寒性凝滞病机,对该方灵活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四妙勇安汤源出今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江 《陕西中医》1992,13(3):136-136
<正> 四妙勇安汤由金银花,元参、当归、甘草四味药组成,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临床主要治疗毒热壅盛所致的疮疽痈疡之证,近代则多用于热毒型脱疽,效果堪称良佳。现中医高校统编教材《方剂学》(五版)等书均将此方列为痈疡剂的重点方剂,以之作为阳症脱疽的代表方付诸教学传授和临床使用。对于本方方剂所出,现今医籍及许多辞典类工具书均相认为其乃出自《验方新编》一书。但亦有方书认为此说尚不足以成为最终定论,如全国高校五版教材《方剂学》即在介绍此方时于方解后着重指出:“本方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外科疾患的認識和治疗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如痈、疽、发背、疗疮、对口、瘰瀝、瘿瘤、疥、癣等。这些外科疾患,在我国厉代的中医文献中均蘊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論和宝貴的治疗经验,尤其对于痈疽的認識和治疗更有所阐发,故将痈疽作为探討的重心,就管见所及,臚列于后,欠妥之处,尚冀同道指正。(一)中医对(?)疽病名之确立痈疽系中医外科部分疮疡之总称,亦系外科中之大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着广泛的記载,如黄帝內经中就載有猛疽、天疽、甘疽、米疽、銳疽、骨疽、肉疽、股陘疽及頸痈、疵痈、厉痈、脫痈等十三个名称;又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论又載有緩疽、瘭疽、行疽、风疽、水疽、肘疽、禽  相似文献   

14.
黄瑛 《新中医》2005,37(12):77-78
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脱疽章中对"消渴脱 疽"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一些治疗方法一直为 后人所效法。兹就《外科正宗》对消渴脱疽论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5.
<正> 清热解毒法是疡科治疗的总法.它是根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和《医宗金鉴》:"疮疡原是火毒生"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立法施治,以使热清毒解,痈疽皆平.清热解毒法,广泛应用于外科的各种病症中,又自始至终应用于每一病症的各个阶段中.因此,掌握和运用清热解毒法,就显得极为重要.长期以来,不少医家认为:痈属阳,属热;疽属阴,属寒(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痈有火毒之滞,疽为寒痰之凝.")将附骨疽(骨髓炎)  相似文献   

16.
<正>原始社会,人们逐渐掌握了用植物包裹伤口,拔去肌肤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用淤泥或植物汁渣涂敷皮肤痈肿,用锋利的石头刺破痈肿等方法,这就是中医外科伤科的早期萌芽。《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这种切开痈肿排脓引流的砭石,即是最早的外科医疗器械。《山海经》还记载了痈、疽、瘿、痔、疥等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17.
<正>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是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的主方。而阳和汤源于《外科全生集》,是治疗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阴寒之病的方剂[1]。笔者将补阳还五汤和阳和汤两方化裁合用治疗肢  相似文献   

18.
《外科讲义》为广东省名中医管霈民所著的一部优秀的伤科学著作,体现了管氏对于外科疾病的学术理念和用药特点,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从《外科讲义》出发,发现过劳可引起诸如痔疮、脱疽等外科疾病,并通过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对过劳导致外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对外科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足最早由Oakley在1956年提出。1972年Catterall将其定义为"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中医学根据糖尿病足有可致肢端坏疽的特点,把其归为"脱疽"、"脱痈"范畴。《灵枢·痈疽》日:"痈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至《刘涓子鬼遗方》则改称为"脱疽",并沿用至今,书中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本病的发病特点,而且对该病治法及预后皆有论述。笔者通过阅读古籍对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