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仲方先生遗稿一帧,言黄芩疗诸失血,言简意赅,颇有启迪,今整理如下,以飨同道。黄芩味苦性寒,为临床常用之清热药。《纲目》集前人经验,谓黄芩能疗“诸失血”,真乃要言不烦,尽其擅治诸血之功。以单味黄芩止血者,古方已有见及,如《圣惠方》治衄血、吐血之黄芩散;《本事方》之治崩中下血方;《千金翼方》之治下血方;《瑞竹堂经验方》治七七后天癸却行之芩心丸等,其或为散,或为丸,或为汤剂,足见其用之广拓。  相似文献   

2.
董建华教授论治肾性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新中医》1992,24(12):16-17
肾性水肿,是指因泌尿系统疾病而导致的以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治疗难度较大。著名老中医董建华教授,辨治肾性水肿具有独到之处。董老认为,肾性水肿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兼有脾肺两脏虚损,标实症复杂多变,或为水湿,或为湿热,或为  相似文献   

3.
肛门坠胀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门坠胀是肛肠科常见的症状 ,其表现或为便意频频 ,或为里急后重 ,或为肛门下坠感 ,或为肛门内异物感。临床上有些患者以肛门坠胀为主诉 ,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直肠镜及钡剂造影等检查 ,排除肛肠科手术之征后 ,笔者分型论治而效果颇佳。1 病因病机肛门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肺气之宣肃、脾气之升清、肝气之疏泄、肾气之开阖。若肺脾肝肾等脏腑有病 ,均可引发肛门病变。正如《血证论》中论述 :“魂门之病 ,有由中气下陷 ,湿热下注者 ;有由肺经遗热 ,传于大肠者 ;有由肾经阴虚 ,不能润肠者 ;有由肝经血热 ,渗漏魄门者 ,乃大肠之末与各脏腑相…  相似文献   

4.
口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腔炎、口腔溃疡。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多为火热所致,或为心火上炎,或为肝胆实热,或为脾经蕴热,或为虚火上炎等。然而临床中确实也有特殊类型之口疮,即使反复应用清热泻火、解毒之剂,或按虚火论治,然病情终不缓解,致使病程缠绵,久久不愈。此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病人的体质情况。恰当应用补气与养血之剂,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补土伏火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之为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治以苦寒直折,补益去火,此之常也,然临床中时常遇火证治以常法而不效或效而甚微,辨证应用补土伏火法治疗疑难杂证,每取良效。  相似文献   

6.
署名陈修园的《医医偶录》并非陈氏原版,其原书或为陈氏自拆其书,或为自改其书,或为自隐其书。现今此书应为《笔花医镜》内容,或为二者之捏合。书中内容执简驭繁,融会贯通,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7.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8.
对药即处方中成对出现的药物,是遣方用药的一种形式。肖承悰教授临床擅用对药,取之作用或为加强功效,或为寒热调和,或为动静结合,或为攻补兼施,或为减轻毒性,使处方理法得当,频见良效。本文整理肖师临床运用对药的部分经验,以期探研其用药特点,进一步传承发扬其学术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9.
保津养阴在温病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探讨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当先了解温病之基本病机,因“耗津伤阴”乃贯串于温病全程之基本病机,故保津养阴则为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也必然贯串于温病治疗之始终。其他治疗法则,均可统一于这一基本大法之中。或为保津养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辛凉透邪法、清热解毒法、泻下存津法;或为本法所衍生,如清营凉血法;或为与本法相配合的兼有  相似文献   

10.
正汗多则亡阳而耗血,故心虚悸而叉手自冒也。桂枝益气固表,甘草补中助阳。——汪昂《医方集解》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张景岳《景岳全书·虚实篇》  相似文献   

11.
燥咳一症,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或为温燥,或为凉燥,并有外感、内伤之分.<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论述燥伤及肺而咳,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相似文献   

12.
腰痛一证,治头纷繁,余每以虚实括之.虚者生于渐,其痛也缓;实者起于暴,其痛必剧.凡痛起陡然,难以转侧者,实也,或为气滞,或为血凝,或为积滞、伏饮,治之者但通阳明,则其痛立减.盖以"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其气一通则诸气皆顺.不仅经通痛减,郁去热消,即痰浊瘀血,亦可假道阳明而去.况"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  相似文献   

13.
第一 風 內經所說的風病,范圍很广,汉唐以后,渐界划,宋元以后更为明确。素间風論說:“風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癘風,或为偏枯,或为風也,其病各巽,其名不同”。又說:“風气藏于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灑然寒,闭则热而悶。……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癘風”。又  相似文献   

14.
正在问心堂本的《温病条辨》下焦篇之风温、温热中附有"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将不寐的病机根据阴阳总纲分为"阳从上脱"、"阴从下脱"、"阴阳交脱"三类。审查其病因病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其或为痰湿流于胃腑不寐、或为痰热不眠、或为胆虚不寐、或为虚烦不眠、或为虚劳不寐等,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综合吴鞠通现存著作中有关不寐的病案及论述,探其规律,挖掘吴塘辨治不寐的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以头面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剧烈的反复阵痛为特点,多累及一侧的第二支或第二支、随病程进展可影响多支,发作时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剧痛,针刺火灼样痛,伴有面肌抽搐流泪等症状。杨大夫以全龙汤治之多获效验,现介绍如下: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头风”“面痛”范筹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属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而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而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是故六淫外袭,上犯巅顶,或为寒邪遏络,或为热扰清窍,或为湿蔽清阳,或因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生风,风火挟痰上扰壅塞经络,均  相似文献   

16.
孔卫平 《四川中医》2007,25(9):118-119
燥咳之症,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一般由燥邪伤肺所致,或为温燥,或为凉燥,且秋季多见,治疗以清宣润燥为原则,但有一类型燥咳,外现干咳或咳嗽痰少之燥象,而其内实为水饮停滞、郁而不化所致,以辛温润燥为基本理论依据,用小青龙汤治疗此类燥咳,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彝族药明镜草泻白散加味治疗白睛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白散见于《小儿药证直决》,由桑皮清泻热为君;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为臣;甘草、糯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全方4药合用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且不伤肺胃之气。白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眼结膜及前部巩膜,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中称“气轮”,在脏属肺,为肺之精气所滋养,故白睛疾病多责之于肺。据此在临床上用明镜草合泻白散配合辩证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各类白睛疾病,发挥其治肺中伏火郁热及引经载药送病所的功效,组方用其或为君,或为臣,或为引经方药,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把先秦哲学的气论思想应用到中医学 ,开启了生命以“气”为核心的构建。“气”的思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疾病的病因病机、药物的性能、针灸的行针候气及迎随补泻等 ,这表明了气在人体系统中起着复杂的信息调控作用。《内经》所论的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或指宇宙本原之气 ,或为自然界大气、四时之气 ,或指构成人体各种生理结构与功能之气 ,或为病邪之气 ,或为药食之气等。《内经》把“气”作为一种理论思辩工具的同时 ,又提供了一个具有生命物质基础的理想的人体气模型。它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真气…  相似文献   

19.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2,17(5):11-12
风邪 ,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中风之病 ,风从何来 ?是外风侵袭 ,还是内风自生为害 ,临证应予明辨。1 明辨外风治中风《素问·风论》 :“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然致有风气也。”《灵枢·九宫八风》 :“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 ,则为击仆偏枯矣。”《灵枢·岁露论》 :…  相似文献   

20.
虫类药物,或为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疏逐搜剔,胜于草本植物药;亦或为血肉有情之品,专于补益,其功亦胜于草本植物药.历代医家多重视虫类药物的应用,如张仲景、唐容川、叶天士等在其著作中多有体现.现代如章次公、朱良春等均以善用虫类药物治疗某些顽固病症而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