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关于经脉的两帛书和《内经》,对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经别与今十二经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本自于《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循行是不完善的,二帛书记载的向心性循行与此体系不同,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成篇早晚,十二经脉循行应包括向心性循行这一体系。十二经别作为经脉循行于体内的分支,当非本自《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分支,而是向心性循行经脉的分支,故十二经别不属今之十二经脉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计臣 《国医论坛》2009,24(2):48-49
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为有穴通路,统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阴阳表里对称配合,其上的腧穴为针灸临床上实施刺激的部位。在双手举起姿势下,四肢部的十二经脉与四肢纵轴基本平行,督任二脉与躯干纵轴基本平行,称之为“经”,十四经的腧穴功效主治规律表现为手电筒光柱效应;在手脚着地爬行姿势下,四肢部的十二经与地面垂直,平行于地面的平面有若干面,督任二脉与地面基本平行,垂直于二脉的平面亦有若干面,  相似文献   

3.
<正>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源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所以也称为别行的正经,因而它的命名随十二经脉。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呈网络一样遍布人体各部,主要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所以通常称为十五络脉。因络脉从其经脉的络穴处别出,故以这个经命其名。经别与络脉均属十二经脉的支别,它们都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为何二者名称不一?  相似文献   

4.
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指经脉(穴)与脏腑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经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枢·海论》篇强调:“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经脉(穴)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  相似文献   

5.
脉者,经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五脉六腑,外通肢节皮毛,网络全身。尤在眼部的分布至密,纵横交错,互相网络。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阳维、阳(足乔)、阴(足乔)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沟通,把眼和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了眼部的营养,使眼睛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灵枢·口问篇》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帛书》与《黄帝内经》经脉理论的差异,从经脉数量、名称的演变来简述十二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十二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旨在为经络学说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借此启发医学工作者对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经脉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病,在确定病位之后,从距病位远端处选穴是重要的选穴方法之一。其指导原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在”。也就是说,病位处有什么经脉分布,就可以在这条经脉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处选穴。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分布的范围最广、最具体,各经都有独立隶属的腧穴。因此以十二经脉的分布部位为基础,运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机会最多。但是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的分布,有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十二经脉的范围,有一些腧穴的主治证,  相似文献   

8.
《灵枢》介绍和总结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其中咽喉作为经脉循行的重要关口之一,饮食和呼吸的门户,其功能与全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咽喉部位的疾病与经脉的循行和其与全身的联系密切相关。本研究从经过咽喉的经脉循行、咽喉病的分类及治疗选穴几个方面,归纳探讨十二经脉与咽喉及其病症的联系,为针灸在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启才 《陕西中医》1991,12(6):260-261
十二经脉作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本文从经脉的分布范围、与机体的联系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断价值、治疗作用等方面加以剖析,认为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认为眼是五脏的精华,它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多数都以眼部作为集散处所的,有的经脉虽然没有集中或经过眼部附近,但从脏腑表里相通的关系来说,可以说所有的经脉和眼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连。例如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以及任脉、阳蹻、阴蹻脉与阳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15年就诊的31例(35只眼)视力、眼底彩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视力与眼底形态学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视力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V总面积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12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视力提高19只眼(54.3%),视力稳定14只眼(40.0%),视力下降2只眼(5.7%)。CNV最大病灶面积与视力在治疗前无相关性,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均呈负相关。结论: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能有效缩小病灶及减少荧光素渗漏。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7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神经炎患者74例(83只眼),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42只眼)采用激素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7例(41只眼)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8只眼,显效10只眼,好转17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治愈12只眼,显效12只眼,好转16只眼,无效1只眼,总有效率为97.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硬脑膜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用同种异体硬脑膜植片对28例(39只眼)球后视神经炎所致视经萎缩眼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术后观察12-72月,分别对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手术后视力有明显增进(P<0.01);术后视野扩大者29只眼,占74.3%;不变者8只眼,占20.5%;缩小者2只眼,占5.1%;与术前视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前后VEP P100差异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异体硬脑膜植入对球后视神经炎所致视神经萎缩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风膜病变眼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 Doppler imagining,CDI)测定32例(6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球后血流状态,并与正常人30例(60只眼)进行对照。其中32例DR患者接受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包括非增殖型(NPDR)20例和增殖型(PDR)12例。结果:D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总平均速度(Vm)均降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增高,视网膜中央骨静脉(CR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低血流速(PI)和阻力指数(RI)增高,视网膜中央骨静脉(CR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Vm增高,其中NPDR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变化(P<0.05),PDR各数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R患者小动脉闭塞,血流速度下降,舒张期血管阻力增高,使血流减少。CDI检测对DR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blood flow from the placenta to the fetus depends on human umbilical vein (HUV) vascular tone. ATP‐sensitive K+ (KATP) channels link the metabolic state of the cell to membrane potential, and their activation in the HUV represents protection against hypoxia. The aims of our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resveratrol and naringenin on the HUV and to define the roles of KATP channels in their effects. Serotonin or 100 mM K+ were used for precontraction of the HUV without endothelium. The cumulative concentration–response curves were obtained by adding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resveratrol or naringenin. Glibenclamide was used, in order to test the role of KATP channels in its effect. Resveratrol induced more potent vasodilatation of serotonin‐ and 100 mM K+‐precontracted HUV than naringenin. Glibenclamide induced significant shift to the right of the concentration–response curves of resveratrol and P1075 (a specific opener of KATP channels). 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HUV expressed protein Kir6.1. Thus, resveratrol and naringenin produce dilatation of HUV. It seems that KATP channels are involved in the relaxation of HUV induced by resveratrol, while naringenin seems to interact with other ion channels. The K+ channel‐i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these polyphenols could not be exclud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了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及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群子参数分别对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阴性阳离子中药和阴性阳离子中药的归经作了总结.提出当群子参数R1<6时,中药以入肺经为主;当R1为6~9时,中药以入肾经为主;当R1为10~12时,中药以入肝脾经为主;当R>13时,中药以入心经为主.同时根据各组织器官的相生相克关系(从群子参数变化趋势得出),考虑每一种药又兼入其它经.这些为中药归经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解释,为建立传统医学归经学说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放明  谢鹏  牟君  杨德雨 《中国针灸》2007,27(9):695-697
在经络系统的20经脉中,入脑者只有5条,脑内循行路径也很模糊。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限。据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以构建"脑内经络"假说。经络理论体系中入脑经脉少、脑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可能与经络发现的手段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经络在脑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8.
《审视瑶函》是明代傅仁宇的一部眼科专著,全书共六卷,其中有两卷是针灸篇,叙述了眼与经络的关系,并对眼科针灸病证作了详细的描述。该书在针灸方面的可借鉴之处在于重视眼与内脏和经络的关系;以针救急,把针刺作为一种见效快的应急手段;详尽辨证,提出了行针之大法;防治眼病,概不离眼科要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药活血化瘀方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339例346眼,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176例181眼和对照组163例165眼,治疗组采用中药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矫正视力0.01~1.2,176例181眼中治愈76眼(41.99%)、好转85眼(46.96%)、无效20眼(11.05%),总有效率为88.95%.对照组163例165眼中治愈62眼(37.57%)、好转67眼(40.60%)、无效36眼(21.82%),总有效率为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693,P<0.05),治疗组治疗后3月进行FFA、OCT复查,治疗组中76眼荧光素渗漏消失、OCT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 al neovascularisation,CNV)病灶萎缩消失;85眼荧光素渗漏减轻、OCT示CNV病灶变小;12眼荧光素仍渗漏,8眼有瘢痕形成.结论 中药活血化瘀方可有效的促进眼底出血、渗出及视网膜水肿的消退,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组 2 7例 30眼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为肝经风热型、肝胆湿热型、阴虚火旺型 ,分别用新制柴连汤、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加减同时配合西药治疗 ;对照组 2 5例 2 8眼单用西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7% ,对照组为 71% ,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