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首推的经典。据《史记》记载,老子较孔子年长几十岁,基本上是同代人,生于春秋末期,距今266多年。《道德经》全书550多字,后人一般定为八十一章,论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思想影响非常深远。无疑,这是一部用修道者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书,论及“道”和“德”的篇章尤其突出,其中开篇第一章就是论道,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现代…  相似文献   

2.
老子说“玄”玄关,顾名思义,与深邃、悠远、神秘等是同义语,历来被看做十分神秘,又十分灵妙。“玄”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中有一段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话指出“有”和“无”都是道的内容,是道的两个方面,“无”是“有”的开始,“有”是“无”的展现,是“无”发展的结果。从有中可以见道,从无中也可以见道,天地自然实际是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有”与“无”放在一起看就是“玄”,两者合起来形成一…  相似文献   

3.
自我心身保健法的萌芽(下)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灵”在于具有高级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能力。意念之动则欲生,欲生则遂与不遂之苦困扰不休,所以人类便很难效仿天地之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老子认为:只有摒却强烈  相似文献   

4.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5.
老子说: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姜子牙80岁当宰相,是大器晚成;甘罗12岁当外交官,也未尝不是大器晚成。“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6.
老子闻道     
老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修炼家,他对修炼气功有独到的见解,一部《道德经》中有相当多的篇章讲述了练功的机理,练功的意义,练功的态度。他的这些论述,直到今天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那个时代,社会上对修炼气功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用现代语言说,上士听讲道,勤勤恳恳地去修炼;中士听了讲道,时而相信时而不信;下士听了讲道,哈哈大笑。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老子又曰:“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相似文献   

7.
口干不欲饮是营分证中的一个矛盾症状。本文从温病伤津与胃、肾相关,有轻重之别出发,分析了口干不欲饮的病机,指明临床“甘寒益胃,咸寒滋肾”之养阴法则。  相似文献   

8.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神一语,本出道家,最早应该说是于晋代以前,其祖名在《老子》中称为“谷神”。因为“元”有本始之义,故“谷神”也可训诂为元神。“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当始于道教。其一是引申《老子》的思想而强调“元神”对生命长寿的意义,如《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别阐述了《老子》之道与《黄帝内经》之道。笔者认为《老子》之道是道之体,是0,是无,是虚,是先天,是天地之始,是至善无私、无己、无功、无名,完满自足;而《黄帝内经》之道是道之用,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后天之道,是一、二、三,是有,是可道。对于悬壶摄生,不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更要“合于道”。不仅要方法得当,还要注重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年医学家萧京写过一部名为《轩岐救正论》的著作。轩岐者,中医之代称。“救正”者是指要“救治”、“纠正”,其主旨是“救正”当时中医界的不正之风,类似于现在的纠正行业作风,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萧京写这部著作的促发因素,是“目击时师治病,昧本从标,枉毙生灵,究其原因,盖因习医之人半属非人,而所学之法全非正法。多为轩岐之乱臣贼子”。因此深感欲“治人之病”,必须先“治医之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读黄帝内经中“味”的含义。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及古代医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探寻黄帝内经中有关“味”的认识。结果:黄帝内经中探寻到“味”之本味论、变味论、和谐论的过程,回归“味”之本真,解读“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中的意义,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也是老子“味无味”、大道至简的思想体现。结论:“味”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自然界万物之本性,亦是中国传统思维定式对本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雅风 《山西中医》2009,25(9):61-62
《老子》关于辩证法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受到了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老子》的辩证自然观以及“反者道之动”等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以从中医学的理论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对消渴之脏腑病机,医家阐发重在肝、脾、肾三脏。笔者将晚近十余年各家论综述之,以供临证参考。IR与消渴(格致条论)指出;“司疏泄者,肝也。”疏.疏通,市陈,遣散之意;泄,升发,发泄,调畅之意。肝司疏泄,涉及“肝主谋虑”之能;关系“土得木则达”之用;影响到“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情;又统气血津液的调畅与贮藏。简言之,肝主疏泄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故此,诸多医家认为肝之疏泄失常是导致消渴的重要病机。李氏认为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灼耗肺胃肾之阴,致使其机能乖乱,消渴由发。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季氏则将…  相似文献   

14.
“何所”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释是:何,为前置宾语,“之”为动词,即“欲之何所”。作者在这里将“何”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十七条为:“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对文中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历来争议很大。由于此句所言为一治法或治则,联系上下文,其治是“欲攻之”才“而攻之”的,攻之又必先明其病所,那就是“诸病在藏”,  相似文献   

16.
道家: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我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研究之三杭州大学翁士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和”作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和养生理论的基础。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七十七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相似文献   

17.
“气主口句之,血主濡之”辨析刘昭纯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难经》中医名词校勘“气主口句之,血主濡之”一语,是《难经·二十二难)论述“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病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旨在说明气主动,血主静;气性刚,血性柔的生理特性。然而,在...  相似文献   

18.
余尝撰文,言老子西去不知所终事,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老君乃欲登高延寿,遂其“长生久视”之志。后世仙家,踵哲人迹,多事山居。段玉裁注《说文》:“《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字‘人’旁作‘山’也。”老而不死固未之有也,登高延寿则含医理。《素问·五常政大论》谓:“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理论以五脏为核心,故一提到脑就从属于心,似乎传统中医以心代脑;专论于脑则属于现代高级神经系统内容,有鉴于此,中医学术尚少探讨脑之生理特性者。笔者于1991年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3期发表了“从脑的生理特性探讨脑病证治特点”,提出:“诸阳之会”阳易亢,“清阳之府”邪易蒙;“精明之府”神易病;“精髓之海”髓易空的观点。时过十七载,笔者进一步研讨中,深觉前文意犹未尽;或曰:脑之与五脏尤其是与之关系紧密的心、肝、肾脏,有哪些独立之特性呢?  相似文献   

20.
卫生之经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9,29(4):322-322
在《庄子》一书中,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 老子说:保养生命的常理:能持守真道,精一不二吗?能不失却天赋真性吗?能不求助于卜筮而知吉凶吗?对外物的追求能适可而止吗?能知足不贪吗?能舍弃仿效他人的心思而寻求自身的完善吗?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能顺从外物,心无执着吗?能象初生的婴儿那样纯真无欲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