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温病条辨》将热入营血“口反不渴”或“不甚渴饮”之机理释为“邪热入营蒸腾 ,营气上升”提出质疑 ,认为其实质是邪热初入营血 ,汗出减少 ,以损伤血中津液为主 ,胃中津液尚能敷布于口。  相似文献   

2.
神昏是温病危重症之一,故对其辨治,至关重要。析其病变机理,大要不越四类。一、邪入营血心神蒙扰心主血属营、藏神,故温病邪入营血,每影响心神而致神昏。临床上有热闭心包、热入营血、热与血结等病变。  相似文献   

3.
1营分证内涵界定 六版规划教材云:营分证是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此为该证的概念内涵.临床上确定温邪入营的依据有三:一是发热类型为身热夜甚;二是程度不等的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叶天士云:"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质红绛是营分证所具有的特异舌质变化,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就营分证外延而言,应指温邪离开气分,进入血分之前的广泛营分实质性损害阶段,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有四:一为营分证;二为营热阴伤证,即通常所指的是营分代表证;三为气营两伤证;四为逆传心包证.  相似文献   

4.
温病因邪热伤阴,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故烦渴欲饮。但温病热入营血之时,反不感觉口渴,吴鞠通将其解释为"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上潮于口"。吴鞠通一说多为后世医家所接受,但细思其由确有穿凿附会之处。通过分析叶天士医案,结合经典理论,提出"热入营血反不渴"的实质或为热入心营,影响心主神明功能,心神不使,对津液损伤难以及时判明,导致对外邪的判断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4.营分证是否就是热入心包?为什么? 答:营分证不能说是热入心包。在病情上,热入心包较营分证为重,营分证只有在邪热内陷心包时,才是热入心包。但由于心主血属营,故热入心包一证,可以归属营分阶段。上述的说法,是因为营分证与热入心包的病机、证状、治疗都各不相同。营分证是在温热病邪内传入营分时出现的,它的病机是热入营分,灼伤营阴,心神被扰,血分受累。故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口干而不甚思饮,或见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治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方用清营汤为  相似文献   

6.
施光其 《四川中医》2007,25(12):26-27
本文介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肺间质纤维化的卫气营血辨证经验:卫分表证,气分热象重,营分扰神,血分动血;在卫汗之,到气清气,入营透热,入血凉血。  相似文献   

7.
(三)营分证营分证多由卫分、气分传变而来(也有一发病就在营分的),邪入营病重,邪气深。1.临床表现:邪热在营以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为多见.2.基本特征:以身热夜甚、舌质红绛、心烦谵语为邪入营分基本特征。(其中心烦谵语一定出现在发热之中。)3.病理分析:邪入营分病理总的特点是热灼营阴,心神被扰,其中:身热夜甚、脉细数——为热损营阴所致。心烦不  相似文献   

8.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9.
“透热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是温病热入营分证的治疗大法。由于后世医家对此认识颇不一致,影响对该法的正确理解。笔者认为,“透热转气”法的含义与用药,体现在清透营热、清泄气热、清利小肠三方面。一、清透营热。热入营分,首以清透营热为要。因营分介于气分、血分之间,营分邪热的出路在于外透气分而解,若清营过于苦寒凉遏,不仅有伤阴之  相似文献   

10.
透营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后世一般认为就是把入营之热邪透出气分而解,就是"透营转气".但究竟如何使入营之热外透?营分之热是否仅仅就透气,营分之热可以透卫吗?笔者从临床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代桂满“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和一九八四年第四期谢路“也谈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两篇文章,深受教益。在拜读之余,尚感仍有未尽之处,现阐述于下,恭请同道指正。一营分热证的由来与去路遵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热入营分多由卫、气传变而来;但也有一发病即见  相似文献   

12.
谢路 《河北中医》1984,(4):57-58
读“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见《河北中医》1983年第一期)受到不少启发,但有几点不同看法愿提出与戴桂(?)同志讨论,并向同志们请教。一营分证的特点营分证,是热邪深入阴分,灼伤血中之津液(营阴),属于血分证的轻浅阶段,所以邪虽入营,仍可透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13.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4.
7.温病舌质红、绛、紫各主什么病? 答: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而热邪容易化燥化火内传营血,邪入营血反映在舌质的变化,则表现为红、绛、紫三色。故舌红、绛、紫是温病邪热亢盛,传入营血时的常见舌色,它们所主的病候各有所异,请见下述。温病舌质红是指比常人的舌色稍深一些的舌质变化。在温病舌质红,多为热邪已渐入营的表现。但温病邪在卫、气分时,热势亢盛,也可见舌红,不过它多表现在舌的边尖部位,且舌面多有苔垢,这与热入营分全舌纯红而苔少,或无苔,自有不同。除此之  相似文献   

15.
《温热论》云:“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卧不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温热陷入,犀者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急急透斑为要”。上述阐明了温热挟风挟湿逆传入营的主要见证和治疗大法。斑疹乃风热之邪所袭,热入营血与气血相搏。薰蒸肌肤而成。斑点隐隐,为热入营血之先兆,标明病邪深重,正气亏损,营血受扰,治当“急急透斑为要”。可见“透斑”并非“透发”  相似文献   

16.
从四个方面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释义,即邪热入营的基本概念、"透热转气"的涵义、全面掌握"透热转气"法、入营之热外透的标准.指出,"透热转气"目的是疏通周身气机,以使壅遏营分之热向外透达.气与营之间的气机不畅应使其畅达,则邪有去路,乃治疗营分证的关键,也是叶氏"透热转气"之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一、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施治出血热系感受温疫热毒所致,其病理机制表现为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发病初期可见邪在肺卫的表症,但为时很短,很快传入气分,出现里热症象,如高热、日渴、恶心、呕吐。热邪入营,则烦躁不安,斑疹隐隐。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故本病的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在营血。气分证治法是清气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气营两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易产生临床耐药或不良反应,可在应用抗生素基础上,联合中医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论治。该病属热入营血证,初期当予清营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后期当以有形之品滋养阴血,如此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以"热证"贯穿病程始终,中医辨证分型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多为虚实夹杂证,合并腑实证、阳虚证者,或热入营血证者病情重,病情传变与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0.
史春贤 《陕西中医》2005,26(9):991-992
1 排毒邪,逆流挽舟,防止瘸进 出血热疫毒,毒势猛烈,一旦侵入人体,迅速由卫至气直至营血,或不经卫分阶段,直接进入气分、营分,出现气营两燔及血热妄行。患者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腰痛,恶心呕吐,口渴舌绛及各种出血证,以至热陷心包出现亡阴亡阳证。若按传统疗法,“在卫汗之可也,在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往往延误战机,坐以待毙,等到入营入血,往往凶险大增,治疗晚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