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金明 《河南中医》2013,33(8):1318-1319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点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31例,均给予小儿推拿手法配合特定穴位快速点刺微出血治疗.结果:31例患儿中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3例子,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平均治疗时间18.3d.结论:推拿配合点刺是更加适合小儿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瘫西医称面神经麻痹,常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小儿特有生理特点,且小儿难以配合,针灸治疗在治疗方案上与成人有所不同.笔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小儿面瘫9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鲍春 《光明中医》2012,27(7):1408-1409
目的 观察运用中医疗法(中药外敷、针刺、推拿等)联合西医疗法(口服激素、抗病毒、谷维素片)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面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强的松、谷维素片、利巴韦林.各治疗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激素、抗病毒、谷维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面瘫亦称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常由于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临床上小儿周围性面瘫也时有所见,笔者从事临床近20年,运用手法点穴结合浅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60例,均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即指面肌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近年来,临床上小儿患此病已呈上升趋势,治疗上有别于成人.导师李绍荣从事针灸临床二十余年,在治疗小儿面瘫过程中巧用针灸半刺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面瘫即小儿"口眼歪斜",一般成人患本病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究其病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小儿时期机体柔嫩,气血未定,肾气未充,易受风寒侵袭而发病.治疗有其特点:其一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变化多速,不易发现,父母多在小儿哭闹时才发现;其二是中药内服外贴家长多不采用;其三就是不宜深刺,灸法和推拿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神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调神法组)与对照组(取阳明经为主组)各100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调神穴位,10次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5.0%,总有效率99.0%;对照组治愈率55.0%,总有效率91.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起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
郭殿增  赵琳 《河南中医》2012,32(1):91-9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儿采用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结果:35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率为85.71%,有效率为94.29%。结论: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红外热成像指导热敏灸配合针刺调神调气法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经红外热成像检查表现为患侧低温,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4周,治疗组予热敏灸配合针刺调神调气法治疗4周,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11,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的9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查用于指导面瘫的热敏灸治疗有较大临床意义,热敏灸配合针刺调神调气法对治疗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1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霞 《山西中医》2005,21(1):35-3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加刮痧的方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126例。结果:痊愈103例,显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95%CI=95.3%~100.0%)。结论:针灸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操作简单,安全易行,临床疗效高。  相似文献   

11.
肝失疏泄与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是指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灵枢·经筋》中已有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这说明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筋发生病变,可以表现为面瘫的一些症状。一般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筋脉失养,风寒之邪侵袭所致。但是,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很多面瘫发病与情志失调有很大关系,患者来诊时常常自诉因“生气”或“发脾气”后不久发现嘴歪了。在此种没有明显的感受风寒病史的情况下出现的面瘫,“风寒侵袭”也许并不能成为主要病因,罪魁祸首当属“生气”或“发脾气”等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面瘫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而发病.笔者认为面瘫的主要病因病机应当是阴血亏虚,阳明、少阳络脉空虚,肝血不足,失于荣养,而又复感风寒之邪,致经气阻滞,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在治疗上要调节任督阴阳,取穴上要始终针四关,并注意慎用灸法.  相似文献   

13.
王朝辉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王朝辉教授辨证运用针刺、易罐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其一,王教授临证用透刺法(地仓透刺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滞动针"法,即搓紧后小幅度牵抖,以改善面部肌肉弹性,恢复肌肉张力;其二,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有郁热的患者给予颈前部和患侧面部易罐刮痧治疗,以宣发郁热,通达气血,改善症状;其三,对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或久病缠绵的患者,以调理脾胃、提补正气为治疗原则,选取腹部穴位针刺,以提升正气。  相似文献   

14.
王鹏琴教授认为,面瘫急性期病位在经络,经气阻滞是本病病机之关键。人的体质各异,对病邪的易感性也不同,在临床将面瘫分为风寒、风热、气虚和肝阳上亢四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针药结合治疗面瘫,时机是关键,病程2周以内,是面瘫治疗的黄金时期,越早干预,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静极生动"是面瘫继发面肌痉挛的主要病机,临证时需先辨明证候真假。面瘫日久,所出现的面肌痉挛,为静极生动的"假动"。因此,在预防治疗中,要用"以动制动"的反治法来治疗。"未病先防"是防治面瘫继发痉挛的关键,为预防继发性面肌痉挛的产生,一则要早期干预面瘫的治疗,避免其向面肌痉挛发展,一则在面瘫的治疗中则加入预防面肌痉挛发生的穴位,来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临床治疗以养血柔肝针刺法为主,取穴:风池、支沟、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相似文献   

17.
总结张晓阳教授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腹针理论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通过随师临证纪录、分析张晓阳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整体辨证、取穴特点、补泻手法等方面总结张师的临床经验,并举1则验案佐证。张师认为,顽固性面瘫迁延不愈、正气暗耗则正虚邪恋,病机复杂,宜借助中医特色体检项目整体辨证,把握病机,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创立“左升右降”针法调气、调神,结合腹针疗法调整一身之阴阳气血,配合鸡爪刺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整体扶正和局部散邪相结合、形神同治。张师治疗顽固性面瘫注重整体气血阴阳的调节,强调扶正与祛邪并治,“左升右降”针法联合腹针、鸡爪刺等特色针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从辨证、时机、配穴和刺法上详细介绍了东贵荣教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与施术要点。在辨证及时机上,强调审时循症,分期施治;求因辨性,筋肉合治。在配穴及刺法上,主张远近配伍,善用百会,统调一身之阳气;重视刺法,讲究分期施术。治疗面瘫后期患者,注重背俞穴的配伍,从脏腑辨证取穴入手,针穴位调脏腑,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主疏泄,能疏通畅达一身之气机。肝气为病,多易波及他脏。臌胀之初多肝气郁滞,郁则盛,脾胃主运化水湿,但脾胃气机的升降必借助肝气的疏达始能调和不病,今肝气不和不能正常疏达反来克伐,则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而停滞腹中形成胀满。臌胀的形成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臌胀从肝论治是根据肝的升达疏泄作用对气、血、水、脏腑以及情志的影响作用和臌胀与脏腑、气、血、水的密切关系而确定的。临床上通过调肝的方法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水调畅,进而使人体气血恢复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臌胀早期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臌胀中晚期肝郁血瘀水停,宜疏肝活血,化瘀利水;臌胀中晚期肝肾阴虚水停,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臌胀中晚期肝气阳虚水停,宜补肝气,温肝阳。臌胀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辨证施治中的理法方药选择上,均应注重调肝。  相似文献   

20.
Stagnant blood refers to the pathogenic result resulting from out-of-order blood circulation and subsequent blood coagulation, including the blood retaining inside the body and the blood escaping from the blood vessels. There are abundant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stagnant blood in the past dynasties, which was first mentioned in Neijing (《内经》). Blood stasis is extensively seen in many diseases, such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stroke and epilepsy, and has been calling broad attention in TCM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