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力  邓宏韬 《江西中医药》2008,39(12):32-32
中医学对于慢性。肾炎的主要认识论述分散在“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范畴中。随着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认识的日趋深化,从病因看一般认为主因是寒湿侵袭,内因则与脾肾虚损有关。从发生发展看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肺、脾、肾三脏亏虚,气血阴阳虚弱,尤以肾虚最为重要,标实是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临证运用则以本为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张颖 《江西中医药》2006,37(11):52-52
中医学中的“哮喘”病因主要为“肺脾肾”三脏素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运化,聚而成疾,伏于体内,每遇六淫之邪和情志、饮食所伤,使肺气郁闭,痰气交阻,而形成气喘痰呜,本虚标实之症。祖国医学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寒证、热证、虚证。要对病症明确治疗和护理,就应该辨其证,对症下药,辨证护理,而使病因早除。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肥贵人”的名称,并认为此属“膏粱之疾”,多为本虚标实,非一脏一腑之因。后世天脏腑失调的角度论治,却很少论及元气亏虚。下面从肺脾肾、元气、命门方面略论肥胖症。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多由感受湿热疫毒,或酒食不节,情志失畅,而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水液停聚。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水蓄。临床证见:腹水、腹胀大,皮色苍黄,腹部脉络暴鳍,食欲不振,泄泻,肝掌,伴出血倾向等。从病位上看肝脾肾同病。其本在脾,故治疗当从脾着手,兼疏肝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本病虚实夹杂,在治疗过程中要分清虚实。正如《素问》所说:“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腹水阶段,已属肝功失代偿期,应属中医学“单腹胀”、“臌胀”之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著名中医学家马骥先生自创“益脾消症饮”一方,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笔者有幸拜读马老之大作,深得其启迪,仿马老治疗本病之法则,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疗效较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志  韩非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73-73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虚痨”、“肾痨”、“血痨”等范畴,多数学者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正虚邪实。叶传蕙教授认为,根据其发病情况,当属于中医“虚痨”、“肾痨”等病的范畴,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候,慢性肾衰的形成,存在着“虚、瘀、湿、浊”等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根本,且以肾虚为中心,而兼及脾、肺、肝,但导致贫血,则以肾、脾两脏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问与答     
谈谈你对胸痛多是本虚标实之证的认识。请求答疑者:肖南答: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是对“标”而言的。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胸痛之本多是心肺正虚,胸阳不振,其标多指  相似文献   

8.
周臻  郑艳 《中医药研究》2010,(6):727-729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姿势反射障碍四大症状。中医学将该病归属“振掉”“振栗”“颤振”“痉病”和“肝风”等范畴。目前PD病因尚未明确,中医学认为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病理实质在于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膨胀”、“胁痛”、“症积”、“血症”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多由湿热毒邪侵害肝脏,久而日益胶固,导致机体气血水液代谢受阻而形成。历代医家对本症的论治方药有很多记载,如《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六科谁绳》三因肥气丸、《万病回春》分消丸、《景岳全书》舟车丸、《付青主女……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类似中医学中的“白庀”、“蛇风”、“松皮癣”、“白壳疮”等,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与感染、变态反应、代谢障碍等有关。中医学认为其多由血燥或血虚生风等引起。《圣济总录·诸癣论》说:“状似牛皮、于诸癣中最为厚,邪毒之甚者,俗谓之牛皮癣。”  相似文献   

11.
一、病源未清,先其所因中医治病讲究“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主要是指导致病证产生的病因根源,证为病之标,因乃病之本。因此辨证论治也被推衍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强调了治病必先求因的重要性。某些疑难病所以难治,主要是病因较隐蔽不易推究,有时病因与症状表现还不一致,加以医者疏于考察。因此对疑难病要善于追根溯源,因端竟委,查清病因,治疗才有较强的针对性。值得提出的是不可忽略问诊的重要性。《冷庐  相似文献   

12.
一、对“病本”的认识“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主要精神。本即根本,如事物的本质,疾病的根源。治疗疾病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医宗必读》称:“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本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叶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于本。”与本相对的是标,求本必先识标,例如:以疾病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所言,里为本,表为标;以邪正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传变言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以医病关系言,病人是本,医生是标。“标本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产生的直接病因是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气阴两虚、燥热内盛是致病的关键,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终致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盛、痰瘀阻络、血滞脉内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其病变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三脏常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5.
男性乳房发育症是一种不太多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以单侧或双侧乳房增大为特征。病因复杂,亦无特殊疗法。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之“乳疬”,其最早记载见于宋朝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称之为“妳疬”。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中西医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直、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表现为关节僵硬、畸形、废而不用。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遗传、感染、雌激素、免疫因素有关。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主要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寒湿阻络、湿热滞络、痰瘀互结为标.病理属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7.
美尼尔氏病的病因学说,中西医众说纷纭,各家所取治疗途径也不相同,目前尚无统一的特殊疗法及预防方法。罹患此病多易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恒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得根治。考中医诸家之说,美尼尔氏病应属虚性眩晕证为“邪害空窍”所致。如《证治要诀》云:“眩运者,皆虚损也”。临床治疗须遵循《内经》所谓:“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久塞其空,谓之良工”之旨。眩晕发作时,标本兼治;眩晕控制后,宜着重固本治疗,补虚填空,杜绝隐患。因此,固本治疗是根治美尼尔氏病的重要环节,现探讨之。一、其标似实其本为虚耳为清窍,居清阳之首,与脑相通。气血精髓上注于脑,  相似文献   

18.
所谓医学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即用最精炼的语言勾画出该医学诊疗的基本规律的框架,同时它也往往反映出了该医学的主要特征。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从古至今有多种说法,而影响较大者,莫过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提倡,也是近年来流行的两种:1《内经》的诊疗模式──审机定治《内经》作为“医学之宗”和“经典之首”,不仅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对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作了阐明。综观《内经》全书,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集中体现在“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9.
肺痿病机及辨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淑珍 《新中医》1994,26(11):5-6
《金匮》论述肺痿之证,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其性质责这虚,一属虚热,一属虚寒。向有“虚证为主”、“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之说。临床所见,部分病例及病变某一阶段,常以痰热,瘀血标实更为突出,当先清热化痰或活血化瘀治其标,实邪去再行补其本。故肺痿一证不尽纯虚而无实。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杂谈     
糖尿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多饮、多食、多尿。根据“三多一少”主症 ,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 ,《外台秘要》早已率先揭示尿甜是其特异性病征。但消渴仅为糖尿病之外候 ,就症状而言 ,尚包括现今之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病 ;而 型糖尿病又未必有“三多”见症。故在诊断上应作相关检查以助辨病 ,在治疗上当遵循中医有关消渴病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过食甘肥、情志刺激、素体亏虚 (或房室过度 ) ,或过用温燥、金石类药物等所致 ,而禀赋不足 ,实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其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 ,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两者又互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