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它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机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对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但作用肯定而且还具有不良反应轻、适于长期应用的特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易损斑块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拟从易损斑块的中医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分析AS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明确炎症与血栓是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黏附及其共同的连接机制——PS/PSGL 1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抑制细胞黏附、拮抗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角度,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然而,易损斑块及斑块破裂目前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对于易损斑块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是迫切需要的。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张金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744-2746
作者针对临床的疑难病症-易损斑块的中医理论缺陷的现状,在详尽的文献总结、客观的临床观察、严谨的实验研究、缜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易损斑块的中医病理机制“微型毒瘀痰”病机学说,对促进中医理论创新,提高中医药在防治易损斑块破裂临床疗效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述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焦亡从而稳定AS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中医药干预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抑制炎性小体或 caspase-1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防治AS易损斑块新的干预靶点。中医药干预细胞焦亡稳定AS及易损斑块的研究涉及中药单体如灯盏花乙素、二氢杨梅素、雷公藤红素、大黄素,单味中药如菝葜,以及中药复方化瘀祛痰方、清心解瘀方等;干预的靶细胞多为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涉及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炎性小体NLRP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蛋白质caspase-1等;干预机制可能与抑制以上分子标志物有关。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层面,相关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今后有关中医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应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调控而非单纯抑制炎症小体与炎症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AS易损斑块的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病态血管细胞和凋亡细胞碎片产生病理性蓄积形成的动脉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诱发严重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基础,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探讨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细胞胞葬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死亡细胞清除方式,指巨噬细胞将凋亡细胞吞噬、降解,防止继发性坏死的过程,是机体生理过程中一种关键的稳态机制。在病理状态下,胞葬功能障碍造成凋亡细胞、坏死碎片病理性蓄积,导致继发性细胞坏死发生和细胞内毒性内容物不断释放,诱导炎症消退障碍和胆固醇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瘀毒”理论是中医学阐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始于血液凝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凝日久,成瘀生毒,瘀毒交互为患,壅塞血脉,从而形成斑块附着脉管,而“瘀毒致变”之论是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和疾病演变的的重要认识。从中医理论角度,细胞胞葬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中医“瘀毒”的病因病机存有相似之处。因此,该文以“瘀毒”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细胞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运用解毒活血法调控细胞胞葬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策略,旨在为解毒活血法防治动...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是易于受损的斑块,包括易于发生破裂的斑块及所有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进展迅速的斑块,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防治,可以使易损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甚至促使斑块消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现代医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在对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在易损斑块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历经百年,但仍缺乏根本性的突破。近年来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对稳定斑块而言,易损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近来的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预AS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浩  苏伟  龚少愚  陆曙 《中医药研究》2011,(9):1104-1106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炎症学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理论实践的发展,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瘀毒致病理论得到广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瘀毒致病理论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张京春等根据现代医学易损斑块破裂进而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系列病理演变过程,提出了"毒、瘀致易损斑块"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应该在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并结合作者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毒、瘀致不稳定斑块”的设想,且正在运用解毒活血的方法进行不稳定斑块干预的研究。相信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工作,会为稳定AS斑块中医药治疗方法学提供客观的实验及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与斑块内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对稳定易损斑块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特点在稳定AS斑块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胸痛中心的大量建设,对ACS患者虽然可以积极治疗挽救心肌坏死、降低病死率,但术后总体疗效和预后与理想仍有差距。对于这种局面,我们认为预防ACS更为重要。在中医学"瘀毒"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以易损斑块破裂为病理基础的ACS,运用导师经验方解毒活血方稳定易损斑块,发挥中医药特色干预病理过程,从源头上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续鹏  朱艳琴  高爱社 《光明中医》2016,(16):2438-2441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斑块形成破裂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是造成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A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改善AS斑块稳定性的有效药物,而近年来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疗效得到肯定。现从斑块的构成、炎症、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机制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 “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 “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易损斑块相关血清学指标MMP-9、sCD40L、sVCAM-1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5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方汤剂。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MMP-9、sCD40L、sV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中MMP-9、sCD40L、sVCAM-1的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对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显著降低患者MMP-9、sCD40L、sVCAM-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有效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主要临床危险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斑块内新生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具有结构缺陷,其脆性大、渗漏性高,容易破裂出血,促进炎症反应,也为血细胞及血液可溶性成分进入斑块提供通道,促进AS斑块的形成,并且与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VV的功能及关键信号途径在AS中的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止稳定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或者阻止不稳定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新生VV在AS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稳定AS易损斑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干预AS炎症反应可能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