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大个体可以变小,小个体可以变大,它不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无关。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大个体和小个体中华白蛉均可自由交配。雄蛉的触角列式存在2/(3~15)和2/(3~8)及1/(9~15)二种类型,是本区中华白蛉种型分化的标志,但从羽化的第2代雄性白蛉的触角列式来看,原属于2/(3~8)及1/(9~15)触角列式的,在6只中有3只触角列式恢复到2/(3~15)。而原呈2/(3~15)列式的雄蛉触角属稳定型,在剖检的53只雄蛉中其触角列式仍全部是2/(3~15)。据此认为其分化梯度甚低,在分类上并无意义。 我们核对了四川白蛉标本,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反复说明的主要分布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个体较大的中华白蛉,所以四川白蛉应是中华白蛉的同物异名。作者对白蛉分类的现状和以成蛉形态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缺陷作了研讨。对苏联学者Artemieve,M.M.(1980)作艾蛉亚属白蛉的修订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1956~1959和1975~1982年,对山西省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白蛉5种,即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喙司蛉、许氏司蛉及孙氏司蛉。在太原等21个县市都发现有白蛉分布。除忻县外,20个县市均有中华白蛉发现。蒙古白蛉分布于13个县市,许氏司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筠连秦蛉与白蛉亚科昆虫的演化关系 ,对该蛉做扫描电镜观察 ,从形态结构上分析其与当代白蛉和化石蛉种的进化关系。 方法 常规扫描电镜标本处理 ,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雄蛉复眼由 13~ 16个小眼面组成 ,雌蛉由 16~ 2 1个小眼面组成 ,色素变浅 ;触角第 7节及以前节上的囊状刺为一光滑的刺 ,第 8节及以后节上的囊状刺呈三菱尖刺状 ,其根部有一卵圆形孔 ;感觉乳头为在卵圆形基部两侧伸出含 4~ 5根细刺的梳齿状的围栏 ,其中央有一根较粗的刺 ;下颚须上的牛氏器呈杵棒状 ;雄蛉腹部第 4、5节背板两前侧角与上一节交接处附近体表有许多呈蜂窝状小孔 ,此即筠连秦蛉雄蛉腹部的喇叭腺开口。 结论 筠连秦蛉退化的复眼、发达的感觉乳头、雄蛉腹部喇叭腺及宽圆翅等结构表明 ,它在进化上是源于古蛉属的一个现存最古老的小型洞栖“活化石”白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筠连秦蛉与白蛉亚科昆虫的演化关系,对该蛉做扫描电镜观察,从形态结构上分析其与当代白蛉和化石蛉种的进化关系。方法常规扫描电镜标本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雄蛉复眼由13~16个小眼面组成,雌蛉由16~21个小眼面组成,色素变浅;触角第7节及以前节上的囊状刺为一光滑的刺,第8节及以后节上的囊状刺呈三菱尖刺状,其根部有一卵圆形孔;感觉乳头为在卵圆形基部两侧伸出含4~5根细刺的梳齿状的围栏,其中央有一根较粗的刺;下颚须上的牛氏器呈杵棒状;雄蛉腹部第4、5节背板两前侧角与上一节交接处附近体表有许多呈蜂窝状小孔,此即筠连秦蛉雄蛉腹部的喇叭腺开口。结论筠连秦蛉退化的复眼、发达的感觉乳头、雄蛉腹部喇叭腺及宽圆翅等结构表明,它在进化上是源于古蛉属的一个现存最古老的小型洞栖“活化石”白蛉。  相似文献   

5.
自1985~1989年10月,在陇南和川北山区的10个县内,散在发生黑热病1133例,而且疫区有逐渐蔓延趋势。患者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傍山的村落,5岁以下儿童占75%,男多于女,汉、回、藏、羌4个民族均有发病。病犬是当地主要传染源,据调查,犬感染率为7.7~16.6%,病人与病犬分布一致。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1978年前由于彻底灭犬,使病人数大为降低,但后来随养犬数量增多,病犬与病人俱增;仅靠治疗病人,不能降低发病率;杀虫药滞留喷洒杀灭白蛉,能使病人数“缓慢下降”。对该地区今后防治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代表蛉种。山地景观地带(棕钙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主要蛉种,与山麓相衔接的砾漠地带(棕漠土),亚历山大白蛉占蛉种组成的69.7%-100%,古老绿洲地带(绿洲潮土/黄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优势种,胡杨荒漠地带(荒漠森林土)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比例为大(60.9%-77.6%),其次为微小司蛉新疆亚种(14.3%-39.1%),梭梭荒漠地带(半固定风沙土)安氏白蛉占85.2%-97.9%,而在植被主要是琵琶柴混生红柳的地带(灰漠土),蒙古白蛉占67.3%-84.4%,在海拔低的盐土荒漠地带,地表散见骆驼刺,阿帕克司蛉为唯一的蛉种。结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带有不同的蛉种,反映了各种白蛉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的白蛉区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观清于 194 8年首次记载了甘肃省的蛉种及其分布的一些资料 ,指出在永靖、临夏、皋兰、通渭、平凉和泾川 6县有中华白蛉的分布 ,在皋兰和永靖还查见了蒙古白蛉[1] 。 195 1年 ,甘肃省建立了黑热病防治所 ,在开展对该病防治工作的同时 ,也对白蛉的种属及其地理分布进行调查。此后 ,虽然分管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病 )防治工作的单位几经更迭 ,但对蛉的调查工作迄未间断 ,除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部高原地带尚待调查外 ,其它地带 ,包括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和河西走廊荒漠 ,都曾先后用人工捕集、捕蛉器和粘性纸等方法收集白蛉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9.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证实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的异名. 方法对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标本与包括同模标本在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斯氏白蛉标本以及在内蒙新捕获的中国标本做了分类学的详细对比研究,查清了这一白蛉的全球地理分布结果在冷延家、Lane及Lewis(1987)所做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加详实的证据,依据当代白蛉分类学进一步地证明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应是斯氏白蛉[P. (La.) smirnovi Perfiliew,1941]的同物异名.对中国这一蛉种的澄清,开辟了国际共用有关此蛉科研成果和防制经验的的道路. 结论斯氏白蛉1941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它的分布连续地自中亚向东,经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直达外蒙.中国的"吴氏白蛉"首先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西的新疆发现,而且它连续地分布在此二盆地的东西两侧.这一事实否定了Artemiev和Neronov (1984)认为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自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向东在横过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迁徙过程中,演化而形成为独立的新种"吴氏白蛉",而后才进入中国和蒙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道1987~1991年,于湖北省进行了鼠类蠕虫的调查研究,检查了3868只鼠的器官、组织,查明本地野鼠有24种蠕虫,包括11种吸虫,9种线虫,4种绦虫。蠕虫的感染率高达91.11%。其中感染1种蠕虫者占总鼠数的41.4%,感染2、3、4和5种虫者分别为23.6%、18.2%、7.1%和0.81%。结果显示,鼠类蠕虫的感染率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区弓形体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TRENDS IN CIGARETTE CONSUMPTION IN AUSTRA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storical trends are presented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otal cigarette consumption but a fall in the number of adult male smokers. The prevalence of smoking among children appears to have increased. The role of tobacco advertising and reduced cigarette prices are discussed. The need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taking up smoking is emphasised, and recent data show that the earlier a child begins to smoke, the higher will be the subsequent daily cigarette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 报告国内首见群体发生性皮肤奴卡菌病23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奴卡菌病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同住一个自然村,发病均与臀部肌肉注射有关,每例患者均于肌肉注射治疗后2-10个月内出现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结节、脓肿,部分皮损破溃成溃疡及窦道,病原学检查证实为星形奴卡菌。结论 皮肤奴卡菌病的皮损表现没有特异性,其发病可以表现为群发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