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实施3D-CTA和3D-DSA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3D-CTA和3D-DSA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均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90例患者中,3D-CTA发现有9例阴性、71例颅内动脉瘤、3例烟雾病、5例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DSA发现有3例阴性、74例颅内动脉瘤、4例烟雾病、6例动静脉畸形、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CTA结果阴性病例而进行DSA检查为阳性的病例为: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侧窦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D-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为90.00%低于3D-DSA阳性率(96.67%)(χ~2=11.632, P0.05);在本研究中74例颅内动脉瘤进行3D-DSA检查动脉瘤有96个,具有65例单发动脉瘤的患者,9例多发动脉瘤患者;3D-CTA动脉瘤有87个,有9个漏诊,漏诊的动脉瘤都是夹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3D-CTA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高于3D-DSA(90.63%)(χ~2=13.245, P0.05)。结论 3D-CTA和3D-DSA都可以准确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但是3D-DSA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较高,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入院后均分别行DSA及3D-CTA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D-CTA和DSA诊断准确率。结果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与DSA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高,避免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颅脑CT动脉造影(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夹闭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及颅底三维重建。结果 5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证实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CTA及颅底三维重建获得的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其与颅底骨性标志、隆起的位置关系。据此确定手术方式,并进行预后和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35例,轻度残废9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42例术后复查CTA,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 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夹闭术的指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王守玉  修长波 《山东医药》2009,49(29):90-91
为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4例的3D-CTA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K=0.730,K=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256层螺旋CT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3D-CTA)与当前的"金标准"数字减影造影术(DSA)在术后残余或复发性动脉瘤诊断中各自准确性。方法对56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老年患者进行3D-CTA检查,用ROC曲线来比较3D-CTA与DSA的诊断性能。结果 56例老年患者中有69个动脉瘤被发现,DSA检测到8个残余脑动脉瘤,3D-CTA检测到7个残余脑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1.25%和97.92%,准确度为95.54%。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928,ROC分析发现3D-CTA诊断性能好。结论研究认为3D-CTA可作为老年病人术后残余动脉瘤检测的替代方式。3D-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十分接近传统DSA检测方法。3D-CTA作为一种性价比高、非侵入性的方法,非常适用于老年病人,对初始和长期评估残余动脉瘤可以替代DSA的检出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73例共76个动脉瘤。2例术前死亡,手术成功夹闭7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Glasgow预后分级(GPS):Ⅰ级4例,Ⅲ级7例,Ⅳ级6例,V级56例。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且31%-CTA有助于手术前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翼点入路及纵裂入路可有效治疗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积极防治其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脑积水应早期应用脱水剂,配合腰穿或腰穿持续引流释放血性脑脊液;慢性脑积水应及时行V-P分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上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8例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后交通段1例,海绵窦段3例,椎动脉V4段2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梭形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囊性动脉瘤5例;动脉瘤直径4~18 (9±4) mm,瘤颈4~6 (4. 9±1. 0) mm;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 8例患者共使用8枚支架,6例患者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动脉瘤不显影; 2例患者存在内漏,予以再次球囊扩张后1例内漏完全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未再进一步处理。无患者发生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大动脉瘤伴有内漏患者术后3 d动脉瘤再出血,予以闭塞载瘤血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DSA随访患者动脉瘤完全治愈,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无支架移位。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较满意,内漏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10.
背景正常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发生率为3%~7%),而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极易误导临床诊治。目的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误诊情况,以提高此类患者诊断效率。方法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2018年共收治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138例,选取其中首诊误诊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5例误诊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情况、首诊误诊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特点、诊断策略及治疗策略。结果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6.5±7.2)岁;门诊入院3例,急诊入院15例,院外转入10例(3例先转入门诊)。1例首诊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恢复良好。3例首诊误诊为颅脑创伤,行颅脑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并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术后恢复良好。4例首诊误诊为颅内肿瘤,其中1例术中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大出血,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及轻偏瘫;1例明确诊断后放弃治疗;2例术前发现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恢复良好。17例首诊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除1例因动脉瘤再次破裂、病情迅速加重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6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2例因并发症而死亡,其余14例患者中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5分者2例、4分者3例、3分者3例、2分者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且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极易导致漏诊、误诊(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脑创伤、颅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等),临床医师及影像学医师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提高诊断效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患者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并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MD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1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15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无症状1例;其中外周动脉型3例,大动脉型15例。行显微外科治疗7例、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保守治疗3例,均获良好效果。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MMD并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对大动脉型动脉瘤可行显微外科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3例患者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5例57个动脉瘤,3D-DSA较2D-DSA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外科手术夹闭的可行性,并为栓塞或支架置入提供最佳工作角度。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特别是<2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为制定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至2019年25例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所有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Raymond I级栓塞20例(80%),Ⅱ级栓塞4例(16%),Ⅲ级栓塞1例(4%)。3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1例发生在术后24 h内,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积极处理后出血停止。25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结果 23例动脉瘤完全填塞,2例动脉瘤部分瘤颈残留,较其术后即刻造影无变化;复查患者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支架处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应用于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作为一种快速、廉价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强  厉艳娟 《山东医药》2012,52(2):44-45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1个颅内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个,球囊辅助栓塞1个,支架辅助栓塞2个。结果本组9例康复出院,1例遗留中度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6个月~3 a,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0例,共有动脉瘤64个,分别进行CTA(血管造影)与DSA(三维数字减影造影)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确诊患者58例,检测出动脉瘤61个,其中1个动脉瘤误诊,3个动脉瘤漏诊;DSA确诊患者60例,检测出动脉瘤63个,无误诊,1个动脉瘤漏诊。CTA手段患者动脉瘤成像图的显示清晰度优于DSA,能够清晰的观察患者动脉瘤结构。两组诊断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A手段创伤低、手术费用少、对患者动脉瘤显示较优;DSA在小于3mm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较高,漏诊率低。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相近,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