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紫杉醇涂层球囊(DEB)对比切割球囊治疗直径2.5mm以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的疗效。 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应用PCB或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所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均2.0mm0.05。(2) 介入治疗前DEB与切割球囊参考血管内径分别为2.76±0.4 mm和2.81±0.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1 ±0.3mm vs 0.96±0.5 mm,P>0.05));两治疗组间术前直径狭窄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3) DEB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切割球囊组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对角支靶病变D型夹层累计前降支主干,行前降支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好转。(4)两组患者前期血管造影: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42±0.38 mm vs 2.33±0.41 mm)、直径狭窄率(15.6%±7.82vs 16.3% ±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12月随访,相比于切割球囊组,DEB组的段内分析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97 ±0.75mm vs 1.78±0.73 mm,p <0.05),且直径狭窄百分数更低(18.8% ±16v25.2% ±19,p <0.01);DEB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更低(6.1% vs 15.2% ,P<0.05),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平均值更小( 0.34±0.04mm vs 0.46±0.05mm,P<0.05)随访期间两组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 vs 15.1%,P> 0.05);切割球囊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中,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相比于切割球囊,药物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CTO患者13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86例与B组5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介入治疗,A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B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导丝未通过情况、进入假腔形成夹层情况、手术时间、耗材用量、支架长度、介入治疗成功率,并比较A组不同介入结局患者闭塞病变时间、CT值及病变长度。结果 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导丝未通过率、进入假腔形成夹层发生率低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患者微导管、预扩张球囊、后扩张球囊用量多于B组,支架用量少于B组,支架长度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导丝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P0.05)。A组中介入治疗成功者闭塞病变时间短于介入治疗失败者,CT值低于介入治疗失败者,病变长度短于介入治疗失败者(P0.05)。结论 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提高CTO患者介入治疗时血管再通率,降低导丝未通过率及进入假腔形成夹层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5French(5F)及6French(6F)导引导管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纳入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患者,收集相关资料录入数据库,包括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导引导管的尺寸、靶血管、靶病变的特点、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原因、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及失败原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及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结果连续纳入患者共185例,接受195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平均年龄(57±11)岁(33~81岁);其中54例患者纳入6F导引导管组,共进行56次手术,治疗89处病变;138例患者纳入5F导引导管组,共行146次手术,治疗231处病变。AHA B2/C型病变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F组43.7%/29.0%比6F组46.1%/34.6%,P>0.05),但慢性闭塞性病变、分叉病变、钙化病变5F组显著少于6F组(5.6%比14.6%,P=0.005;23.4%比37.1%,P=0.012;9.5%比47.2%,P<0.001);组间的手术时间[(45±21)min比(46±19)min)]、手术X线曝光时间[(15±12)min比(16±13)min]、使用造影剂量[(140±45)ml比(156±56)ml]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5F组造影剂用量有减少的趋势(P=0.066);组间住院时间[(1.40±1.26)d比(1.29±0.69)d]和手术成功率(95.2%比94.6%)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组1例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6F组无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P=1.0),5F组1例发生卒中。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使是复杂及高危冠脉病变,5F导引导管有效、安全,手术成功率不低于常规使用的6F导引导管;换用5F导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对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施行OPCAB的连续540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完成冠脉CT检查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长期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主要终点指标是再次再血管化。结果:按照早期是否存在桥血管闭塞分为两组,桥血管闭塞组(30例),桥血管通畅组(51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7.9±1.5年。桥血管闭塞组与桥血管通畅组患者相比,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低(46.7% vs. 69.6%,P=0.0087),搭桥的血管支数多(3.6±0.8 vs. 3.2±0.8,P=0.0046),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发生率高(16.7% vs. 4.7%,P=0.004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桥血管闭塞组患者的再次血运重建的10年累积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桥血管通畅组(16.67% vs. 5.61% P=0.003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桥血管闭塞组患者远期出现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会显著增加患者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有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基线及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9±5.11比10.64±3.82,P=0.029),而两组间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20.37±9.29比18.41±5.83,P=0.22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5.26±7.20比7.86±5.51,P=0.037),而药物治疗组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7.14±6.99比7.91±4.52,P=0.401);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两组之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就诊时血糖升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脑梗死体积变化及院内(发病后1周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发病后3h接受rt-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按照就诊血糖分为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采用磁共振检查评价溶栓各时间点血管再通率、脑梗死体积变化,并评价各时间段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指标。结果 共44例纳入本研究,其中高血糖组24例,正常血糖组20例。溶栓即刻高血糖组患者梗死体积与正常血糖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29.5±56.2) vs (28.3±61.7),P=0.90],NIHSS评分明显增高[(17.7±6.6) vs (12.9±6.3),P<0.01];高血糖患者溶栓24h后血管再通率与出血转化率相同;发病后24h及1周,高血糖患者脑梗死体积更大[(121.7±101.1) vs (68.8±85.4),P=0.03;(170.8±163.9) vs (92.5±113.6),P=0.02],NIHSS评分更高[(14.3±6.9) vs (8.6±5.1),P<0.01;(8.8±7.4) vs (4.3±3.9),P<0.01],发病后1周,高血糖患者的不良预后的比例比正常血糖者明显升高(42% vs 15%,P=0.05)。结论 就诊时高血糖对脑卒中老年患者rt-PA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高血糖与溶栓后院内梗死延展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行直接PCI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因AMI住院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02例(抽吸组),另选择因AMI住院并行PCI的患者24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组在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5.3±2.8)h vs (6.0±3.1)h,P=0.012]、直接支架置入率(44.1% vs 30.5%,P=0.003)和术后达TIMI 3级血流(90.1% vs 81.1%,P=0.008)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而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3.5% vs 8.4%,P=0.032)。术后抽吸组在肌钙蛋白I峰值[(44.7±31.2)μg/L vs (52.5±34.8)μg/L,P=0.012]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152.0±73.6)u/L vs (166.0±70.5)U/L,P=0.041]、即刻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67.8% vs 57.0%,P=0.00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1.4% vs 22.9%,P=0.002)、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1.0% vs 4.4%,P=0.044)、病死率(3.5% vs8.8%,P=0.032)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明显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共35名,根据予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接受颈内动脉闭塞处支架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预后疗效情况。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P<0.05),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都有显著降低(P<0.05),但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3个月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疗效显著率也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病人39例,其中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15例,非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组总再通率为86.67%;其中,前循环再通率为80.00%,后循环再通率为100.00%;发病6h病人13例,再通率为84.62%。介入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mR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